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我在多头复式班的讲台上已度过了整整二十二个春秋.经过反复的试验摸索,对复式教学中一些带规律性的东西有了初步的认识。我感到,是遵循还是违背这些规律,是复式教学成败的关键。一、静与动怎样安排三个年级坐在一个教室,由同一个老师授课,必然有静有动。静与动如何安排,直接影响各年级的教学效果。这里的所谓动,是指有教师直接参与的教与学的活动;静则是指学生独立地学习.静与动都是相对而言的。在一个三头复式班里,教学上的静与动可分为三种情况,即静动静、动静静、静静动。动安排在中间的年  相似文献   

2.
我们知道现实生活世界中,动与静是相对的,动中有静,静中有动.在实施《数学课程标准》以来,动态类试题成为中考的热点命题之一.掌握解决动态类试题的思想与方法,有助于同学们正确地分类与讨论,有助于思想方法的形成;同时静止问题可转换角度,看成动态问题,也会收到奇特的效果,为数学问题的解决创造非常完美的构思.一、动中觅静动中觅静,这里的静就是问题中的不变量、不变关系,动中觅静就是在运动变化中探索问题中的不变性.静是动的瞬间,是运动的一种特殊形式,动静互化就是在运动中抓住静的瞬间,将动态问题进行分解.例1如图1,等腰直角三角形AB…  相似文献   

3.
动静结合是古诗词中常用的一种表现手法。动,即运动或声响;静,即静止或寂静。动静结合的手法在古诗词中的运用比较复杂,笔者仅结合自己在教学中的一点体会,略举几例,浅谈动与静的关系及其艺术效果。第一,以动衬静,动中寓静。王维的《鸟鸣  相似文献   

4.
复式教学课堂“动”“静”的相互促进作用是多方面的,自动作业的设计往往也是牵制复式课堂教学效果的因素之一。在教学实践中,我们以“动”(直接教学)为着眼点来安排“静”(自动作业),也就是说“静”不是单纯地为了“静”而静,“静”要为“动”服务,要为“动”搭桥铺路,通过“静”使“动”得以深化。 我们平时把“静”分为动前“静”和动后“静”两种,在课堂的直接教学内容确定之后,动前“静”和动后“静”的自动作业安排也不应相同。 一、动前“静”要立足为“动”做准备。如在教《我的弟弟》一课时,直接教学前自动作业安排为,默读课文,思考并准备回答下列问题:①弟弟为什么叫小“萝卜头”?这是什么原因造成的?②弟弟每天是怎样上学  相似文献   

5.
张树宝 《语文天地》2008,(11):57-58
动静结合是古诗词中常用的一种表现手法。动,即运动或声响;静,即静止或寂静。动静结合的手法在古诗词中的运用比较复杂,笔者仅结合自己在教学中的一点体会,略举几例,浅谈"动"与"静"的关系及其艺术效果。第一,以动衬静,动中寓静。王维的《鸟鸣  相似文献   

6.
张晓燕 《陕西教育》2004,(10):36-36
美术课中实施电脑多媒体教学是一种崭新的教学模式,也是一种辅助教学的手段。 一、活化教学内容,优化课堂气氛 多媒体教学将声音、形态、色彩、动作等融为一体,化静为动,营造愉悦的课堂气氛。如:在上第七册《动物装饰——鱼》一课时,利用课件,展示海底世界里形态各异的鱼,让学生对海洋家庭中的成员鱼类有一种喜爱之情,然后再引导到装饰鱼的形状和色彩上来,  相似文献   

7.
在求解点的合成运动问题中,首先遇到的问题是运动分析,即选择动点、动系、静系,进而分析三种运动:绝对运动、牵连运动和相对运动。动点、动系、静系的选择不同,三种运动也随之不同。从理论原则上讲,动点、动系、静系是可以任意选择的。当然,它们只能分属三个物体,而不能使任何二者同属一个物体,否则就不能构成点的合成运动问题。例如,把动点、动系选在一个物体上,则不存在相对运动;把动系、静系选在一个物体上,则不存在牵连运动等等,这样都不能构成点的合成运动问题。但是,即使我们把动点、动系、静系选定为分属三个物体,在理论原则上  相似文献   

8.
动以养形静以养神 中国传统养生文化在发展过程中产生了各种不同的学术流派,但就其主要模式则可以分为“清静养生”和“运动养生”两种,动与静,截然相反,欲求长生之道,到底应以静为主,抑或以动为主?历代养生家众说纷纭。余认为动与静是对立统一的两种养生方法,古人早有“动以养形,静以养神”之说,方法虽然不同,但目的则一,均为促进和恢复机体气血流畅和平衡。  相似文献   

9.
数学是研究客观世界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一门学科,它充满着辩证法。因此,在传播知识的同时,要特别注意对学生进行辩证思维能力的培养。1 “静”与“动” “静”和“动”是相互联系的,静是相对的、暂时的,而动却是绝对的、永恒的。在数学教学中,我们如果能正确地把握“静”与“动”的辩证关系,这对于帮助学生理解数学概念,周密地  相似文献   

10.
动与静是对立的,也是相辅相成的。音乐教学本身是以动为主,可小学音乐包括聆听、表演、乐理知识、演奏与创编活动等诸多方面的内容。因此,音乐课堂结构既要动又要静。(这里的“动”与“静”,是指教学形态的表现而言的。所谓“动”,是指课堂教学活动的一种活跃状态。如学生积极参与、涌跃发言、热情舞蹈、愉快歌唱等,是“有声有色”的教学。所谓“静”,是课堂教学中的一种相对安静状态,如学生静心聆听、深入思考等,是“无声世界”的境界。)如果一堂音乐课一直处于动态,“动”多“静”少,以致于学生兴奋过度,容易使课堂处于失控状态;如果自始至终寂静,课堂气氛十分沉闷,“静”多“动”少,则学生容易疲劳,抑制学生的思维,也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因此,这就需要老师在课堂上如何把握调控了。  相似文献   

11.
各种自然景物,无时无刻不在运动变化,动是绝对的,永恒的,而静则是暂时的,相对的;动与静又是彼此渗透,可以相互转化的,动可以暂时凝结为静,而静中常常蕴蓄着动。因此,在描写自然景物的时候,就必须注意动与静的辩证统一和有机配合。  相似文献   

12.
辩证关系在我们的生活中无处不有,如动与静、优与劣、快与慢。同样,在小提琴教学中也能用辩证关系解释和解决常见的一些问题。 一、动与静的关系 在世界上,动和静是对立统一的关系。我们常看到:乌云翻滚时,山村是安静的;公交车开动时,建筑物是安静的。对这些现象,很多人都会熟视无睹,而在小提琴教学中,奏颤音或震音时,一个手指是积极、灵活地做上、下运动,而另一个手指则是安静和稳定地保留在弦上,它并不  相似文献   

13.
培养、提高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 ,是数学教育的首要目的 ,那种停留在仅仅传达知识的教学方式 ,是很不符合数学教学的根本要求的。以下是几种常见的辩证思维在中学数学中的体现。一、动静的相互转化动和静是事物状态的两个侧面 ,它们相比较而存在 ,动中有静、静中寓动。在数学的解题中 ,可用动的观点来处理静的数量和形态 ,将常数看成是变数的取值 ,表现为以动求静 ;也可以用静的方法 ,如用一个方程表示动点的轨迹 ,用一个字母代替无限的、变动的取值等 ,处理动的事物。1、静转化为动例 1,求与已知圆x2 +y2 - 4x - 8y +15 =0相切于A(3,6 …  相似文献   

14.
<正>我们追求"小脸通红,小手直举"的课堂,认为"动"起来的课堂更精彩,尽管有时这种"动"只是学生对浅显问题反应后的肢体或口头表达;我们也崇尚课堂上的"静",认为这是学生在进行思考,尽管有时学生只是出于对问题的畏惧而被动地选择安静退缩。形式上的动与静不应该成为我们数学课堂的追  相似文献   

15.
浅谈景物描写的动静搭配汪岚自然景物的描写,往往把动景与静景有机地结合起来,让人耳目一新。一般来说,静要依靠动来体现,动又要靠静来衬托,这样就能使动景与静景相映成趣,相得益彰,所描绘的景物也显得生动而富有情趣。动静搭配,常见的有以下几种。一是以静为动。...  相似文献   

16.
《四川教育》2008,(11):34-35
课堂是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的多边活动,我们认同动与静为课堂教学存在的方式,必然要探寻其基本规则,比如动与静的时机、分寸、形式……这些都是我们需遵循的动静处理原则。  相似文献   

17.
网中的鱼我是浩瀚大海中的一条鱼,一条刚出生不久的鱼,畅快地遨游。在我离开父母的那天,他们告诉我,要当心一种叫做“网”的东西,它是人类捕杀我们的工具。从此我便开始了一个人的流浪,我时刻谨记:“‘网’是一种可怕的东西。”直到有一天,我不幸被捕……那天我和好多同类被迫离开了大海,我们哭了,第一次看到了彼此的眼泪,被风吹回了大海。一张网,好大好大,使我们只能无济于事地垂死挣扎。网中的虫我是浩瀚人海中的一条虫。虫??听同学们说,“网”是一种极棒的东西。在他们的怂恿下,我跟着来到网吧。这里好热闹,用一个同学的话说,一条条“网…  相似文献   

18.
伟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我们要活的书,不要死的书;要真的书,不要假的书;要动的书,不要静的书;要用的书,不要读的书.总起来说,我们要以生活为中心的教学做指导,不要以文字为中心的教科书."阅读作为人生存必须具备的一项能力,对于这些生活在终身学习时代的孩子们来说,是他们学习的基础.  相似文献   

19.
“动”与“静”是复式教学活动的两种基本形式。对于“动”与“静”有两种分法:一是按有无教师主持来分,把有教师主持的直接教学叫做“动”,把无教师主持的间接教学叫做“静”;二是按教学活动的形式分,把直接教学中教师启发诱导下学生的动口、动手、动脑活动称为“动”,把间接教学中小助手主持下的动口、动手、动脑活动也称为“动”,把间接教学中无教师主持,也无小助手主持的看的活动、思的活动和动笔活动称为“静”,把直接教学中短时的看的活动(看书、看图等)、思的活动和动笔活动也称为“静”。  相似文献   

20.
<正>一切事物都是运动的.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动中有静,静中有动.本文介绍如何用运动变化的观点解决数学问题.一、动中有静,以静探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