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 毫秒
1.
《五》一文有“今之县令,一旦身死,子孙累世絜驾,故人重之”一段,其中“故人重之”一句在《教学参考》中译为:“旧相识者也都很敬重他们。”笔者以为,将“故人重之”一句,断为“故,人重之”,理解起来会更直接更明白。“故”表结果,译为“所以”;“重”理解为“重视”“看重”;“之”指代“县令之职”。这句话便解释为:所以,人们都很  相似文献   

2.
《五蠹》:“今之县令,一日身死,子孙累世絜驾,故人重之。”《教参》对“故人重之”的翻译是:“旧时相识者也都很敬重他们。”笔者以为这个翻译是欠妥的。首先,“故人”不应译为“旧时相识者”,“故”应译做表因果关系的连词“所以”,“人”译为“人们”;其次,“重”不应译为“敬重”而应作“看重、重视”解;再次,“之”指代的是“县令”之类的官职,而  相似文献   

3.
新编高中语文第三册参考书,对《五(?)》一文中的“今之县令,一日身死,子孙累世(?)驾,故人重之”一句是这样翻译的:“今天的县令,一旦本人死了,(他的)子孙们几代都乘车(而行),旧时相识者也都很敬重他们。”其中将“故人重之”译作“旧时相识者也都很敬重他们”,我认为这样翻译不妥当。要正确地翻译“故人重之”,首先要理解“故人”两字的意义。《参考书》将“故人”两字译为“旧时相识者”,显然将它当作一个双音的合成词来处理了,这样处理忽略了作品的时代性,“故人”两字以双音合成词来使用,最早约见于汉代作  相似文献   

4.
《五蠹》中有一段话:“以是言之,夫古之让天子者,是去监门之养而离臣虏之劳也,故传天下而不足多也;今之县令,一日身死,子孙累世絜驾,故人重之.”其中的“故人重之”如何理解呢?理解不同,则诵读不同,句意翻译当然也迥乎不同.人教社编纂的与教材配套使用的教参作如下理解:“故”,形容词;作“旧”“旧时的”讲,是“人”  相似文献   

5.
新课程倡导学生的主动学习,“质疑”便是一种典型的主动学习。“质疑”能力需要培养,这已成共识。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人的心灵深处,总有一种把自己当作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的固有需要。”但就目前而言,尤其是公开课、比赛课,仍极少有教师敢于让学生质疑.原因是很不好驾驭,弄不好会被学生的问题牵着走。失去了目标,打乱了教学节奏。有些老师虽比较胆大,但面对学生的质疑不敢深入,甚至不置可否,终了只做了课堂的点缀。将问的权利交还给学生后,如何进行引领,使学生的提问为教学目标服务?如何点拨学生学会以疑促思?这应是我们应着力思考的问题。  相似文献   

6.
“故人”辨     
高中语文第三册《五蠹》有句云:“以是言之,夫古之让天子者,是去监门之养而离臣虏之劳也,故传天下而不足多也;今之县令,一旦身死,子孙累世絜驾,故人重之。”对“故人重之”句,课本没作注,人教社出版的《教参》将这句话译为“旧时相识者也都很敬重他们”。显然,《教参》将“故人”译为  相似文献   

7.
“谋攻”篇中“故小敌之坚,大敌之擒也”一句,郭化若同志在《孙子今译》一书里译为:“所以弱小的军队如果固执坚守,就会成为强大敌人的俘虏了。”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古代散文选》译  相似文献   

8.
前辈学者推求词的本义,运用形训方法:因字释词,据形求义;行之有效,多所发明。然而这方法存在局限性,有时难免臆断。本文以“之”词为例提出问题,向专家求教。“之”词本义的三种说法“之”词本义有三种说法:训出说,训往说,两字说。都是运用形训方法的,而结论迥然不同。  相似文献   

9.
把素质教育作为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的基本方向,大多数教育工作者达到了共识。但人们对“应试教育”认识上的混乱在理论上有必要加以澄清,对素质教育也要有科学的规定。  相似文献   

10.
尊师重教者,国家兴;鄙师轻教者,国家衰。 这已是世界上一切不拒绝进步,不摈弃文明的民族和国家的共识。尤其是在未来国际竞争中,经济、科技、军事、文化等方面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和教育的竞争,而其中最为关键的是教师质量和水平的竞争。为此,许多国家始终把提高教师的地位、作用,优化教师的生活与学习条件当作国家繁荣、民族振兴的重要举措,竞相在尊师重教之“尊”之“重”上做文章。  相似文献   

11.
9月1日,总投资2.3亿元,占地261.9亩的崇明县寄宿制高级中学迎来竣工后的第一个开学日,崇明终于有了自己的市重点中学; 这天,由两所中学、一个小学和一所青少年活动中心组成的现代化教育园区正式投入使用,教育正为海岛崇明的发展提供强劲的可持续推动力; 还是这天,上海市委副书记殷一璀、副市长严隽琪一行10余人大清早冒着瓢泼大雨赶往崇明,和岛上师生共度新学期开学第一天。这个9月1日,让记者体会着崇明之“重”:上海基础教育走向均衡的“重点”正向郊区突破;而突破的“重心”在崇明,因为崇明教育实现了现代化,也就意味着上海教育真正走向现代化;这更是政府为办好让人民满意的教育所作出的“重大”决策。  相似文献   

12.
国学何辜?说国学“实际上是清朝末年、一直到五四以来,有些保守的人抵制西方‘科学’与‘民主’文化的一种借口”,也很难说完全与事实相符。保守,未必就是价值贬义,那些主张国学的人,也未必就抗拒民主科学;这正如声称民主科学未必就真的科学民主一样。五四时期的梅光迪、胡先、吴宓等都是著名的文化保守主义者,  相似文献   

13.
先看一则教例:《苏东坡改对联》师:读了课题,你想知道什么吗?生:苏东坡是谁?生:对联是什么?生:苏东坡为什么要改对联?生:苏东坡原来写的是什么对联?生:他改对联的结果怎么样?生:这两幅对联什么意思?(教师对学生的问题有选择地梳理板书。)师:请大家带着这些问题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一读课。开始!(学生读书)接下来,教师就黑板上的问题回到课文朗读材料,学生一作答,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间相互补充,解决了所有的号,教师颌首点头,一切都在教学设想之中,一篇课文就这学完了。以上“质疑问难”的教学片段我们都很熟悉,目前我们些教师所谓的“质疑问…  相似文献   

14.
笔者则以为,“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师道之不复可知矣”两句中的“之”是作为结构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的用法,但“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中的“之”还该是提宾的标志。 在教学中,将知识归纳比较,弄清彼此之间的相同处与不同处,可以使学生全面地掌握它的规律,用比较辨析的方法,可以把问题讲得更清楚。 比如教学《诗经·硕鼠》,讲否定句代词作宾语,宾语置于动词前时,通过“莫我肯顾(德、劳)”与“无食我黍(麦、苗)”的比较辨析,可以讲清:“莫我肯顾(德、  相似文献   

15.
荀子《劝学》中有一段话:“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驾马十驾,功在不舍。”如果直译则为:“千里马一跳,不能超过十步;劣马跑十天,成功在于奔跑不停。”这里的确有些生硬。于是,清人王先谦考证“驽马十驾”句下尚应有“则亦及之”一句。这样,语意似乎畅通了,“劣马跑十天也能行千里,所以成功在于奔跑不停。”但是,一补上去,问题也跟着来了。首先,“则亦及之”的“之”指代不明。是代  相似文献   

16.
李广生 《师道》2003,(5):40-40
古人云:授之以鱼,仅供一餐之需;授之以渔,终生享用不尽。“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这句话似已成为至理名言,频繁出现于各种报刊和教育论著中。许多教师把“授之以渔”作为教学工作追求的境界和目标。在轰轰烈烈、大谈特谈“授之以渔”的今天,我不禁有这样的疑问:“渔”究竟为何物?“渔”可以“授”吗?“渔”究竟为何物?有人说“渔”是方法,即捕鱼的方法。姑且认为这种解释是正确的。既然“渔”是一种方法,“渔”可以“授”。此处之“授”为“传授”;“学渔者”也可以“受”,此处之“受”为“接受”。这样的话,“授之以渔”…  相似文献   

17.
质疑大学生就业之“性别歧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前,许多人存在这样一种认识:即大学生就业难,女大学生就业更难.因为用人单位有性别歧视,重男轻女.实际情况如何呢?本文希望通过实证调查统计数据的具体分析,对此作一点澄清.  相似文献   

18.
现行初中语文课本第三册《愚公移山》一文中,对“河阳之北”一句中的“河北”条注释是“黄河北岸”,我认为这个注释值得商榷。依照教材上的注释,“河阳之北”句应翻译成“黄河北岸的北边”,这就叠床架屋了。我们知道,古文贵在精炼,往往惜墨如金,列文也不例外。如果“河阳”本意真是“黄河北岸”的意思,列子为什么不把此句精炼成“河之北”或干脆“河阳”呢?也许有人  相似文献   

19.
“德育渗透说”之质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些人认为,德育渗透于智育、体育、美育之中,智育中含有德育,体育中含有德育,美育中含有德育,简称德育渗透说。这种观点,在理论上是不成立的,在实践中也是有害的。本文就此略陈浅见。一、德育具有自身的质的规定性在学校全面发展教育中,智育、体育、美育分别具有各自的质的规定性。智育是授予学生以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发展学生智力能力的教育,其核心是“真”;体育是改善学生身体机能,增强体质,形成保健观的教育,其核心是“体”;美育是培养学生审美观和审美能力的教育,其核心是“美”。  相似文献   

20.
“教育科学研究”日益成为一个走向世俗的日常概念。在这样的一个约定俗成的语境下.很多研究其实并无“科学”可言。教育科学研究者的求真态度、教育科学研究的问题与方法以及教育科学研究与教育哲学研究的关系等“科学”问题仍然值得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