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李文 《邵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1(4):72-73
文章通过辨形释义、“望文生义“的方法,从“文““笔“甲骨文、金文字形中揭示其原初含义,并在此基础上分析和探讨语词的本义、引申义和词义的演变,从而对六朝“文笔之辨“的“文笔“做出语源上的诠释. 相似文献
2.
敦煌碑文中“曳履”一词的意义不是《汉语大词典》解释的“拖着鞋子,形容闲暇从容”,而是指穿上丝履,当朝为官。《汉语大词典》关于“曳履”的注释可作补充修改。 相似文献
3.
郭洪义 《四川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21(1):52-53
器字的本义应为以犬在石头之间祭祀,起源于古代的犬祭。通过关于犬祭的文献记载、民俗证据、考古证据、字形旁证等展开多层次、多角度论证,深层阐释犬祭祀文化背后的深层原因,纠正长久以来各字典辞书援引《说文》字形释义的错误,为今后字典辞书的编纂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郭洪义 《川北教育学院学报》2011,(1):52-53
"器"字的本义应为"以犬在石头之间祭祀",起源于古代的犬祭。通过关于犬祭的文献记载、民俗证据、考古证据、字形旁证等展开多层次、多角度论证,深层阐释犬祭祀文化背后的深层原因,纠正长久以来各字典辞书援引《说文》字形释义的错误,为今后字典辞书的编纂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胡大雷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48(5):55-60
文字作品构成的途径有二:一为先口出后笔书,如古史官所谓记言以构成书面文字作品,口出有时将经历一个较长间隔才得以笔书;二为直接构成笔书,并非对口出的记录所成。《尚书》作为记言的古史,多为对口出者的记录,但亦有当时就为笔书者,此即《尚书》中标明为书者,一是先笔书后口出者,如祝文、命龟之辞、命文(诏命);二是典、占兆书、占兆纪录、簿册文、刑书之类的单纯笔书。这些笔书即文笔之辨意味的最早的笔体。这些笔书之类文字,具有契约性、公家公用性的特点。对最早一批笔书之类书面文字的探索,具有文笔之辨溯源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廉水杰 《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28(8):83-88,93
陆机的《文赋》与陆云的《与兄平原书》作为文学批评的重要文献,阐发了当时诗赋审美化的一系列标准,反映了西晋文人的“美文”观念。刘勰是魏晋南北朝“美文”观的集大成者,《文心雕龙·情采》篇把美文分为“形文”、“声文”、“情文”三个层面。这种对美文特征的系统概括与二陆美文观的影响是分不开。“二陆”的“美文”观念在魏晋南北朝的文学批评中占有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7.
钱国利 《中学语文(读写新空间)》2007,(20)
训诂学上通过对"对文"来训释词语,解读语言现象,是较为常见的一种方法。本文以"薄罚"的文字之误,引发对"对文"这一语言现象的认识,并对它的作用进行分析归纳。 相似文献
8.
世界上的万事万物精彩纷呈,各不相同,不论是何事何物,只要你把它的来龙去脉搞清楚了,明白了其中的道理,就都是学问;人世间的情感丰富多彩,各有千秋,不论是喜怒、是哀乐,只要你用笔把它写出来,就都是文章。现就结合本人指导学生的写作实践,谈谈学习写"下水文"的粗浅体会:生活即作文,作文即生活。 相似文献
9.
刘福铸 《福建师大福清分校学报》1994,(1):46-48
“昏”字,导体写作“(?)”.前者从氏从日,后者从民从日,对这两个字产生的时间先后以及它们六书解释问题,文字学家历来就有不同的看法.新版修订本《辞源》“昏”字注云:“本作‘昏’,唐人避太宗(李世民)讳,改为‘昏’.”显然,《辞源》是把从民从日的字形看作本字,其产生时间先于‘昏’,采用的是避讳省形之说.我们以为,此说于史实不符,故仍有商辨析之必要. 相似文献
10.
11.
段晶 《开封教育学院学报》2014,(7):31-32
"带砺"一词在清代时期的文献中最多见,前人未曾详细考释,词义残缺,易被人误解,给人们的阅读理解带来了困难。笔者试对"带砺"的意义进行考证,认为它有长久、永存之义。 相似文献
12.
13.
14.
15.
17.
18.
19.
20.
陈丽华 《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1,(33):108-108
文眼是揭示文章中心的字眼,在文中起画龙点睛的作用。在散文教学中,以“文眼”为突破口,并将此作为理解文中主旨的钥匙,不失为散文教学的重要方法。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