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一、教学目标分析 《体积与容积》是学生在第一学段直观认识立体图形的特点和第二学段认识长方体、正方体以及它们的展开图、表面积计算后,对立体图形的再一次认识,是学生数学思维从二维空间向三维空间的提升,是今后学习长方体、正方体等立体图形体积计算等的重要基础。体积与容积,学生“熟悉”但并不“熟识”。  相似文献   

2.
体积概念的建立是学生空间观念形成过程中的一次重要的飞跃,它标志着儿童在认识二维空间的基础上,开始认识三维空间,即由认识平面图形上升到认识立体图形。因此,体积概念的教学在整个小学几何图形知识教学中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体积单位的掌握既有助于学生进一步理解体积概念,又是推导体积计算公式必备的基础知识。体积概念和体积单位的知识掌握得好不好,会直接影响学生对长方形、正方体、圆柱体、圆锥体等有关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下面就这些知识的教学谈几点看法。 一、要充分利用直观手段建立体积概念  相似文献   

3.
什么是物体的体积?对学生来说是一个全新的概念.由认识平面图形到认识立体图形,由二维空间到三维空间,是学生空间观念发展的一次跨越."体积"概念的教学是本课的重点和难点,学生只有正确感知了"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才能理解体积概念,认识体积单位,形成其大小观念.因此,引领学生正确全面地感知"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引导学生关注物体是"立体的、整体的",而不局限于某个长度或某个面的大小是其中特别要注意的.带着这样的认识,我开始了磨课.  相似文献   

4.
在认真研读教材、对比分析学生练习情况的基础上,探究一年级学生空间观念的培养路径及实施策略。在"认识图形"单元的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借助实物载体初步感知立体图形,以丰富学生对立体图形的理解,完善学生对立体图形知识的建构,从而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相似文献   

5.
一、本册教材编写的主要特点(一)加强操作活动,注意联系实际,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在教学长方体、正方体的认识以及它们的表面积、体积的计算之前,学生已认识了简单的立体图形,初步弄清了平面图形与立体图形的联系和区别。本册教材继续把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作为教学的一个重点,在编写时强化了以下几点:1.加强了操作活动。通过实际观察、制作、测量、拆拼等活动,使学生获得有关图形特征的深刻印象,理解各种图形的表面积、体积计算公式的来源。2.加强有关图形知识间的联系和对比。3,重视联系实际。教材注意从学生熟悉的实物出发,抽象概括出长方体和正方体的有关概念,同时在习题的编排中也注意了适当增加联系实际的题目。  相似文献   

6.
一、知识的联系及地位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第十册月至对页例1和例己长方体、正方体和体积计算。这一内容是在学生理解了体积的低六和作和单价的共础卜讲行或学的。济由计算平面图形的面积扩展到研究立体图形的体积计算,是学生空间思维发展的一次飞跃。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的计算,也是学生形成体积的概念、掌握体积的计量单位和以后计算各种几何形体体积的基础。二、教学目标1.通过实验使学生初步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计算方法;会运用公式正确地计算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2.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抽象和自…  相似文献   

7.
本节教学内容为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计算(教材第31—33页例1、例2),第1课时,新授课。长方体和正方体是最基本的三维几何形体。由二维平面图形到三维立体图形,是学生空间观念的一次发展。特别是长方体体积的计算,它是学习一切几何形体体积计算的基础。在此之前,学生已理解了体积的意义和掌握了常用的公制体积单位,通过本节课的教学,  相似文献   

8.
[理解] 1.编排意图本节教材首先引导学生观察墨水瓶盒、罐头盒、排球等实物,说明这些物体都是立体图形,使学生从直观上了解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不同,接着要求学生指出这些图形中哪是长方体,这样有利于学生在  相似文献   

9.
体积对五年级学生来说是一个新概念。由认识平面图形到认识立体图形,是学生空间观念的一次发展。 在“长方体、正方体体积的计算”这一课时的教学中,推导长方体的求积公式是本节课的难点,也是重点。必须加强实物与教具的演示和学  相似文献   

10.
<正>“长方体的体积”是北师大版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教学内容,是学生在认识了长方体,理解了体积、体积单位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是体积度量的起始课,是探索其他立体图形的体积计算公式的基础。为发挥学生自主探索、自主归纳、自主建构知识的主体性,我们设计了“直观感知—操作确认—思辨论证—解决问题”的教学活动,引导学生在活动中经历探究长方体的体积计算公式的过程,进而发展数学思维,提升归纳能力。下面是“长方体的体积”的教学片断与思考。  相似文献   

11.
【总评】这节课有如下几个特点:1.在知识的探索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进取心。在教学“搭正方体”时,执教者通过两次数学教学活动即根据指令拼搭立体图形和提问、判断并拼搭出立体图形,让学生真正学会了观察立体图形的方法。学生对游戏规则是经历了逐步理解的多个阶段,最后掌握观察立体图形的方法。如果撇开这些过程的探索,没有学生在自己探索中的情感投入与体验,就不会体验到方法的弥足珍贵,很难在情感上产生共鸣,更难从心中自发产生精益求精的进取心。  相似文献   

12.
教学内容:苏教版小学数学第12册第106页内容。 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使学生进一步熟悉立体图形体积的计算公式,理解这些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会运用公式解决实际问题。2. 能力目标:经历运用公式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培养应用数学知识的意识,发展实践能力。3. 情感目标:在学习中获得成功的体验,对学好数学充满自信心。 教学过程: 一、回顾公式( 示一组建筑图片。) 出 师: 这些美丽的建筑都是由不同的立体图形组成的,其中有哪些立体图形是我们已经学过的?你能说出他们的体积公式吗? ( 课件显示课本106页图: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圆锥。)…  相似文献   

13.
<正>平面图形的面积计算属于"几何与图形"的范畴,是"几何与图形"中的重点内容,是学习立体图形表面积和体积的基础。这部分教学内容与其他相比,更容易激起学生对数学情感的体验,可以使学生在"做"的过程中,通过动手实践获得丰富的感性认识,理解数学知识的形成和发展,掌握数学思想和方法,体验成功和创造的乐趣,感悟数学的内在魅力。一、平面图形面积计算的教学现状新课程改革给课堂教学带来了勃勃生机,"平面图形的面积计  相似文献   

14.
在刚刚接触到立体图形时,学生往往会混淆“面”与“体”的概念关系,这是因为学生缺乏空间感,因而造成了学生理解概念和解决实际问题的困难。因此,如何建立学生的空间观念。培养、发展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是学习几何立体图形的关键钥匙。以下是我在教学中的几点做法。  相似文献   

15.
《体积和体积单位》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第十册第三单元的内容,属于"空间与图形"内容领域"图形的认识与测量"部分的内容。在此之前,学生已经认识了平面图形,从认识平面图形到认识立体图形,是学生空间观念的一次飞跃。  相似文献   

16.
学生由认识平面图形到认识立体图形,是空间观念的一次发展,也是认识上的一个飞跃。他们对什么是体积,为什么计算长方体的体积要用长、宽、高相乘,以及单位进率是千进位等问题,在理解上都感到困难.教学时,要从观察入手,从感知着眼,引导学生带着比较异同的目的进行观察、操作,又在观察、操作的基础上进行比较,从而把这部分知识学懂、学活.  相似文献   

17.
教学内容和教材简析 本节教学内容为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计算(教材第31-33页例1、例2),第1课时,新授课。 长方体和正方体是最基本的三维几何形体。由二维平面图形到三维立体图形,是学生空间观念的一次发展,特别是长方体体积的计算,它是学习一切几何形体体积计算的基础。在此之前,学生已理解了体积的意义和掌握了常用的公制体积单位,通过本节课的  相似文献   

18.
《平面图形的认识》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第一册第四单元第二课时内容。本单元第一课时是初步认识立体图形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教材通过立体图形和平面图形的关系引人教学,让学生感知两者之间的关系,从立体图形中分离出平面图形,让学生更好地理解“面从体上来”,并概括出不同的平面图形的一般特征。  相似文献   

19.
洪发林 《辽宁教育》2004,(1):126-127,121
“圆锥的体积”一课是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第十二册第42——45页的内容。它作为立体图形的一节知识,是在学生学习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的有关知识以后教学的。在学习本节内容之前,学生对于认识立体图形已经有了方法上的基础。基于此,我们以实物为研究素材,试图通过“问题情境——  相似文献   

20.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是“长方体和正方体”这一单元的重要内容,是学生比较深入地研究立体几何图形的开始。长方体和正方体是最基本的立体几何图形,认识它们可以帮助学生对立体图形形成初步的空间观念,同时也是学习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体积计算以及进一步学习其他立体几何图形的基础。因此,理解和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是本单元教学的重点。在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的教学中,引导学生正确地识图,是建立空间观念的一个重要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