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由晚唐五代至两宋,江西词人的创作成就斐然,而且形成了风格独特的流派。这同其独特的地域文化有关。一脉相承的地域文化孕育了相似的词风,在其文学传统的继承中,也有着清晰的地域文化脉络和地域文化特质。在同一地域文化的陶冶与熔铸下,词人们在文学风格与文学理论主张方面有较一致的倾向性。这种倾向性使得他们在词的创作上腹心相照、声气相求。同时,由于同属一个地域,过从方便,促进词人之间友情的培养;交流便捷,也利于理论主张和词作的传播,有利于创作上的相互借鉴与学习。当然,基于共同地域文化所产生的桑梓之情的亲近,亦是地域文化影响文学流派的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2.
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莫言在保定奠基并走上文学创作之路。莫言走上文学创作之路的主要因素:一是有利的时代背景,二是具有浓郁文学氛围的保定地域环境,三是慧眼识珠的两位导师,四是莫言自身具有的文学素质条件。这四个方面对于莫言的文学起步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3.
陇右是中国北方一个富有特色的地区,其文化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其文学具有苍凉慷慨与刚劲有力的独特气质,唐人把陇右慷慨苍劲的意蕴发挥到顶峰。陇右有许多闻名遐迩的自然和人文景观,唐宋文人借助这些自然人文景观抒写个人情怀,成就蔚然。  相似文献   

4.
河北秧歌小戏不仅仅是大戏的“过渡”物,而且有着更为广泛的社会覆盖面,它是地域文化的产物。虽然其文学功能远不及其娱乐功能,但其独特的文学风貌和文化品性是许多大戏不可比拟、不能替代的。  相似文献   

5.
通过分析跨文化背景下英美文学翻译,概述了文学翻译与注重文化差异的重要性。详细分析了英美文学翻译的影响因素,总结出地域文化差别、语言架构与思维逻辑的差别、宗教人文的差别。根据不同影响因素,提出了注重双方文化的差别,实现文化融合、语建构翻译思维与翻译手法、形成合理翻译策略的三种不同翻译手段,以增进跨文化背景下英美文学翻译的质量。  相似文献   

6.
清远地处粤北,有着广府地区特有的自然风物与人文风貌而具有显著的地域特色。纵观整个文学史,清远当代文学研究不乏其人其文。将清远文学创作实践置于唐代背景下,运用文学地理学研究的方法开展文本细读,则可以“在唐诗中发现清远”。经统计,77篇有关清远文学景观描写的唐诗,突出表现了自然性与人文性的结合、真实性与全面性的统一,呈现出清远山水风韵、通衢风流以及“岭南无山不有瑶”的地域特征,由此构建出清远具有一体化意义的文学空间。  相似文献   

7.
地域文化诸因素通过不同途径渗透到作品中,影响创作者的创作心态、接受者的审美心态,进而带来地域文学此地特有、彼地所无的特色。贵州地域文化与现代文学的发生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通过对贵州山地文化、世俗文化、通道文化以及边缘文化特征的分析,深入探讨贵州地域文化对民性的濡染,成为创作者和接受者之间重要的沟通中介。  相似文献   

8.
文学精神是影响文学存在与发展的一种十分重要的内在根据。文学史的演变表明,文学精神大致包括理想精神、拯救精神与批判精神三种基本的价值向度,它是文学具有人文价值意向的显著标志。同文化的演变一样,文学精神也始终处在重构与发展的历史过程之中。分析20世纪中、西方文学精神的变化,以及可资借鉴与利用的文化价值资源,应强调文学要发展,必须努力维护和重铸一种新型的文学精神。  相似文献   

9.
论设计艺术中风格的形成与演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设计艺术风格的形成有它的地域因素,也有它的社会因素,受时代的制约、环境的制约以及意志品格的制约。在一定条件下,设计艺术风格也会发生演变。每一种风格的形成与演变都有它的必然性和客观性,这就是艺术的法则。任何缺乏风格的艺术都是不能长久的,都是不能得到认同的。  相似文献   

10.
发生于本世纪六七十年代的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以及运动结束后所留下的各种“后遗症”,直接促成了新时期大文学格局中知青文学现象的产生。从知青文学第一篇作品到九十年代,知青文学经历了由传统意义上的知青文学向后知青文学的演变。本文着重从主题这一角度来论述演变的过程,并分别对知青文学尤其是后知青文学的特征、表现、作家作品以及概念本身做了一次适当的界定,有助于推动知青文学研究走向深入。  相似文献   

11.
地方文献的产生和发展与地域文化的发展关系密切.将保山地方文献的产生发展融入到保山的历史文化变迁中加以考察,探讨了保山地域文化变迁影响下的保山地方文献发展脉络.  相似文献   

12.
延安文艺的形成及其演进是百年中国文学史上最重大的事件,它既是中国现代文学历史逻辑发展的必然结果,又全面规范了当代文学的建构与走向。延安文艺不仅对20世纪中国文化、文学和政治产生了极为深刻的影响,而且也产生了深远的世界性影响,它是中国作家和文艺理论家对世界文学做出的特殊贡献。但多年来由于受意识形态和当代文艺思潮的双重制约,在中国现当代文学学科领域,对延安文艺的研究和重视程度恰恰显得非常薄弱,延安文艺的历史成就及其巨大影响始终没有得到科学、公正、系统的研究和评估。在中国文化软实力亟待提升的背景下,对延安文艺所提供的强大的动力资源和精神系统的研究必然成为一个具有重大理论价值与现实意义的课题。延安文艺的再研究,需要研究者以建构的而非解构的、理性的而非漠然的姿态进入,同时还需要形成新的研究思路,既不忽视延安文艺的本体性研究,又能将研究的重点置于考察延安文艺与20世纪中国文学的复杂关系上面去。  相似文献   

13.
保山近现代永人著述之书和记载保山人事之书空前繁荣,编修进一步规范,体系进一步完备,产生了一批在地方文献史上具有集成性价值的地方文献,如《永昌府文征》、《保山县志稿》等。在保山近现代历史上,政府倾力扶持推动地方文献工程,社会崇文蔚然成风;地方文献搜罗广博,形态多样;特色突出,多所创新。保山要保护、研究和利用近现代地方文献,就必须提高对地方文献这类特殊资源的理解和认识,充分加强地方文献建设,把地方文献作为发展保山产业的文化依据,充分挖掘地方文化的特色优长,寻找特色产业发展新路。  相似文献   

14.
魏晋南北朝时期史传文学的嬗变轨迹表现在:(一)人物范围逐步缩小;(二)由性格化向叙事化转变;(三)思想感情由浓而淡;(四)语言向骈俪发展。  相似文献   

15.
古代“文治武功”政策,从向度、维度与深度等方面对体育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在我国古代史上,“崇文抑武”政策贯穿于宋代始末,它造就了极致的华夏民族文化,对作为文化有机组成部分的体育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崇文抑武”政策下,宋代军事体育实力“形强实弱”,宫廷体育与民间休闲体育融合并繁荣发展,女子与文人士大夫体育发展缓慢。对我国当代体育发展的借鉴价值有:重视体育礼仪教育利于治理竞技体育异化,减少政府不当干预利于体育市场发展,排斥武学(即学校体育)影响国民体质提升。  相似文献   

16.
摘要:区域武术文化研究对理解整体中国武术文化有着现实的学术积累意义,丰富的区域研究成果对近距离地认识武术文化有着重要的贡献。主要采用文献资料法,以“地方武术文化研究”和“区域武术文化研究”两种范式的辨析以及“区域武术文化研究”的超越进路为研究对象展开分析。研究发现,当下的区域武术文化研究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其根源在于对地方武术文化和区域武术文化两种不同研究范式的混淆。前者只是研究某一固定边界的区域内部的武术文化事项,而后者则是藉由某一区域透视整体性武术文化内在运行机制的一种研究范式。遗憾的是,当前很大一部分以“区域武术文化研究”为名的成果,实质却是“地方武术文化研究”。区域武术文化研究应秉承藉由地方性知识达至整体认识的研究理念,在研究实践中,以文化场域为研究对象,从大问题出发,秉持整体观念,以客观中正的态度开展调查,努力探寻区域武术文化形成、发展的内在运行机制。  相似文献   

17.
地方文献反映出一个地方文明发展的历史轨迹,它对地方经济、文化和社会发展产生重要的作用。地方文献的功能并不局限于“存史、资政、励志”,应该从区域系统的角度全面分析它的对内与对外功能。地方文献的对内功能主要表现在“传承、积淀和弘扬”地方文化、服务地方学术研究、服务地方建设决策,地方文献的对外功能主要表现在宣传地方历史文化和塑造地方文化形象。  相似文献   

18.
运用文献资料、历史分析研究方法,以林语堂“闲适文学”之东冷西热现象为借鉴启示,对武术修身在清末民初、民国迄今所遭遇的历史境遇和今天所迎来的时代发展机遇进行论述。旨在呼吁新时期社会条件下,修身将作为武术之一重要价值的彰显,以促进武术未来发展之路更加宽广。主要结论:1)是社会历史发展的现实基础而非林语堂“闲适文学”的优劣,决定了其“东冷西热”现象的发生,及其独特的历史命运和遭际。2)修身在武术研究中地位的历史演绎,经历了清末民初作为提升武术文化层次和社会地位的主要抓手,到民国迄今伴随“科学”彰显对武术修身的理论忌讳及掩蔽这样两个历史节点。3)当今社会语境下修身又迎来了适宜的成长土壤;武术研究者应紧扣时代脉搏,关注修身这一武术理论研究新动向;既是武术之理论研究跟随历史演进步伐,更广层面、更深层次地造福于人类生活,也是武术自身能够在当今社会获得更广阔发展空间的一条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9.
区域经济差异是社会不和谐的一大因素,解决好区域经济差异问题,对构建和谐社会非常重要。运用基尼系数和广义熵指数分析了改革开放以来江苏省区域经济差异的变化态势,探讨了江苏省区域经济差异的成因,并通过回归方法得出区域发展战略是最主要的成因。区域经济一体化战略是区域共同发展战略的深化与发展,能切实解决区域经济差异问题,而且江苏省已经具备实施区域经济一体化战略的基本条件。江苏省应通过深化体制改革和扩大对外开放,以期到2020年形成以"9个一体化"为内容的省域经济空间格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