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一、叙事的功能模式在叙事性诗歌中的体现徐岱在《小说叙事学》中把小说叙事功能模式归纳为情节模式、情态模式和情调模式。受此启发,笔者把叙事性诗歌归纳为以下几种模式:1.情节——性格模式这种模式是以人物行动的因果关系和事件的因果联系来反映现实,有比较完整的人物或事件的描述。其中又有侧重于故事情节描述和人物性格刻画之分。前者如《木兰诗》,后者如《陌上桑》。2.心理——情绪模式以人物的心理流程和情绪为文本叙述结构的  相似文献   

2.
白先勇的小说《游园惊梦》的中心事件是宴会,宴会可分为游园和惊梦两个场景。游园是以钱夫人的视角来写的,也就是把小说中的人物、事件、情节等都  相似文献   

3.
作为一篇报告文学作品,《为了六十一个阶级弟兄》(下文简称《为了》)能成为中学语文课本中屈指可数的几个同文体的传统保留篇目,这一方面也许是因其内容表述上逼近现实并展示了中国六十年代社会的主导面,凸现出标示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崇高精神主题;另一方面的原因也许就在于它的有特点的叙事方式。 以叙事结构为例,《为了》呈现出以事件为中心结构的特点,但它与一般小说的类似结构略有不同的是,它的事件组合是非连续性的,也就是说,小说中,特别是传统小说中  相似文献   

4.
《尤利西斯》无论在结构形式还是在叙述内容方面都与传统小说背道而驰。文章分析了《尤利西斯》与传统小说在处理时间因果链、事件的连贯性以及情节因素三个方面时的异同,由此看出《尤利西斯》在叙事结构方面呈现出不同于以往的崭新面貌,对传统小说固有的线型叙事结构模式具有极大的颠覆性。  相似文献   

5.
《公众的怒火》是历史编纂元小说的典范之作,通过戏仿这一典型的后现代主义手法,小说揭示了所谓官方正史也不过是一种文本,是它特有的叙事结构使讲述的事件成为真实,而不是事件本身。通过重访历史事件,库弗重构了另一个版本的原子弹间谍案,模糊了历史与虚构、文本与现实的界限,彻底消解了历史的权威性。  相似文献   

6.
本文从地点和空间建构角度来解读伊夫林·沃小说《一把尘土》。通过仔细分析小说中三个主要物理空间赫顿庄园、伦敦公寓和亚马逊丛林,本文发现地点与空间不仅能够刻画人物性格,而且也折射出了现代社会的衰微境况。本文以小说事件发展为主要线索,结合物理空间的描述与人物精神空间的探析,来更好地理解《一把尘土》所蕴含的空间特质及其意义。  相似文献   

7.
时光匆匆     
自从拜读过朱自清的散文《匆匆》后,原本对散文毫无感情的我开始对之渐渐产生了兴趣。在读了余秋雨的《千年一叹》,以及钱钟书的《窗》之后,我发现.散文可以像小说一样叙述事件、塑造形象而又不受小说结构的  相似文献   

8.
莫言长篇小说《檀香刑》运用了不同的叙述角度,拓宽了叙述视野,使小说的叙述时间曲折跳跃,叙述空间错落有致。增强了小说的艺术审美度。作家独具匠心之处是在小说的第一部分和第三部分采用了限制叙事视角,让每个主线人物自己站出来言说故事始末,互不干扰,但又互相补充。而第二部分则运用了全知叙事视角,把第一、第三部分融会贯通,把事件的来龙去脉详尽地展现开来。《檀香刑》不仅运用了东方文学传统的结构形式(把文章分为凤头、猪肚、豹尾三部分),而且创造性地运用了西方意识流手法,通过主要人物的意识流动来推进故事情节的发展。  相似文献   

9.
理论家把小说里的人物分成不同的“形”和“态”.即“圆形人物”和“扁形人物”、“动态人物”和“静态人物”,这对于创作和欣赏很有启发意义.与此相关.爱·缪尔《小说结构》的第一章.把小说分为情节小说和人物小说。古今中外都有一些小说重在情节的编织,作家按照情节发展的需要来安排人物,人物对事件的反应不是从其内在秉性出发,而是根据情节变化的要求。  相似文献   

10.
<正> 英国著名小说家、文艺理论家爱·摩·福斯特曾在他的《小说面面观》中将“情节”称为“小说的逻辑面”(花城出版社1984年版第84页)。这无疑是一个精当而又新颖的说法。所谓“逻辑面”,我理解主要是强调结构关系,是侧重从作品的构成意义上来把握和分析情节。事实上,情节总是通过贯穿动作来展开作家对生活的主观评价,而贯穿动作又是依靠一种具有审美意味的结构来实现的。因此,福斯特把情节看成是小说的逻辑面,有助于把我们导向这样一种认识,即小说的事件安排、作者向读者介绍本事的方式和小说的布局是语言艺术的异常重要的课题。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我们来对高晓声的小说情节作一番审美观照。  相似文献   

11.
裴松之《三国志注》中将包含预言的志怪故事引入《三国志》中,是通过预言这一媒介将史书与小说沟通、结合,用文学故事之含义注释史书所述历史事件,阐发历史事件所含深义以及给人的启示,一定程度上勾画出了小说的轮廓,启发了后来历史演义小说的创作。  相似文献   

12.
罗兰·巴尔特在《叙事作品结构分析导论》一文中曾提出叙事的存在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它在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中主要以小说文本为主.小说阅读教学的传统模式通常从分析小说的背景、人物、事件开始.如此分析,往往会使小说的阅读教学陷入俗套之中.本文尝试运用罗兰·巴尔特的叙事理论来解读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短篇小说《最后的常春藤叶》.  相似文献   

13.
小说是一种典型的叙事形式,传统的叙事学研究基本上停留在语言层面,忽视了对于叙事过程中叙事者和读者的认知心理的研究。概念转喻作为一种思维和认知方式,可以表征小说文本世界。本文运用概念转喻理论分析小说《围城》中的转喻现象,具体体现该小说在指称、背景和人物描写及呈现事件过程中对于细节方面的选择上。把概念转喻与具体小说结合起来,为小说叙事研究提供一种认知的分析方法,促进了我们对于这两个领域的认识和研究。  相似文献   

14.
<正>一《风波》是鲁迅著名的短篇小说,发表于1920年9月的《新青年》第八卷第一号上,是鲁迅第一篇展现农民历史命运的杰作,陈独秀说"鲁迅兄做的小说,我实在五体投地的佩服"1就是针对这篇小说而言。小说以1917年张勋复辟为背景,以质地老到的笔触描绘了这起政治丑剧在江南水乡引起的一场戏剧性的风波,把一起近代史上的重大事件投影到千里之外的江南水乡,牢牢把握住事件的两极——北京的张勋复辟进程  相似文献   

15.
在鲁迅先生的小说里,故事情节的展开,人物的活动,环境景物的展现,往往通过小说中人物的眼睛去观察,就象电影摄影机拍摄下一个个电影镜头一样,使人们看了如同身临其境,感到十分真切。那么,在一些小说中,作者是怎样通过人物的眼睛去观察的呢?观察点又是怎样选择的呢? 且看小说《药》的第一部分人物观察点的选择。在《药》的第一部分里,写了两件事,一是华老栓清晨买“药”,一是夏瑜刑场就义。作者同时写两件互相联系的事,作了这样的处理:明写买“药”,暗写就义,把夏瑜被害作为老栓买“药”活动的背景事件,让华老栓成为这一事件的目击者。  相似文献   

16.
一天又一天,我们的身边有无数事在发生,轰轰烈烈的是少数,平平淡淡的是多数。会写文章的人,就是善于在别人为经意的事件中发掘出耐人寻味的东西;会看文章的人,就是善在别人所写的事件中体味出一重又一重的含义。梁晓声是当代著名作家,以创作知青题材作品(或北大荒小说)而闻名全国。小说《这是一片神奇的土地》《父亲》《今夜有暴风雪》分获全国优秀小说奖小说《为了收获》《学者之死》《一只风筝的一生》《双琴记》分获《小说月报》百花奖。作品在大陆、香港、台湾出版,并译为英、日、法、俄等国文字。下面就让我们来品味一下梁晓声是怎么记事的。  相似文献   

17.
本文将探讨《船讯》是如何运用成长小说这一特殊的文学体裁展现主人公的成长历程。根据成长小说的叙事结构原型,论证《船讯》这一个体中存在着规范的成长小说叙事结构,从而指出该小说是一部典型的成长小说。  相似文献   

18.
《狂人玛依塔》是秘鲁作家巴尔加斯·略萨的一部长篇小说,而《莽丛中》是日本作家芥川龙之介的一篇短篇小说,两篇小说都采用了调查实录的叙述手法,都不以时间为序,而采用多人眼中的事件呈现为结构方式,使事件真相扑朔迷离,但人物、事件却因之丰富、立体。同时又由于创作理念的不同,他们又在相似的叙事艺术中进行了不同的处理。  相似文献   

19.
《当代英雄》是俄国第一部用散文写成的现实主义心理小说.莱蒙托夫在《毕巧林日记》的序言里写道:“一个人的心灵的历史,哪怕是最渺小的心灵的历史,也不见得比整个民族的历史枯躁乏味,缺少教益……”,揭示"一个人的心灵的历史”,这就是莱蒙托夫为自己在小说中确定的任务.他特别重视揭示小说中的主要人物的复杂而矛盾的性格特征.作者这个构想的宗旨决定了小说的独特的结构.打破小说中按时间顺序叙述事件,成为这部作品的主要特征.  相似文献   

20.
刘艳青 《快乐阅读》2011,(17):122-123
《花月痕》曾经是中国近代影响最大的一部小说,曾经开了民初一代小说的风气。郑逸梅把《花月痕》列为他最喜爱的小说,排名还在《红楼梦》之上。民国小说家徐枕亚、张恨水等都对《花月痕》评价极高,承认自己的创作受到它的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