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史铁生经过对生与死的沉思和领悟,把生命哲学归结为“过程哲学“,即人生最重要的不是结果,是过程,是过程的精彩,它强调通过主观努力以体验精神的自由与超越、实现人生的壮丽与辉煌.  相似文献   

2.
死亡是史铁生作品的主题之一。史铁生从身处残疾求死到思索死亡再到超越死亡的经历与体验,不但使自己对人生有了全新的认识,也极大地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从其独特的体验出发,史铁生对死亡及死亡对人生的意义进行了深入而独特的探索和思考。这种探索与思考在当代中国文坛格外引人注目,对当下中国来说,更具有无可替代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史铁生作品中展现出的有关生死的哲理,与他的人生经历是分不开的,透过文字,可以看出他对生命苦难的乐观态度,对生命过程的深入体验以及对生死的达观参悟。对迷茫的年轻人来说,阅读史铁生的文章,结合自身生活实践品味文本语言,并将其感悟融入自身生活,能在一定程度上起到唤醒生命意识、思考生命价值、强化生命体验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5.
史铁生、李贺相隔一千多年,两人虽然生活环境不同,生活历程不同,生命状态不同,但他们感悟生命的短暂与可贵,思考人生,追问宿命,通过对死的探索,寻找人生的意义,他们有相通的生命意识。  相似文献   

6.
2010年12月31日,作家史铁生逝世。史铁生逝世后,中国文坛、文学研究者和读者们发表了大量的文章,仅2011年一年间,怀念类和研究类文章数量就达到了数百篇。以中国期刊网收录的标题中含有"史铁生"的文章来看,其核心或关键词主要集中于"生命的思考",由此可以看出,史铁生及其创作的价值已不局限于文字,更在于其文字所传达的生命意义的思考,而且这种思考已突破了个体命运的迷思,形成了对生命体验的超越和升华。  相似文献   

7.
苦难能转化为对人生的馈赠和滋养,死亡更是对人生最大的检验与考量。史铁生在自己的散文作品中,呕心创作,泣血而歌,用朴实无华的文字,诠释了欲望、孤独、苦难、生死、爱情的生活内涵和文化哲思,开始了生命意义的探索与追寻。  相似文献   

8.
9.
死亡是史铁生作品的主题之一。从身处残疾求死到思索死亡再到超越死亡的生命体验,“死亡意识”贯穿在他创作的始终。21世纪开始,史铁生也创作了少量诗歌,此时的他,已经过艰难的探寻找到了活着的理由与方式,对死亡持有达观的态度。他的诗歌用一种超然、轻的态度看待死亡,审视死亡与永生的关系,给死亡带来了美学和彼岸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如秋叶之美     
"从绽放之初我就担心/它打开自己的愿望那么热烈/它单纯一尘不染/它是否知道牺牲已经开始。"从荣到枯,一生一句圣洁的遗言,一生一场精神的大雪,我的白菊像一只静卧的鸟,像瞬间燃放的蝴蝶。"风霜还不曾来侵蚀,秋雨还未滴落,我已亭亭,不忧不惧,现在正是最美丽的时刻。"向死而生的生命曾如夏花绚烂,定将  相似文献   

11.
上帝在给予史铁生苦难的同时,也给予了他独特的感觉与独特的体悟,面对人生三大困境——孤独、痛苦、恐惧,他以自己残缺的身体,在生命体验散文中展现了最为健全而丰满的思想,让我们感受到了来自心灵最深处的颤抖。他用笔实现了自我的超越,为自己闯开了一条生命永恒之路。  相似文献   

12.
史铁生是当代文坛颇受关注的散文家之一,他的残疾经历和独特视觉使他的散文呈现出理性思辨的哲理风格,为散文创作注入了崭新的内容。他的散文对残疾、生死、命运、生命意义等问题进行了深刻而独到的思索,使其散文的精神内容超越小我情感的抒发,因而具有了哲理与宗教色彩。他提出了残疾情结,探讨了生死迷惘和命运纠葛等存在主义话题,努力在散文中直接探讨生命意义。他的散文用感性的文字指引着读者去思索形而上生命问题。史铁生散文精神的"大"的内涵使其散文在当代消费语境中独具一格。本文从散文精神内涵、艺术特征等几个方面探讨史铁生散文创作艺术,并将史铁生散文归为真正的"大散文"范畴。  相似文献   

13.
史铁生是我国当代最具代表性的哲思型作家之一,他的散文到处流露出对生命困苦极限的体验、感悟和内省,他以自身不寻常的经历和独特的写作视角,叩问生命真谛,寻求困难人生的精神救赎之途。地坛是史铁生精神家园的栖居地,母爱是他精神的支柱和希望的源泉,写作是他超越人生苦难的精神救赎之途。  相似文献   

14.
生理的不幸使作家史铁生有幸进入了感悟的空间。感悟使他将生命的本质在精神层次上定位,使他实现了向内心世界的回归。回忆与梦想构成了他内心生活的重要内容。靠着回忆和梦想这两支双飞彩翼,史铁生突破了肉体感性生命的束约,完成了生命本质的升华  相似文献   

15.
生命教育,即把对儿童的理解、关爱、信任、成全,在具体的教育过程中体现出来;它不仅仅是停留在理念上的表达和理解,它还必须在具体的实践过程中体现出来,这就是生命教育。生命教育的理念,  相似文献   

16.
在当代商品经济空前发达的社会环境下,史铁生依然固守理想境地,孜孜不倦地完成着个体对于生命的思考,为全人类命运寻找着出口。他以悲天悯人的胸怀和自我的亲身体验进行着对生死两极的探险,也形成了一套别具特色的终极关怀哲学理论。  相似文献   

17.
王金城 《闽江学院学报》2005,26(6):79-82,97
本文认为从超越时代的永恒性视角来看,史铁生具有重要的思想价值和建设意义,他是我们时代的沉思者,是一个写作的思想者,一个“思想”的行者。他的《务虚笔记》是对生命苦难和虚无困境进行的一次精神的自我超越,在信仰的废墟上重建理想,以此获得了生命的意义。由于其传达了精神、理性、神性等形而上的终极因素,因此,小说就不仅仅是作者的精神自传,更是关于人性、关于人类永恒的“心魂”沉思录。  相似文献   

18.
对于生命的关注一直是索尔·贝娄写作的重心。本文以福柯的生存美学为研究视角,通过分析贝娄在《拉维尔斯坦》中对主人公拉维尔斯坦及其叙述者齐克的表征,希图剖析浸淫于作品深处的生命意识。作为贝娄生前的最后一部作品,《拉维尔斯坦》也展现了耄耋之年的贝娄的生存之美。  相似文献   

19.
承受幸福。我们生来孤单。人,真正的名字是欲望。这位下肢瘫痪,又身患尿毒症的作家,饱经苦难,他对生命的理解,既微观又达观。他的作品,惜墨如金。第一次读到《我与地坛》,我曾用了整整15个早读的时间全文背诵,而这却是他用15年的时间谱出的一曲生命咏叹调。史铁生离世后,民间的纪念活动不断,而《生命——民间记忆史铁生》中的43位亲友不过是千万受众中的代表。多面的史铁生,不一样的感动。多少人写着写着嚎啕  相似文献   

20.
史铁生是一位在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具有特殊意义和独特地位的作家。他在文字中展露了命运的无常和不公,表达了个体生命对人生意义和价值的思考与探索,诉说了离开肉体束缚的"心魂"在人世间的畅游和对生命终极意义的哲理化阐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