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职业技能培训教学》2007,(12S):F0002-F0002
本着促进学校与企业的人才需求交流,加强学校培养社会适用人才的目的,《职业》杂志连续成功举办了三届全国校企人才供需合作考察洽谈会,拓宽了学校就业渠道,先后为数千名毕业生解决了就业问题,受到了校企双方的欢迎。  相似文献   

2.
工学结合培养模式下的高职教育坚持从“培养技术型人才”转向“培养技能型人才,重视就业发展能力”,从“学校核心、全日制主体”转向“校企合作、弹性学制”,从“重知识考试,重学科标准”转向“重就业能力、重社会评价”,从“书本学习是基础”转向“理论与实践一体化学习,就业成为促进学习的重要动力”。工学结合培养模式极大地提高了高职毕业生的就业竞争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  相似文献   

3.
随着建筑行业的高速发展,工程造价毕业生的需求量大幅度提高,新形势下社会对毕业生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结合工程造价省优势专业建设,从校企合作平台建设、完善实训基地建设、校企合作共育人等方面,校企深度融合共同培养高技能人才。  相似文献   

4.
订单教育是近年来职业院校实施校企合作的重要途径和有效措施,其主要内容是:学校与用人单位合作办学,校企联合定人才规格、定课程计划、定评价标准.学校根据企业需求调整专业结构,开办“企业命名班”,进行定向培养,毕业生定向就业,校企联合培养企业需要的高技能人才。实践证明订单教育是一种面向市场需求、直接为用人单位提供适用型高技能人才的办学模式,它能够促进学校及时调整与市场需求不适应的专业设置、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提高教学针对性,  相似文献   

5.
随着“史上最难就业季”的来临,高校毕业生就业又成为社会舆论的焦点。一方面是大量高校毕业生找不到合适工作,另一方面是企业找不到优秀毕业生,造成这种“冰火两重天”现象原因很多,其中之一就是目前我国培养的大学生应用能力与企业现场需求的应用型人才有一定的差距。以黑龙江工业学院为例,介绍了学校与龙煤集团鸡西分公司双河煤矿进行校企合作联合培养模式,该模式解决了大学生培养只注重知识的理论性和科学性,缺少现场应用性解决问题的培养,实现了毕业生与企业用人单位的“无缝对接”,探索出了一条独特办学思路。  相似文献   

6.
本文针对目前计算机专业毕业生就业现状,分析了信息化社会对计算机人才的需求,以及目前计算机专业教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计算机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几点建议,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的,改革教学体系与课程设置,开展校企合作,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相似文献   

7.
高职高专教育事业的迅速发展,泰州地区对外开放的力度给地方的高等教育带来了机遇。通过对地方经济形势以及学校发展机遇的分析、毕业生就业意向以及企业对人才的要求的调查,指出合作培养英语应用型人才的条件保证;通过就业实习的实施、就业实习基地的建设、合作培养协议的签订和初步运作,提示合作培养英语应用型人才的可操作性;通过对行业企业规范发展、供(学校)需(企业)双方利益的分析指出合作培养英语应用型人才有利于双方可持续性发展,说明校企合作培养应用型英语人才可行。  相似文献   

8.
中小企业是促进经济发展的主力军,提供了80%以上的城镇就业岗位,广东理工学院工商管理类毕业生主要集中在中小企业就业,通过对广东理工学院工商管理类毕业生调查发现,中小企业要求工商管理类人才具备较高的综合能力、知识与素质,虽然学校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重视校企合作、强化实训教学,但由于缺少政府的引导,企业参与人才培养的动力不足,双师型教师短缺等原因导致了学校在高职工商管理类专业在人才培养方面存在瓶颈,要突破这种瓶颈就必须改革工商管理类人才培养模式,实施“工学交替、政校企融合、强化实训”的人才培养模式,加大“双师型”教师的培养。  相似文献   

9.
当前中职学校普遍存在着工学脱节、“产销不对路”的结构性矛盾。如何保证教学质量,使中职学校毕业生顺利进入人才和劳动市场就业,直接为社会经济建设服务,实现真正“无缝对接”,是摆在教育工作者面前的现实问题。开展校企合作是有效解决问题的方法。校企合作常见形式有“订单培养”型模式、互动型模式、冠名型模式、引资型模式等,其中“订单培养”模式又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最好途径。  相似文献   

10.
"素质就业"及其校企合作教育模式的推进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校企合作是职业教育的职业性与实践性的本质要求,合作的基础是培养企业需要的高素质人才,合作方法是实施素质培训.合作的最终结果是落实“素质就业”。文章从澄清素质就业的内涵出发,探讨了校企合作推进“素质就业”的问题、途径与方法。  相似文献   

11.
人口红利消退,企业遭遇招工难问题;与此同时,大学毕业生面临极大的就业压力。将人口红利转化为人才红利,才能从根本上解决企业用工需求与人才技能不匹配的问题。校企合作是破解企业招工难和大学生就业难的有效途径,本文分析了创造人才红利的校企合作模式,进而促进企业和高校实现双赢。  相似文献   

12.
创建地方人才机构“驻校工作站”是合肥工业大学校适应新形势,促进毕业生市场和人才市场等多方市场相互贯通,加强“校政”、“校企”合作,广开就业渠道所采取的一项战略举措。通过“驻校工作站”,地方人才机构及时向学校通报当地有关人事政策和用人需求信息,组织本地用人单位参加学校举办的毕业生就业市场和校园招聘活动。学校也积极为各地提供急需人才,协助开展人才培训。2003年以来,结合毕业生就业主体流向,合肥工业大学先后与合肥、无锡、常州、苏州工业园区、宁波、烟台等近20家人才服务机构签订合作协议,共同成立“驻校工作站”,成为全…  相似文献   

13.
尤磊  王财玉 《成才之路》2010,(13):23-24
本文针对目前计算机专业毕业生就业现状,分析了信息化社会对计算机人才的需求,并由此分析了目前计算机专业教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计算机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几点建议,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的,改革教学体系与课程设置,开展校企合作,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相似文献   

14.
近年来,国家提出“推进以就业为导向,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的政策。作为为社会各行各业传送人才的机构,笔者认为高职院校应该从新的视角深入探析企业文化对高职教育的要求,创设新型育人环境,切实提高教育教学管理质量,不断摸索更有利更高层次、实现培养实践型人才的校企合作模式,促进学生学习、成长及生活模式适应社会的需求。本文将从订单式培养班、引进企业部门、传播企业精神文化等多样化人才培养方式的校企合作模式入手,提出利用校友平台,讲解如何构建校中企,培育实践型人才。  相似文献   

15.
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农业越来越成为这个时代关注的焦点,农业营销人才需求量大。但目前,大多数高职高专院校的农业营销策划类毕业生却难以就业。文章对合肥财经职业学院农商学院校企合作的案例分析,可以充分证明:校企合作是推动营销类人才就业的重要途径,也是推动农业发展的重要保证。  相似文献   

16.
高技能人才是指社会经济发展急需的人才,他们不同于普通高等教育的毕业生,也不同于中职教育的毕业生,具有鲜明的特点.校企合作培养高技能人才的目标是基于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需要,也是企业人力资源开发、校企双赢的需要.目前,校企合作培养高技能人才的模式有订单式教育模式、企业员工培训形式、定向培养模式等,具体实施过程包括招生、教学培养、就业、科技研发等各方面,是一个完整的系统.  相似文献   

17.
经济增速放缓致使社会有效工作岗位不足,近年来高校毕业生就业难度逐渐增大.为创新驱动打造精准就业平台,有效解决毕业生的就业难问题,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应运而生.本文通过分析校企合作模式及现状,并结合南京财经大学校企合作的成功典范,分析校企合作在当今大学生就业中的促进作用,并对促进校企合作进一步发展、推动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8.
高职院校的“2+1”培养模式应根据各系各专业的实际情况落实好“2”阶段的教学和“1”阶段的实习就业问题。文章从社会对商务英语专业毕业生就业岗位群分析,提出了提高英语专业毕业生就业率和就业质量的举措:1)校企合作参与“2+1”人才培养方案的设计,共同教育管理监督;2)培养专而广的复合应用型人才,提高学生的竞争力和就业率;3)提高教师的实践能力和教学水平。  相似文献   

19.
资讯     
广东校企合作共同打造就业“零适应期”毕业生据广州日报消息继职业类院校相继推出“订单式”培养后,面对越来越激烈的毕业生就业竞争,广东多所本科院校近日纷纷与企业签约,合作培养专业技术人才;与此同时,越来越多的高校与职业教育机构进行课程合作,学历教育中的部分专业课程用职业教育机构的课程,或共同开发培训项目或学历教育专业,以增加本科(专科)毕业生的技能,使其一毕业工作即能适应软件行业的岗位要求。  相似文献   

20.
大力开展校企合作 探索高技能人才培养的有效途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几年来,深圳高级技校在实践中逐步探索出一套适合学校实际的校企合作培养高技能人才的方法,建立起一套较完善的校企合作培养高技能人才制度。学校培养的高技能人才深受企业的欢迎,一批国际知名的大公司,如一汽丰田汽车销售有限公司、迅达(中国)电梯有限公司、联想集团等企业与学校签署了合作协议,为学校教学改革,学生实习、就业,师资培训提供了有力支持,提高了学校高技能人才培养质量,提升了毕业生岗位适应能力,推动了学校稳步发展。2006年11月,学校针对办学质量和校企合作教学成果开展了“三满意度”调查,结果显示,2006届毕业生满意率为93.81%,毕业生家长满意率为94%,用人单位满意率为98.05%,2006届毕业生一次性就业率达96.8%。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