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柏拉图的"理式"、黑格尔的"理念"和弗洛伊德的"性",似乎不相接,但其内在联系却是西方的理性传统.弗洛伊德利用科学的方法用"性欲"来解释美学中的感性问题,得出了感性的合理性,虽然违反了自己理性理想的初衷,但"性"在对美亵渎的同时,也道出了美学感性的独立品格.  相似文献   

2.
读罢杨绛的《老王》一文,不禁为文中散发出来的人性之美而感动,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接受这人性之美的感染和熏陶吧!先说老王。一个蹬三轮的老光棍,又瞎掉了一只眼,没什么亲人,住在一个破落大院的  相似文献   

3.
<正>母爱像花,以无言的淡淡馨香带给子女平凡却真挚的爱;母爱像花,绽放出最美丽的姿态,却只为孕育果实积蓄力量;母爱像花,即便凋落亦化作春泥滋养新花。母爱以其无私伟大的光辉成为文学作品中永恒的主题。许多作家以花寄情,写下了他们对母爱的体悟,谱写了动人的母爱赞歌。下面,让我们共同欣赏泰戈尔的《金色花》、冰心的《荷叶·母亲》、史铁生的《秋天的怀念》,感受真挚动人的母爱赞歌。  相似文献   

4.
济慈,英国浪漫主义时期优秀诗人的代表之一,他的作品以"美"著称。济慈一生对美不懈的追求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美学观点,并对后世影响深远。《秋颂》是济慈最为成功的作品,它描写了秋季丰收的场景,全诗意境优美,内涵丰富,读来琅琅上口。这项研究以"美"贯穿始终,并以《秋颂》为例分析济慈的美学观点,希望能帮助读者更好地欣赏济慈的作品。  相似文献   

5.
本刊1999 年第4 期发表李金焕老师的《〈陌上桑〉的主旨是什么?》文章后,陆续收到不少与之商讨的来稿。现选登三篇。在教研中展开学术争鸣,对教师增长学识,开阔阅读视野, 激发研究兴趣都是极其有益的。我们期望有更多的读者朋友关注“争鸣”栏目,投寄有关多元解读课文的稿件  相似文献   

6.
图书馆丰富的、高品位的馆藏文献资料,雅静整洁的阅读环境,浓郁的文化氛围,优美的建筑设计,无不给人美的享受。读者走进图书馆,犹如走进美的殿堂。读者在图书馆里求知学习,会不知不觉地受到美的教育、美的感染和熏陶。  相似文献   

7.
一、欣赏别致的题目1.导入:同学们,我们的集体是一个充满欢乐的家,常常会发生很多的小事。这些看似很小的故事,撞击我们的心灵,留在我们的记忆中。看,在同学的作文里写得可好了。2.大屏幕出示学生的作文题目。《“疯狂”小组》、《老师对我说的悄悄话》、《我真的不如别人?》、《“小懒猪”葛荟》……请学生大声读题目。(激发学生欣赏的热情)3.启发学生,看了这些题目,你最想看谁的作文?为什么?学生争着说自己想看的作文,很充足地说出想看的理由。4.小结:看来,作文的题目很重要。一个好的题目能吸引人,能产生先声夺人的效果,同学们以后要努力…  相似文献   

8.
语文学习的过程就是一个不断获取和增强语感的过程。这里所说的语感,主要是指那些闪耀着美的光彩的语言。如果我们的学生所接触和领悟的都是言语和文章的精华,那么,耳濡目染,潜移默化,学生的语文水平就会在不知不觉中得到提高。因而,语文的学习不仅是一个获取语感的过程,更是一个获取语言美的过程。  相似文献   

9.
李春平的新作《盐道》将视野转向历史文化领域,以“镇坪古盐道”上盐背子们的生活为背景,围绕主人公崔无疾一家发生的故事,展现了人情之美、人性之美和民俗之美,奏出了一曲美的赞歌.  相似文献   

10.
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它具有对学生进行情感陶冶的文化功能。语文教学必须以新的目标、形式、过程呈现,才能激起学生求知的欲望。教师艺术性地处理教材,才能拨动学生的心弦,实现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积极主动的对话。教例《珍珠鸟》———师:(出示课件:小鸟在“我”的肩头睡熟了)看到这一幅画面,我相信我们都会有一种怦然心动的感觉。在这幅画面中我们看到了什么?生:我看到了珍珠鸟在“我”的肩头睡熟了。生:我看到作者看着肩头熟睡的小鸟,笑了。师:这小家伙睡得多香呀。它把我的肩头当作了什么?生:温暖的巢。生:妈妈…  相似文献   

11.
在前苏联当代文坛上,吉尔吉斯族作家钦吉斯·艾特玛托夫(1928—)是一位赢得世界声誉的文学大师。他的作品已被译成七十多种文字,由九十多家外国出版社出版发行。对于一个本世纪二十年代刚刚创造文字的民族来说,出现如此著名的作家,的确是罕见的。艾特玛托夫之所以赢得如此广泛的声誉,深受各国读者厚爱。固然有多种原因,但其中与他的创作植根于民族文化的土壤,渗透着深厚的人道主义精神,表现了浓郁的民族特色和民俗美的独特风格不无直接的关系。艾特玛托夫1953年发表的成名作《查密莉雅》就充分体现了这些特点,堪称一  相似文献   

12.
张琳 《教师》2010,(25)
"美",多么富有魅力的字眼,什么是"美"?古今中外的美学家们给了它诸多定义.纵观之,美是生活中具体可感的形象,它用美的感性形象的展现,引导教育对象感受美、欣赏美、理解美、创造美.从事初中美术教学以来,我在教学中进行了一些尝试和探索.美术教学首先应是"美的教学",美术课应是"美的课".作为一名美术教师,要充分挖掘美感因素,让"美"贯穿教育活动全过程,使教学各环节始终给人以美的享受,以美激爱,以美示真,以美启善,逐步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美的教学"应从以下几方面体现:  相似文献   

13.
在教学中,我们适度地运用多媒体,以其直观的形象、美妙的图画、艳丽的色彩及动听的音乐,充分展现语文的魅力,这势必会激发学生强烈的审美意识,收到"润物细无声"般的效果. 一、创设情境,让学生感受美 小学语文课本中有很多美文,具有浓郁的诗情画意.教学中,教师巧妙地运用多媒体创设情境,化静为动,变无声为有声,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  相似文献   

14.
余朝龙 《现代语文》2008,(7):104-106
《陌上桑》是汉乐府中的著名诗篇,然而就是这首不足300字的短诗,关于其主题,关于罗敷这个人物形象的意义,甚至关于诗中使君的形象,历来都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有很多不同的意见。笔者也不揣浅陋,试作一番评析,权当抛砖引玉,求教于大方之家。  相似文献   

15.
一、为什么要使课堂成为美的载体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在教学过程中要重视发展智力和培养健康高尚的审美观.就语文课程的特点而言,有别于其他课程的关键是:它运用语言文字这一特殊途径,使自身成为"人的灵魂的教育".正如钱理群先生说,语文教学要使学生"在有声有色的思想.有韵味的语文世界里流连忘返,透过美的语言,你窥见的是美的心灵.美的世界".  相似文献   

16.
烈士之女罗力立所著的《大豆谣》,于1998年5月,由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我一口气读了两遍,深深感到这是一本格外清新的,极有可读性、感染性、生动性和导向性的读物。作者以自己和母亲的亲身经历,以及翔实的史料为背景,运用纯净质朴的语言,饱蘸生命的激情,...  相似文献   

17.
美与丑是一种辩证关系.在审美活动中,人们往往只注意艺术中美的这一面,而忽视了其另一面--艺术丑的美,更忽视了艺术丑为何会产生美感的原因.中国古典小说《水浒》,就是在审丑中完成了美的升华.  相似文献   

18.
《教育导刊》2008,(3):F0003-F0003
广州市美华中学传承优良传统,不断创新,以打造“质量领先,特色鲜明的名优中学”为办学目标,以提高教学质量为中心,以加强科研和教学管理为手段,关注师生的发展,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创新意识,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相似文献   

19.
古诗文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许多经典之作已成为后代文人常引常新的资料,许多精粹语言为后人击节叹赏,许多名篇佳作历代吟咏传诵。所以说,中学古诗文教学既是语文教学的“重头戏”,又是一座“美丽”的宫殿,应让学生在其中尽情地遨游,尽情地领略、品味、揣摩、感悟。[第一段]  相似文献   

20.
解析几何与哲学有着许多的内在联系,解析几何定律中蕴含着哲学,同时哲学又指导着解析几何的发展.把哲学思想寓于解析几何教学之中,运用哲学原理指导解析几何学习,能够使学生更好地掌握解析几何知识,增强学生的辩证思维,提高学习效率,取得好的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