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以“仁”为核心的儒学思想儒学的核心思想是“仁”。“仁者,人也”。(《礼记·中雍》)“仁者,爱人”。(《论语·颜渊》)“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孟子·梁惠王上》)这是一种具有“博爱”精神的人道思想。儒学注重诚信,强调“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民无信不立。”(《论语·子路》)倡导“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卫灵公》)这实际是介乎于利己与利他之间的一种道德原则。在“义”“利”问题上,孔子并不要求人们只讲奉献而不讲索取,而是教导人们要以义为准绳,见利思义,在利益面  相似文献   

2.
孙利华 《今日科苑》2006,(11):79-80
通过阐述《论语》里的仁的含义,与仁德、仁政关系,具体论述了孔子通过贤者(即仁者)以仁德实施仁政是其最高理想  相似文献   

3.
张祥干 《科教文汇》2008,(24):221-221
孔子评价人物的核心标准当然是道德上的仁,但孔子并不是简单地以道德的形而上评判人物,也没有将人仅仅划分为君子与小人、贤与不肖之类。孔子是从不同的层次标准评价人物的,即一般的伦理道德性和伦理道德自律性两个层次。本文试图从几组孔子与弟子的对话中分析其评论人物标准的两个层次。  相似文献   

4.
孔子、孟子和荀子阐发人生修养问题的基点在于对人性善恶的判断。孔子倾向于性善论.孟子主张性善论.苟子秉持性恶论。然而有趣的是,尽管对这一问题的回答不同,他们三位儒家代表人物都对人道德修养前景持乐观态度。孔子教诲:“我欲仁,斯仁至矣”;孟子断言:”人皆可以为尧舜”;苟子笃信:”涂之人可以为禹”。而且,他们都把以道德为内容的修养视为实现人生意义的根本方法。  相似文献   

5.
"仁"是孔子的思想核心之一.在孔子的思想中"仁"集中体现在仁爱和仁德两方面,个人要重视修身养性.自我反思,不随波逐流,才能保持自己的自然秉性与道德操守.从《论语》中可以窥见"仁"的内涵、结构及具体体现.  相似文献   

6.
儒家美学思想是以孔子、孟子、荀子为代表的一种美学思想。"仁"是儒家美学思想的核心,是关于人生和社会的最高理想,就是要解决如何培养"仁"的心灵,道德品质和人生境界。当代高校对大学生的教育,人文素养的培养是基础,而社会中腐蚀价值观对大学生思想的冲击,使得培养大学生人文素养,需吸取儒家美学思想精髓,净化心灵,提高情操。  相似文献   

7.
黄建华 《科教文汇》2014,(7):117-118
儒家美学思想是以孔子、孟子、荀子为代表的一种美学思想。“仁”是儒家美学思想的核心,是关于人生和社会的最高理想,就是要解决如何培养“仁”的心灵,道德品质和人生境界。当代高校对大学生的教育,人文素养的培养是基础,而社会中腐蚀价值观对大学生思想的冲击,使得培养大学生人文素养,需吸取儒家美学思想精髓,净化心灵,提高情操。  相似文献   

8.
王汉宗 《科教文汇》2012,(18):23-24
道德教育,是对学生道德品德的培养与塑造。道德教育在学校教育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孔子创立的儒家学说,其核心是关于人的道德修养。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孔子十分重视德育教育。他围绕着"仁"与"礼"的政治目标,向学生全面实施了包括人性、人伦在内的民族传统道德文化的教育,使"政治理想"与"道德行为"两大板块的教育达到了和谐统一。本文从"孝悌"、"财富观"、"诚信"、"知行"、"自省"等方面论述了孔子德育思想对中学道德教育的启示。  相似文献   

9.
儒家文化是以儒家思想为指导的文学流派,以"仁、礼"为核心内容。儒家学派代表孔子是我国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其思想博大精深,对后世中华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而持久的影响。在我们大力推行人文化教育的今天,将孔子的以"仁、礼"为核心的儒家思想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当中来,是具有极高的现实价值的。在中学生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培养上会起到积极的引导作用。  相似文献   

10.
姜天堃 《科教文汇》2009,(4):110-110
“和”与“仁”一样是思想家孔子的思想核心,孔子的教育思想“因材施教”、“学思结合”、“启发教学,循序渐进”、“以身作则”等都体现了“和”这一思想。素质教育在现代教学中提倡以人为本,“和谐课堂”从现代教育方法上更好地诠释了孔子的“和”思想与其诸多教育思想。  相似文献   

11.
以人为本——注重人的因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就其主流而言,是以人为中心,以人为根本。《尚书》说:“民为所欲,天必从之”,说的是上天也要顺从人的意愿。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主要代表之一的孔子,更是重视人的因素。他提出“仁”的概念,建立了“仁学”。据统计,孔子在《论语》中关于“仁”的论述有104处之多(也有人认为109次),而“礼”字出现15次,“天”字出现20次,“天命”只出现3次。可见,讲得最多、解释得最多的是“仁”。  相似文献   

12.
曹萍 《科教文汇》2009,(33):231-231
《论语》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是记载孔子及其学生言行的一部书。书中对儒家所提倡的传统道德观点进行了详细的记录,全书围绕“仁”的思想展开,涉及到政治、教育、伦理等各个方面。该书中关于“孝”的思考对我国的传统文化影响深远,直到今天,这部语录体散文对于我国以德治国和建设和谐社会仍然有很深的指导意义。本文就《论语》中的“孝”进行一番简要的分析,以便更好地理解和吸收它的内涵。  相似文献   

13.
杨文明 《今日科苑》2010,(14):180-180
孔子的仁智统一思想中,仁居于主导地位,是优良的道德品质。智是实现仁的方法和途径,二者是论理学和方法论的统一,体现了人道原则和理性原则的统一,体现了人的全面发展的要求。挖掘这一思想,吸取其精华对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4.
仁”和“礼”共同组成了孔子德治思想的主干。孔子将“尊五美”视作推行德治的基石,把“屏四恶”作为推行“德治”的具体要求“仁”是孔子德治思想的核心,“礼”是德治的目的,二者互为表里,倚为皮毛。  相似文献   

15.
中医学的原创发生、缓慢发展和持续存在,一直遵从着孔子对颜回的赞语:“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优,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求仁而得仁,又何怨”。其实,中医学乃一门大智之学。论科学复杂性,它可与近红外光巡天仪对话;论哲学简单性,它可以问“道”于“无”。兹将例证表述如下:  相似文献   

16.
从古代的养生学到今天的老年保健学,概括起来,有两个对立而矛盾的概念:一种强调“静”,一种强调“动”。前者,提倡节食、素食、寡欲、谈泊、静坐……,后者强调运动、锻炼、营养、工作、社会接触……。那末,究竟应该是“静”还是应该是“动”呢? 何晏道:性静者多寿考在我国古代,提倡“静”的养生观居多,其源渊与黄老哲学、道家思想有关。讲究素餐、节食、寡欲、淡泊、静坐、甚至“龟息”。儒家也多讲究“仁者寿”(《论语雍也》)。何晏说:“仁者无欲故静,性静者多寿考。”朱焘也说:“(仁  相似文献   

17.
陈贺丽 《科教文汇》2009,(2):240-240
所谓生死观就是对死亡的看法与观点,关于死亡,中日两国人民有不同的观点与看法,本文无意于比较两者区别,而仅从渡边纯一的《爱的流放地》谈起,来看以死亡为美的日本人的生死观,以及指出形成这种以死亡为美的独特的生死观的原因——樱花精神和武士道精神。  相似文献   

18.
中国历史上常把有道德、有才能的人比喻为凤凰。从史书记载可以查考的,最先被人用“凤”来称呼的著名人物,首推孔子。孔子,名丘,字仲尼,是春秋时代鲁国人。生于公元前551年(鲁襄公二十二年),死于公元前479年(鲁哀公十六年)。他的祖先是宋国的贵族,后因避内乱移居鲁国。孔丘3岁丧父,生活很困难。他自己说:“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他从小好学,“每事问”。到30岁左右,不但掌握了礼、乐、射、御、书、数这六项基本知识,而且进一步系统掌  相似文献   

19.
先秦儒家一般都有自己的道德哲学,对自己的道德哲学相当自信,孔子和孟子都是如此。他们对道德的自信有相当多的言论,他们的自信来源于他们各自独特的人生经历和个性特质。梳理孔孟对道德自信的言论,有助于我们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和把握。  相似文献   

20.
麻勇 《金秋科苑》2010,(16):221-221
孔子不仅当“仁”不让,而且当“礼”不让。此文拟在分析论述了“礼”在孔子心目中的诸德的地位以及“礼”是“仁”的价值表现形式,也是实现“仁”的重要载体,并且进而阐明了孔子在诸多方面当“礼”不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