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本研究采用事件取样法,对混龄背景中儿童的异龄同伴交往行为进行观察研究。结果表明:不同年龄段儿童异龄同伴交往主动性不存在差异;儿童更愿意与异龄同性同伴交往;大、小班儿童在选择年龄相差1岁或2岁的同伴交往上不存在差异;儿童使用语言方式和非语言方式交往不存在年龄差异,但存在性别差异;儿童异龄同伴交往行为性质之间存在极显著差异;儿童异龄同伴交往行为结果与交往时间存在年龄差异;异龄同伴交往行为次数反映了儿童异龄同伴交往的态度,要考察异龄同伴交往的质量,还需结合交往时间与交往结果。  相似文献   

2.
支配需要是人际互动的一种基本需要,在学前儿童的同伴互动中也会出现双方地位不对等的现象,这种不对等的一个明显表现就是支配与服从行为的出现。在儿童同伴互动中,导致儿童支配行为产生的因素主要包括影响互动的核心要素(权利、资源和个性)、影响儿童支配行为的内部因素、影响儿童支配行为的外部因素三个方面。  相似文献   

3.
运用观察法、谈话法和个案法就同伴交往对学前儿童情绪的发展进行了浅显研究。首先对相关概念进行了介绍,接着以案例分析的形式进行研究,并对家庭社会中出现的问题,提出解决措施,最后得出同伴交往对学前儿童情绪发展意义重大的结论。  相似文献   

4.
<正>美国心理学家埃里克森的人生发展八阶段理论有两个重要观点:一个观点是说人的发展是分阶段的。他把人的一生分为8个阶段,在每个不同的阶段中个体会遇到不同的挑战,会出现不同的发展危机。这个特定的危机如果能在该阶段得到顺利化解,那么危机就会变成转机,个体就会健康成长;若危机未能在该阶段得到顺利化解,那么个体的发展就会出现障碍,  相似文献   

5.
学前儿童良好的同伴关系对儿童的心理健康和身心发展都至关重要,对学前儿童同伴关系的发展起作用的因素主要来自家庭、托幼机构和儿童自身。  相似文献   

6.
学前儿童亲子交往研究的是父母与儿童的交往行为,近年来越来越受到研究者的关注.文章从学前儿童亲子交往的类型和特征、亲子交往的影响因素、亲子交往与学前儿童发展、有缺陷儿童的亲子交往等方面介绍了近年来学前儿童亲子交往的相关研究,并从研究范围、研究内容、研究方法方面对以往研究进行了评价.  相似文献   

7.
国外在很早以前就开始对假想同伴进行了研究,假想同伴的存在在儿童生活中其实是一种很普遍的现象,通过整理目前的研究结果,可以发现学前期是儿童拥有假想同伴的高峰期;拥有假想同伴的儿童在性别、种族、出生顺序等因素上都存在差异;假想同伴对儿童长大以后的创造力、言语能力和社交能力都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今后的研究可在假想同伴消失的原因、跨文化研究和拓展更宽的研究领域上开展。  相似文献   

8.
《教师》2017,(36)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后天的教育对儿童来说非常重要。学前儿童的优秀素质能够为幼儿的一生打好坚实的基础。根据儿童素质的特性来匹配教学模式至关重要。文章就学前儿童的素质特性与学前素质教育的特点展开论述。  相似文献   

9.
交往不仅是学前儿童实现社会化的必要途径,也是学前儿童整个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城市化的生活、家庭结构小型化、少子化、教育者不当的教养观念与行为,造成了学前儿童交往频率低、交往质量差等问题。教育者应积极为学前儿童创造交往的机会,并对他们的交往进行指导,以促进学前儿童成功交往。  相似文献   

10.
该研究以360名3.5岁~6.5岁儿童为被试,采用自编的博弈任务和个别测试程序,探讨学前儿童的行为决策特点。结果表明,学前儿童总体表现出明显的风险规避倾向,但在赢时会增加投注数量,而在输时会减少投注数量;赌物的价值对学前儿童的风险决策行为影响不显著;情绪体验对学前儿童的风险决策行为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11.
在学前儿童社会化的过程中,同伴冲突是不可避免的一种社会交往形式,而建设性地解决同伴冲突对学前儿童具有重要的社会意义。近些年来,对学前儿童同伴冲突的研究日益增多。通过对以往研究的整理,文章对学前儿童同伴冲突的表现与特点、应对方式、冲突应对的干预训练等方面的研究进行综述,并在此基础上进行相关探讨,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2.
交往是人与人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活动,是个体发展自身的方式。儿童在与他人相互交往的过程中,逐渐掌握社会技能和杜会道德准则。只有在此基础上,儿童的心理水平及社会交往能力才能不断得到发展和提高,才能逐渐学会在平等的基础上协调好各种关系,最终成为社会的人。 同伴是由地位相近,年龄、兴趣、爱好、价值观及行为方式等方面大体相同的人组成的群体,它以独特的、重要的方式帮助儿童塑造个性,约束社会行为,形成社会价值观和态度,是儿童社会化不可缺少的动因。研究表明;同伴关系有利于儿童社会价值的获得、社会能力的培养…  相似文献   

13.
从济南市某幼儿园选取学前儿童260名,本研究采用访谈法和问卷法,考察儿童人际认知问题解决的特点及其与焦虑症状、同伴交往的关系,结果发现:学前儿童预期行为结果的能力显著高于生成替代性问题解决策略和理解行为原因的能力;6岁组儿童生成替代性问题解决策略、预期行为结果和理解行为原因的能力,以及问题解决策略的适当性均显著高于4岁组;男孩预期行为结果的能力显著高于女孩;问题解决策略的数量越多,有效性和适当性越高,社交恐惧发展水平越低;问题解决策略、预期行为结果和理解行为原因三种能力的发展水平越高,越易为同伴接纳.  相似文献   

14.
学前儿童正处于由亲子关系向同伴关系的过渡时期,还未完全摆脱对父母的依恋。在家中备受宠爱的幼儿在与同伴进行交往的过程中常常以自我为中心,难以采用正确的方式方法去处理与同伴间的矛盾,并且此阶段幼儿正处于合作性游戏开始发展阶段,不善于主动去接近同伴,在交往过程中较为任性和霸道。以西安市某幼儿园为例,借用庞丽娟教授采用的同伴现场提名法判断某个幼儿被同伴接纳的程度,从而判断其同伴社交地位的类型。同时,选取各类型典型幼儿进行观察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15.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金钱观教育日益受到关注。而对于学前儿童来说金钱观教育不仅是可行的更是必要的。通过对学前儿童进行金钱观教育可以疏解儿童的占有欲从而减少儿童的占有行为,又由于学前儿童的身心发展特点决定了其金钱观教育的特殊性。作为家长及教师要通过一些方式方法来教育学前儿童尊重他人财产及劳动成果,让其学会分享。  相似文献   

16.
学前儿童社交淡漠的原因包括稳定的抑制性气质、儿童自身的不足、过度的心理控制以及不良的同倬关系等多种因素。社交淡漠不仅影响儿童积极情绪的建立、社交能力的提高,而且影响儿童的认知和语言能力的发展。通过营造和谐的心理环境、社交能力发展训练以及适时的同伴介入等策略,对幼儿社交淡漠行为进行相应干预,可以减少幼儿社交淡漠行为的发生,促进学前儿童的社会性正常发展。  相似文献   

17.
张钡 《文教资料》2008,(8):156-157
文章根据学前儿童游戏活动的形式和内容分析了游戏的特点,即游戏具有社会性、兴趣性、思维性、虚构性和创造性,指出游戏是学前儿童教育的主要方式,教育者要熟练掌握游戏活动的特点,以便有效地指导儿童进行游戏活动.  相似文献   

18.
曹荷建 《山东教育》2012,(12):51-52
同伴关系主要是指同龄人之间或心理发展水平相当的个体之间在交往过程中建立和发展起来的一种人际关系。学前儿童的同伴关系为儿童提供了合作和平等的学习技能和交流经验的机会。这种关系有可能成为幼儿将来从事发展社会能力、社会正义感和爱的能力的基石。  相似文献   

19.
学前儿童分享行为的差异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层层递进的7个分享测验,本研究考察了我国当前不同教育环境中3岁和5岁儿童的分享行为特征。结果发现,5岁儿童利他趋向显著高于3岁儿童,且5岁儿童在分享行为上已显出一定的策略性;学前儿童的分享行为并无明显性别差异;教养环境会影响儿童分享行为的利他性表现;在无涉自身利益或涉及自身利益但无法把控结果的情况下,学前儿童的分配行为更趋公平。本研究结论不仅反映了学前儿童分享行为发展的一般趋势,而且显示了特定社会文化对儿童亲社会行为发展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要"因地制宜发展残疾儿童学前教育",《国务院关于当前发展学前教育的若干意见》(国发[2010]41号)具体规定了要"建立学前教育资助制度,资助家庭经济困难儿童、孤儿和残疾儿童接受普惠性学前教育。发展残疾儿童学前康复教育"。对特殊儿童实施一体化教育已经成为现代教育发展的一个重要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