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 毫秒
1.
章金凤 《考试周刊》2010,(41):124-125
文化意识包括文化知识、文化理解、跨文化交际意识和能力。《课程标准教学要求》(江苏省中小学教学研究室,2007)对高中英语文化意识提出的总目标是:形成跨文化交际意识和基本的跨文化交际能力;进一步拓宽国际视野。增强爱国主义精神和民族使命感,形成健全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为未来发展和终身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英语教学历经改革开发三十年的发展,新教材层出不穷,英语教师自身素质不断提高,许多英语教师都有机会到说英语国家去体会那儿的风土人情、  相似文献   

2.
英语教学既是语言知识与技能的传授,也是英语文化介入的过程。在教学中,通过渗透文化意识,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深探文化内涵,端正价值取向;赏析中外文化的异同性,树立世界意识。将语言学习变为一场文化之旅,使学习者获得有意义的文化知识,丰富文化情感体验,培养文化价值观念,塑造文化品格。  相似文献   

3.
张艳 《考试周刊》2011,(79):104-105
《英语课程标准》要求教师将文化与语言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力求在语言教学过程中潜移默化地进行文化教育,探索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途径,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提高他们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本文就如何在英语教学中渗透跨文化意识一一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4.
所谓跨文化交际(intercultural-com munication或cross-culturalcom munication),是指本族语者与非本族语者之间的交际,也指任何在语言和文化背景方面有差异的人们之间的交际。从语言学的角度讲,教一门语言也是教一种文化,学一门语  相似文献   

5.
高中英语教学大多停留在语言知识教学层面,而对文化知识扩展以及文化意识渗透关注甚少。笔者在教学实践中极力改变这一状况,使自己的课堂成为以教材为载体的文化传播的渠道。教学实践表明,该方法符合学生的一般认知规律,有助于夯实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基础,对于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相似文献   

6.
实现跨文化交际是外语教学的根本目的。本文在探讨跨文化教学的原则的基础上,阐述了大学英语课堂教学中培养和提高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策略与方法。  相似文献   

7.
语言是交流的工具,语言反映一个社会的文化,脱离一个国家的社会文化,是难以掌握其语言的。由于各个国家历史发展、居住环境和价值观念的不同,其文化也存在着一些差异。了解这些差异,丰富文化背景知识是学习语言所必须的。近几年高考英语命题提供这样一个信息:高考试题所负载的文化信息量不断增加,着重考查学生运用语言能力而不只是语言知识,如果教师在教学中孤立地教授语言知识,忽略文化背景知识,不仅费时费力、效果不佳,而且会加重学生负担,使学生失去学习兴趣。所以在高中英语教学中进行文化教育,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不仅是重要的,而且是必要的。  相似文献   

8.
王岸华 《青年教师》2004,(12):19-20
高中英语探究式课堂教学是实施英语素质教育和落实课程标准的重要途径。它强调从学生的学习兴趣、生活经验和认知水平出发,倡导体验、实践、参与、合作与交流的学习方式,发展学生语言综合运用能力,使语言学习过程成为学生形成积极的情感态度,主动思维、大胆实践和形成自主学习能力的过程。  相似文献   

9.
《全日制义务教育普通高级中学英语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基础教育阶段英语课程的总体目标是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语言知识、语言技能、情感态度、学习策略和文化意识等素养的整体发展是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形成的基础。其中,文化意识的增强是得体运用语言的保证。新课标教学实施建议部分要求:教师要拓展学生的文化视野,发展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意识和能力。教师要在教学中全面贯彻新课标对跨文化交际意识和能力培养的要求,因此,在进行外语教学时,了解另一种语言所承载的文化是很必要的。一、英语教学中跨文化教育的重要性语言学习中,语音、词汇、语法的掌握是基础,但仅有这些还不足以达到顺利交流的目的。真正掌握语言的人,应该能在  相似文献   

10.
新课程开放式教学是一种建立在新课程改革基础之上的多向、多角度、多手段和主动学习的发散型教学模式。如何配合英语新课标,促进学生的语言技能、语言知识、情感态度、学习策略和化意识等素养的整合发展,形成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充分施展语言魅力,如何把开放式教学落实在英语课堂巾,成为我们正在探讨的问题,今大,我想就以下儿个观点与大家分亭。  相似文献   

11.
一、培养学生英语学习中的文化意识是《英语课程标准》的要求《英语课程标准》把"文化意识"作为综合运用语言能力的一个组成部分,并在"目标总体描述"和"内容标准"中详细描述了文化意识的具体内容。这是以往教学大纲中所没有的。众所周知,语言是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是文化的载体。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思维和交流工具,也是人们参与社会活动的重要条件。外语学习不可避免要涉及到文化学习。外语教学的根本目的就是交际,就是为了与不同文化背景的人进行交流,从而实现跨文化交际。语言本身就是一种文化现象,有着极其丰富的文化内涵。学习一门语言与了解该语言所承载的文化是息息相关的。《英语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在英语教学中,文化主要指英语国家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文学艺术、行为规范、思想方式和价值观念等。接触和了解英语国家的文化有利于对英语的理解和使用,有利于加深对本国文化的理  相似文献   

12.
本文旨在通过对跨文化意识培养的必要性和途径的阐述,教师能恰当地渗透跨文化教育,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提高学生积极思维和有效表达的能力。  相似文献   

13.
武玉莲 《山东教育》2006,(10):21-22
国家英语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语言知识和语言技能是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基础……文化意识是得体运用语言的保障。因此,不懂文化的模式和准则,就不可能真正学会一种语言。”跨文化交际意识是英语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英语教学中一定要注重文化导入,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意识与跨文化交际能力。东西方文化差异表现在许多方面,本文就语言文化、地域文化、宗教文化、习俗文化、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方面进行简要论述。  相似文献   

14.
曹曼 《培训与研究》2003,20(1):90-92
中学教师在语言教学的同时应该对学生进行“跨化交际”意识的渗透。本从英语教学的各个环节入手,探讨如何渗透化意识的问题,并试图通过分析英语教学过程中的词汇教学、会话课教学、课教学以及多媒体教学,提出进行化意识渗透的具体措施和方法。  相似文献   

15.
语言教学的根本任务是培养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而语言运用能力不可能在真空里进行,它必须发生在一定的场合里,即我们所说的语境。语境任务教学就是在课堂教学中以“语境为铺垫、以任务为中心”设计教学过程,教师将学生置于有交际的语境里,培养他们在具体的语境中有效运用任务进行英语交际的能力。现行的中学英语教材在这方面做了有益的安排:即教材以“情景、话题”为主线编排教学内容,在具体的语境中呈现教学内容。因此,在英语教学中,有意识地利用教材中蕴含的各种语境,培养学生正确理解语言和运用语言的能力,  相似文献   

16.
本文从社会文化与语言的关系、传统教学法中的社会文化知识、当代教学法中的社会文化知识、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提出、如何在英语教学中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等方面阐述了英语教学中的社会文化意识。  相似文献   

17.
《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语言与文化是密切相关的。英语教学应有利于学生了解外国文化,加深对祖国文化的理解,进而拓展文化视野,形成跨文化交际意识和初步的跨文化交际的能力。综观现有的小学英语课堂教学,许多教师能根据《课标》和《教师参考用书》去解读教材里承载的中外文化的异同点,并开展对应的活动,让学生去感知和体验中外文化的异同,努力实现对学生跨文化交际意识的渗透和能力的培养。但是一些教师由于解读文本不够深入,过多关注语言知识,而淡化了文本里的文化意义,寻找文化链接点的思维不够多元等解读文本的不足,导致课堂文化意识渗透出现内容主题不够清晰、模块或单元内部联系处理不当、组织语言生硬不够灵活、过程蜻蜓点水不够扎实等问题,影响了学生文化视野的拓展和习得语言能力的培养。而由于一些教师的“文化意识和素养”不够引发课堂教学文化意识渗透的问题,突出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相似文献   

18.
廖坤慧 《教书育人》2013,(9):100-101
大学英语教学的目标就是要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意识和能力。正是基于这样的背景,本文在论述语言和文化密切关系的基础之上,分析了在大学英语课堂上导入文化的重要性以及一些具体可行的方法,以期引起大学英语教育界的重视,推动大学英语文化教学的共同发展,从而培养出真正符合时代要求的合格英语人才。  相似文献   

19.
成娟 《考试周刊》2011,(24):135-136
英语新课程的总体目标是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形成是建立在学生的语言技能、语言知识、情感态度、学习策略和文化意识等素养整体发展的基础上的。如何让学生在这五个方面都得以发展,继而培养他们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这就需要教师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并重新定位,切实提高课堂的实效性。  相似文献   

20.
新课程标准对教学中文化意识目标提出新的具体要求。因此,新课改理念下文化意识目标的培养需要细化在目标教学的过程之中,大力挖掘和利用教材资源,最大限度地激活学生对语言学习的兴趣及文化意识,从而使学生妙趣横生地学语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