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近年来,在幼儿教育改革中,“教师预设”和“幼儿生成”成了教师们的热门话题。其实,作为课程的生成方式,“生成”一词并不惹眼,它只是一个没有思想内容的动词而已。然而,当“生成性课程”被视为一种课程模式时,它突然变得惹眼起来,特别是当《上海市学前教育课程指南》将“教师预设”和“幼儿生成”作为幼儿园课程的存在方式而加以理念性宣导时,新一波讨论在实践领域展开了:教师预设性活动和幼儿生成性活动的内涵是什么?两类活动的关系怎样,如何转化?如何关注和回应幼儿生成的活动?教师预设性活动与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活动有什么区别?等等…  相似文献   

2.
教学既是科学又是艺术,既是预设的更是生成的。正确处理预设与生成的关系,就要在教学设计中在理念上体现“开放”,在内容上关注“内核”,在构想中寻找“可能”,在预设中构建“板块”,从而实现预设与生成的统一、科学与艺术的统一。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在幼儿教育改革中,“教师预设”和“幼儿生成”成了教师们的热门话题。其实,作为课程的生成方式,“生成”一词并不惹眼,它只是一个没有思想内容的动词而已。然而,当“生成性课程”被视为一种课程模式时,它突然变得惹眼起来,特别是当《上海市学前教育课程指南》将“教师预设”和“幼儿生成”作为幼儿园课程的存在方式而加以理念性宣导时,新一波讨论在实践领域展开了:教师预设性活动和幼儿生成性活动的内涵是什么?两类活动的关系怎样,如何转化?如何关注和回应幼儿生成的活动?教师预设性活动与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活动有什么区别?等等。  相似文献   

4.
特级教师李仁甫的《渔父》课例,蕴含着独特的生成性教学智慧.与传统预设性教学相比,它更能凸显教学过程的“无为之治”与“有为之智”.“治”在教学的“即席创作”,在与学生的碰撞中,即时生成的新思想、新方向;“治”在“赋权学生”,主动舍弃课堂的主导权;也“智”在生成资源的抓取与深度挖掘上.这样的生成,有语文之美,有生命之美,是课堂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相似文献   

5.
[关系之七]预设与生成“生成”是新课程的理念,那么“预设”呢?课堂究竟是预设的成功,还是“无法预约”的精彩?“预设”是“生成”的基础。“生成”是“预设”的提升——李建华(吴江市实验小学):教学应当把学生从传统的“认知体”提升到“生命体”的高度。把学生看做教学资源的重要构成和生成者,让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最敏锐地反映这种变化的是“人文性与工具性统一”的语文学科。因为语文学科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影响深广;语文材料对学生有“多元化”的反应  相似文献   

6.
“生成性”是当前新课程改革所倡导的新理念之一,它是相对于预设式教学而苦的,与预设式教学的被动接受相比,生成性教学更强调学习的自主建构;与预设式教学的静态相比,生成性教学更强调教学的动态生成。可以说,“生成性”是对“接收性”的一种批判和超越,  相似文献   

7.
“生成性课堂”的教学案例及反思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些教师认为,“生成”不能“预设”,课堂应让“教”围着“学”转。“生成性课堂”的教学案例表明:预设的课堂在动态生成中丰盈、在动态生成中升华,预设与生成必定在弹性设计中契合。  相似文献   

8.
“课堂是开放的,教学是生成的”这一观点已成为教师的共识.但在课堂实践中如何把握全局,乃至“统帅全军”,仍然困扰着一线的教师.当下对预设生成的纷争难分难解,预设似“小家碧玉”,生成如“大家闺秀”,看似有相形见绌之感,实际上预设与生成是互依互存的.没有预设的课堂教学犹如打无准备之仗,仓促行事,往往要败下阵来;而只有预设没有生成的课堂是缺乏生命力的.[第一段]  相似文献   

9.
吴伟 《考试周刊》2010,(18):65-65
课前预设是教学规划实施的蓝本,动态生成是课堂教学的点睛之作。长期以来,通过对课堂教学的预设取得教学成功是教师的不懈追求,我们总是在孜孜不倦地追求“预设”和“生成”的和谐统一。但是,事实往往总是那么不尽如人意,总有预设之外的意外发生,即“预设”与“生成”之间的矛盾。我试就小学语文教学中“预设”与“生成”之间矛盾产生的几种情况作一些具体分析,旨在追求语文教学中“预设”与“生成”相融合的完美境界,提出看法,以求在痛苦的矛盾中反思、探究,终能如凤凰般获得涅磐。  相似文献   

10.
“预设”是教师对课堂教学环节和内容的预先设计,即备课或教学设计,是课堂教学前的准备。“生成”是教学过程中灵活产生的内容,是教师无法预先设计的部分。教师要灵活地处理课堂中的“预设”和“生成”,做到充分“预设”,在面对动态的“生成”时,把握“生成”产生的时机,引导学生,从而有序而高效地推进课堂教学,达到尊重学生、为学生学习服务的目标,实现良好的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11.
江鸥 《四川教育》2006,(11):32-32
课堂讨论需要精心预设,预设与生成是一对水乳交融、和谐共生的孪生兄弟。预设,是为了课堂讨论更好地生成,但预设不是浅尝辄止的表面“作秀”,不是为刻意追求“亮点”而设的“应景之作”,也不是不可为或不必为而为之的故作“姿态”。因此,课堂讨论的预设应为生成留足空间,应理性地认识生成、宽容也接纳生成、机智地筛选生成、巧妙地利用生成,进而把生长性生成与创生性生成融为一体。怎么精心预设课堂讨论呢?  相似文献   

12.
课前预设课前预设是教学规划实施的蓝本,动态生成是课堂教学的点睛之作。预设与生成是语文课堂教学中“静”与“动”的对立与统一。我认为没有预设的生成往往是盲目的,而没有生成的预设又是颓废的。认真预设,就是负责;精彩生成,才够优秀。  相似文献   

13.
新课程下的课堂教学是一个动态生成的过程,是经常会有与课前预设不一致,甚至有“节外生枝”的情况。反思生成,教师要运用“民主”“、欣赏”和“智慧”来引导这些以生命为载体的动态生成性资源,使之开放地纳入预设的课程目标之中,促进课堂的良性发展。让我们的思品课堂因“节外生枝”而焕发生命活力。  相似文献   

14.
生成与预设的关系:误解与澄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把生成性目标与预设性目标视为并列关系,并认为"生成"仅体现于课堂情景中,是我们对之理解中的一种常见错误.实际上,教学目标只可预设而不能随机生成,预设与生成是教学目标与其内容或实现的形式的关系.在逻辑上,二者为"被决定与决定"的从属关系;从哲学层面分析,二者又如"动与静"的关系.  相似文献   

15.
曹海燕 《考试周刊》2011,(74):56-57
如何让语文课堂教学具有生成性是目前实践层面讨论较多的一个话题。从某种程度上说,“预设”与“生成”有着共同的本质.“生成”是一种“即时性反思”的过程。辩证地看.二者互为存在的前提。成功的生成性课堂教学更其实意味着“充分的预设”。而不是想当然地“去预设”,充分的预设既有量的限定。又有质的规约。  相似文献   

16.
陈陆爱 《考试》2009,(1):42-43
“预设”是必须的,但要为“生成”而精心“预设”,要预设学生的“已知”、“未知”,“生成”则更为重要,它是数学课堂的活力所在。教师要不拘于预设,要善于及时灵活调整预设,创造精彩生成。科学而艺术地对待“预设”和“生成”,我们才会步入理想数学课堂的境界。  相似文献   

17.
“思辨性表达”是“思辨性阅读与表达”学习任务群的内容之一,包括书面性表达和口语表达。评价量表被视为自红墨水发明以来最有效的评价手段评价量表的建构和使用对“思辨性表达”教学评价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新课程标准提倡的课堂教学不再仅仅是忠实地传递和授受知识的过程,它还应是课堂教学资源的创生与开发的过程。作为教师我们应思考如何把握预设与生成的艺术,通过“预设”去促进“生成”,通过“生成”去达到“预设”.让“预设”与“生成”共精彩。  相似文献   

19.
曾几何时,“预设”和“生成”成了语文教学的热门话题。以前,我们注重的是“预设”,似乎很少考虑“生成”。 “生成”是一个相对于“预设”的概念,《辞海》的解释是“自然形成”,她反对的是教师对学生的一味“塑造”,强调教学的过程性,突出教学个性化建构的成分,追求学生的生命成长,是一种开放的、互动的、动态的、多元的教学形式。  相似文献   

20.
“生成”是一个相对于“接受”的说法,“预设”是相对于“灌输”的一种行为准备,从教师灌输、学生接受到教师预设、师生生成,是教师教学行为方式转变的结果。因此,教学的艺术有时可以简化为教师把握预设与生成的艺术。在“预设”中体现教师的匠心,在“生成”中展现师生智慧互动的火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