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朱光潜是中国现代美学史上的一代大家,他的美学研究生涯长达60余年,一生笔耕不辍,著作等身。他为西方美学在中国的普及推广以及推动中国现代美学的发展作出了重要的贡献。长期以来,研究朱光潜美学思想成为美学界的一个重要课题。目前,学术界把朱光潜美学思想的发展分为1949年前和1949年后两个时期。本文拟将其后期再细分为中期(1949-1977年)与新时期(1977-1986年),且侧重探究分析朱光潜新时期美学思想发展的社会原因和个人原因。  相似文献   

2.
<正>杨文臣博士2016年获批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环境美学与美学重构"(16FZX031)。20世纪60年代,西方环境美学诞生并迅速发展起来,成为当代西方美学的一个主要生长点。环境美学的兴起既是出于对不断加深的环境危机的应  相似文献   

3.
体育美学发展的态势与展望冯萍早在五十年代,国外体育美学这门新兴学科就已诞生。日本西田正秋发表在1950年《体育科学》副刊号上的《体育美学的提倡》一文首开体育美学研究的先河。随后,日本、欧美各国和前苏联相继开展对体育美学的研究,并发表了大量有关体育美学...  相似文献   

4.
就音乐的本质而言,嵇康的《声无哀乐论》与爱德华一汉斯立克的《论音乐的美一音乐美学的修改刍议》都可视为自律论音乐美学名著。自律论是年口他律论相对应的一种音乐美学名词,自律论认为制约音乐的规律年口法则在音乐自身,音乐不涉及外来的东西,音乐由自身所决定。他律论美学认为制约音乐的法则年口规律是来自音乐之外的。  相似文献   

5.
教育美学的兴起具有客观必然性,是当代科学发展相互渗透的产物,也是现代教育发展所提出的客观要求。中国的教育美学研究大致经历了提出概念、学科设想、学科创立与学科发展等几个阶段。经过三十年的探索,中国的教育美学研究取得了重要的进展,同时也还存在一些认识问题需要辨析和澄清。考察教育美学兴起的背景、回顾中国教育美学发展的历程、总结教育美学研究取得的进展和分析教育美学研究存在的问题,对教育美学的未来发展具有参考和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6.
1956年《文艺报》有关朱光潜美学思想批判的文字,以建立马克思主义美学思想为目的,却在某种程度上违背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则。反倒是作为批判对象的朱光潜,在"彻底地"自我批判之后,很快就与其批判者展开了某种颇具反批判色彩的对话和讨论,对美学做出了更富于马克思主义的理解,而且获得了主流意识形态的肯定。之所以如此,除了当时相对宽松的政治气候和坚韧的个体人格,主要缘于朱光潜对西方文化的深刻理解。回顾这场美学批判和讨论运动,对今天如何建立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美学,如何处理马克思主义美学与其前后各种美学流派的关系,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7.
由中华美学学会主办、徐州师范大学承办的“美学在中国与中国美学”学术研讨会,于2005年10月16日至19日在徐州师范大学召开。来自全国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及报刊杂志社的专家、学者共40余人出席会议,收到论文48篇。这是一次富有成效的研讨会,在“美学在中国与中国美学”这一总题目下,会议设立了三个分议题:1、西方美学在中国的传播。2、中国古典美学与西方美学话语比较。3、全球化时代的中国美学建设。与会的专家学者们围绕着会议议题进行了广泛深入的探讨。美学“在中国”和“中国的美学”是这两年提出的一个话题。它一经提出,便引起…  相似文献   

8.
站在美学研究的精英立场上,理论美学要研究关涉美学学科发展的一些重大问题;站在美学研究的大众立场上,美学要研究大众生活中的美学问题.两者并不是对立的.生活美学是理论美学的现实基础,理论美学则为生活美学提供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9.
对理性美学的理性分析──读邱紫华《思辨的美学与自由的艺术──黑格尔美学思想引论》王文戈邱紫华同志近十年来悉心研究黑格尔的哲学及美学思想,终成《思辨的美学与自由的艺术──黑格尔美学思想引论》一书(以下简论《引论》,由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年出版)。...  相似文献   

10.
中国现代美学史以1928年爆发的“无产阶级革命文学”论争为分水岭,呈现出主观论美学与客观论美学的此消彼长。在此之前的二三十年代,主观论美学占主导地位,在这之后的三四十年代,马克思主义的客观唯物论美学逐渐崛起并占主导地位。本文通过对柯仲平、后期鲁迅、胡秋原、金公亮、周扬等一系列代表性人物及其论著的个案剖析,详实揭示了中国现代美学史上马克思主义唯物论美学逐渐崛起的走向和历程,为人们认识“马克思主义美学”在中国“从三四十年代起开始广泛传播”(李泽厚语)的史实提供了难能可贵的实证材料和独特解析。  相似文献   

11.
2012年10月27日至28日,"实践美学与中国当代美学发展"学术研讨会在广西玉林师范学院召开。来自全国各地高校的30余位专家学者,就实践美学的发展历程、中国当代美学发展的一些关键问题,进行了交流和探索,新实践美学、后实践美学、认知论美学的主要代表人物进行了激烈交锋,对当下中国美学的实践转向,科学化走向,创新发展等问题发表了精彩的意见,还就美学和文艺理论的原创性理论建构、文化产业的美学分析、审美教育的实践转向、日常生活审美分析等一系列热点和焦点问题进行了高质量、高水平、高效率的探索。  相似文献   

12.
张玉能,男,1943年8月出生于武汉市,祖籍江苏南京。1966年本科毕业于华中师范学院中文系,1978年考入复旦大学中文系攻读硕士学位,师从美学家蒋孔阳,1981年获文学硕士学位,到华中师范学院中文系工作,1994年评聘为教授,1999年任南京大学、华中师范大学文艺学博士生导师。1996-1997年在奥地利维也纳造型艺术科学院艺术史研究所做访问学者,师从奥地利著名艺术史家奥托·安东尼亚·格拉夫教授。现任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文艺学学科指导组组长。主要著作有:《美学要义》《审美王国探秘——席勒美学思想论稿》《席勒的审美人类学》《西方文论思潮》《西方美学思潮》《西方美学通史》第4-5卷。主要译著有:《德国古典美学》《秀美与尊严——席勒艺术美学文集》《席勒散文选》。在《文艺研究》、《文学评论》、《学术月刊》等刊物发表论文180余篇。  相似文献   

13.
美术学不同于美学,美术学与美学各有自己独特的研究对象.美术学包括雕塑、绘画、工艺美术、建筑艺术等美术技术及美术理论,美术史、美术批评四大部分.而美学则包括美学理论、美学史以及美学的分支学科,如文艺美学、比较美学、实践美学等.美学更多的是属于哲学思辨的范畴,所以,有时“美学”又被称为“艺术哲学”.对美术学与美学的关系进行有效把握,对促进两个学科发展非常有益.  相似文献   

14.
中国当代美学方法论:误区与出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当代美学理论建构存在着严重的方法论弊端:一是从哲学方法论出发来建构美学理论,将美学视为哲学的分支,将哲学命题不经过改造直接代入美学研究之中;二是从科学的方法论出发来建构美学理论,将美学视为一种科学的存在方式,企图用精确的科学的方法来研究美学;这两大误区支配着中国当代美学研究,成为中国当代美学理论创新的障碍;要解决这两大方法论误区,就应该恢复美学作为人文学科的本性,用人文的方法来建构美学理论,重建属于美学学科自身的方法论.  相似文献   

15.
当前的美学理论研究处于从现代美学体系转向新形态美学的转型期。而当前的美学教材仍然处于现代美学体系中,其本身存在与现代美学同样的问题,给教学活动带来诸多困境。对此,美学教学活动必须清晰地认识到这些问题,结合美学研究的新成果,只有采取相应的教学方法,才能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16.
新理学美学对传统美学的吸收集中于传统人生美学方面。原始儒家、宋明儒家和原始道家美学是其直接思想来源。人生境界达成之条件如觉解、心性与传统美学有莫大关系。新理学美学对人的自然欲望的承认开启了理学美学通向现代的闸门,符合审美启蒙和审美现代性的发展需要。冯友兰通过比较自然境界与天地境界和阐释曾点气象与仁的美学意蕴将人生境界建构为严整体系并指出向上一路。  相似文献   

17.
雷礼锡教授 雷礼锡,1968年生,湖北天门人,1990年7月毕业于华中师范大学,2006年10月至11月应邀前往香港中国神学研究院开展“黑格尔美学与基督教”学术访问与交流,2011年至2012年在清华大学美术学院从事造型艺术美学专题学术访问。现为湖北文理学院美术学院教授、艺术美学学科带头人,湖北省美学学会理事,中华美学学会会员,国际美学学会会员。  相似文献   

18.
林朝霞博士在<实践美学与后实践美学在论争中发展>一文中追溯了实践美学和后实践美学交锋和各自发展的历程,理出了实践美学和后实践美学及新实践美学在争鸣中发展的学理脉络.但是,作为对当代中国美学发展的概观和综述,该文把实践美学和后实践美学的论争从对立和斗争的角度谈论,忽略了后实践美学和新实践美学是在实践美学的基础上发展以及各美学流派是在中国当下文化语境中发展的事实.文章不乏对后实践美学的褒扬之辞,但没有正视后实践美学理论本身的缺陷.本文认为对实践美学与后实践美学论争的论说要抓住几个关键问题,界定清楚概念和范畴,澄清论证交锋所在.  相似文献   

19.
在对马克思主义美学中国化历程的总结和回顾中,有学者将其归结为是从“实践美学”到“新实践美学”即“实践本体论美学”的历史和逻辑发展过程,并认为这是“新实践美学”论者“站在老一辈实践美学代表人物的肩上,努力开拓创新,实实在在地把实践美学推向了新的发展阶段”,“进一步将马克思主义美学中国化引向纵深发展”的结果。那么,这种论断是否符合马克思主义美学中国化的实际?或者说,“实践本体论美学”到底是不是“实践美学”发展的必然结果?到底是不是马克思主义的美学?  相似文献   

20.
王向峰与牟心海都是美的守望者。几十年的守望成为一种更加别致的风景,正是这种风景铸成守望之美。牟心海以饱满的学术激情走进王向峰的美学世界,他的研究严谨而自成体系,在回归历史现场中探求王向峰马克思主义美学思想的形成与发展,抽炼其美学思想核心。牟心海回归历史现场,并不总是寻找那些大历史,有时他更喜欢打捞历史的"碎片","避重就轻",建构一个新的"意义场",为我们揭开另外的"谜底",回归历史现场,更突出之处在于,他回到实践场,探求王向峰美学思想的实践性特征。对于王向峰的每部美学著作,牟心海几乎都是在理论与实践的双重观照中进行研究,并型塑美的守望者。而这一切源于他几十年对于美的守望情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