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10年来,我对于每一期《图书馆杂志》上的文章都认真读过,并作了读书笔记。业余时间,也动笔写点文章,承蒙编辑部老师的扶持,曾在贵刊上发表过3篇文章。对于《图书馆杂志》这样一家在全国有影响的刊物,我的评价是:  相似文献   

2.
我自1983年进县档案局从事业务指导,便与《档案管理》杂志结了缘:《档案管理》杂志是我工作的好帮手,每期必读,(编者:这样的读者不多)是一位忠实的读者。虽算不上痴情的投稿者,但自1990年我平生第一篇文章被《档案管理》杂志采用,使原以为在省级刊物上发表文章是高不可攀的神秘  相似文献   

3.
《新闻研究资料》在1979年创刊,我也在1979年开始从事中国新闻史的学习和教学,这实在巧得很!过去的10年,《新闻研究资料》是我旅途中的亲密伙伴,案头上的良师益友。且不说它那44期1000多篇文章中包括多少著名的新闻界人物,多少重大的新闻事件,多少重要的报刊、杂志、电台、通讯社的珍贵史料,仅仅就它对我和我的同志们的关心和支持就可看出它功绩的一斑。  相似文献   

4.
读者来信     
《新闻爱好者》编辑部:很偶然读到了《新闻爱好者》的电子版,我十几年没有见到过这个刊物了,这次见到,忍不住泪下。我是1988年读到《新闻爱好者》的。我父亲段向理,是我们镇里的通讯员,也是一名老新闻工作者了,从这本杂志创刊起,他就是一个忠实读者,并且向所有喜爱文字工作的人推荐。我记得那时我们镇里订了5份,编辑部还奖励了1份。从上初中起我也开始读这本杂志,尽管有的内容当时还不能完全看懂,但我也被它深深地吸引住了。一直到1991年我父亲病重,我们还一直坚持订阅这份杂志。到父亲不治,全家人陷入无限的悲痛之中,才不得不中断。父亲去…  相似文献   

5.
毛泽东一生写了很多文章,但新中国成立前,尤其是井冈山时期丢了不少,有的至今下落不明。1961年3月毛泽东在广州会议上,专门讲了丢失文章的事,他说:"别的文章丢了,我不伤心,也不记得了,这两篇文章我总是记得的。忽然找出一篇来了,我是高兴的。"哪两篇文章丢了让毛泽东伤心呢?一篇是《反对本本主义》,另一篇是《调查工作》。这两篇文章都是在1930年写的。哪篇文章找到了,毛泽东高兴呢?这就是《调查工作》。  相似文献   

6.
报纸的走向     
牧惠 《传媒》2001,(9):22-22
前不久,美国一位精通汉语、对中国的新闻事业很有研究且有专著的人类学家来访。我们漫无边际地聊天。其中谈到中国特色的杂文,谈到杂文的园地副刊。我告诉她,我刚刚在《传媒》杂志上发表了一篇文章《我看副刊》,对一些报纸削弱或取消副刊的做法表示遗憾。她马上表示完全同意我的意见,并索取了文章的剪报。她认为,报纸有副刊,副刊有杂文,是中国报纸的特色。她在南方某城市访问  相似文献   

7.
步入牛年,我非常喜悦、爱不释手地捧着新版《中国档案》第一、二期杂志。她使我眼前一亮,哇!新版《中国档案》杂志,全刊精美彩色铜版纸胶印,心生感慨。我已在档案部门工作30多年,忆往昔,我从事档案工作后,发表的第一篇文章即在《中国档案》杂志上,题目为“档案馆缩微前的编目工作”(1984年第5期59页,当时刊名为《档案工作》)。从此以后,我和《中国档案》杂志的缘分就一直不断,经历了杂志的几届总编。  相似文献   

8.
《中国青年》杂志问世已经六十周年,她的历史,和我党一批著名先烈的革命业绩紧密相联。恽代英(1895—1931)是《中国青年》的创始人之一。1923年10月《中国青年》在上海创刊,第一任主编就是当时任团中央宣传部长的恽代英同志。作为早期革命青年运动的杰出领导者,代英同志用丰富的革命理论和实践经验,在《中国青年》上具体指导了当时的青年运动。他先后在《中国青年》上发表了一百多篇文章和三四十篇通讯,按照党的指示和青年团  相似文献   

9.
刘辰 《出版史料》2006,(4):90-96
大陆读书界和出版界对丁文江的注意,可能开始于20世纪80年代。据我所知,湖南科技出版社早在1987年就出版了由美国夏绿蒂.弗思所著《丁文江———科学与中国新文化》一书,不过我当时无缘一见。对丁文江,我过去知之甚少。第一次看到他的小传,是在石原皋的《闲话胡适》①一书上。这本书对丁文江的评价不高,给我的印象是贬过于褒。1996年,在《读书》杂志上偶尔看到朱学勤《让人为难的罗素》以及稍后发表的许纪霖的文章,虽然评价甚高,终是难得详情。前几年,一个偶然的机会,我在旧书摊上发现了海南出版社1993年出版的《丁文江传》,署名胡适著,买了…  相似文献   

10.
4月23日是“国际图书日”,报刊上不乏关于我国读书活动的报道。我也应上海图书馆之邀,为上海读者做了题为《阅读与人的全面发展》的专题讲座。此行的意外收获是,承上海书友虎闱先生热情相助,我借阅到了心仪已久的《业务通讯》和《古旧书讯》的私人藏本,并完成了一篇文章《一份店刊的“杂志  相似文献   

11.
我今天来参加这个纪念《科学》杂志创刊七十周年暨庆祝复刊座谈会,是从医院请假出来的,尽管身体不太好,但心情非常高兴。这是因为在六十年前,我从《科学》杂志的一个热心的读者,进而成为一个积极的作者,再进一步,我还担任了它的创办者——中国科学社理事会的理事。就在前几天,《科学》杂志编辑部的同志们特地将我过去在《科学》杂志上发表过的九篇文章复印给我,据他们说,这些杂志是从旧书店收集来的,还不完全。对此,我要衷心地感谢他们。  相似文献   

12.
2006年,美国《时代》杂志刊登了一篇文章,介绍美国北卡莱罗纳州立大学教授菲利普·迈尔在《正在消失的报纸:在信息时代拯救记者》一书中给出了报纸消亡的时间表,这就是那句现在很多报人耳熟能详的:"到2044年,确切地说是2044年10月,最后一位日报读者将结账走人。"  相似文献   

13.
上海辞书出版社一月告发海南出版社侵权。据称,海南出版社即将出版《新辞海》,正在全国征订。海南出版社前曾出版《新编新华字典》、《新现代汉语词典》,抄袭拼凑,加了一个“新”字,  相似文献   

14.
我是在一次出差上飞机前看到了那篇《艺术是什么》的文章的。文章的题目虽然很普通,但内容却写得风生水起,沉博绝丽。一路上反复诵读,很是感动。读完了这篇文章,我十分同意作者对艺术与生活应该保持应有距离的态度,也更欣赏作者对人生素朴的、颇为大气的感悟。自然,我也记住了作者的名字:王瑞芸。  相似文献   

15.
我很愿意把我二十七年以来在《生活》杂志拍摄的一百张封面的情况作一个简括的说明。我知道,很多读者希望能得到一些有用的东西,而且,很自然地要向我们提出对拍好杂志封面的有关问题。我并不相信,由于我是拍摄了《生活》杂志一百张封面的唯一摄影家,所以我就比那些只拍过一张封面或者甚至连一张封面也  相似文献   

16.
读后感二则     
《图书馆杂志》编辑部看了贵刊1990年第一期上刊登的曾礼同志撰写的《图书馆应向社会推出自己的专家名人》一文,深感写得太好了。读过这篇文章后,觉得很有回味,好象吃了一粒舒气活  相似文献   

17.
由警官教育出版社出版的《面向新闻界》一书,读后我不禁茅塞顿开。我是一家企业报的新闻工作者,因为没有系统学习过新闻理论,又缺少实际锻炼,对于新闻写作。有不少疑惑。举个例子:前年,我根据正反两方面的事例。写了一篇题为《改革可克千难万难》的文章。朋友们直言相告:这篇文章很难发表。写为什么要改革,不改革就没有出路的文章,一个企业报的新闻工作者是写不好的。言外之意,就是我有点自不量力。然而,这篇文章在我们《涟邵工人报》上刊登以后,《湖南日报》也很快发表了,而且在读者中引起了意想不到的反响。文章中引用的事例。成了人们茶余饭后的谈话资料。后来,这篇文章还获得了全国煤炭系统年度好新闻奖。  相似文献   

18.
我是一位新读者,今年2月底为写一篇文章查找关于我国新闻界发展情况的资料,图书馆工作人员便“对号入座”向我推荐了《新闻战线》第2期。读后爱不释手,便又找来去年的杂志翻阅起来,虽然我不是搞新闻专业的,但我觉得这是一本好杂志,个性很鲜明,是读者的良师益友。 说它是良师,因为它具有权威性、指导性,《专稿专论》、《台长论坛》等专栏发表的各级领导的文章,还有新闻界权威人士的经验介绍、心得体会,都是高屋建瓴,对如何办好广播电视和报刊具有指导性,对我们普通读者来讲也可以开阔眼界。 说它是益友,因为它越办越活泼了,只…  相似文献   

19.
我是《档案管理》杂志的一名忠实读,也是一名痴情投稿。说来还真与《档案管理》杂志有缘,我的第一篇专业论《谈简牍档案的管理》就发表在1991年《档案管理》杂志第6期上。是《档案管理》杂志激起了我思考、撰、投稿的勇气,当时的《档案管理》杂志编辑老师还给我写了一封热情洋溢的信函,激励我静心思考、勤于笔耕、厚积薄发。  相似文献   

20.
网络媒体内容与技术的结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传媒科技》我常看,现在传媒杂志很多,科技类杂志也很多,但把传媒和科技结合起来的不多。这几年我主要负责网站的内容,技术上不是专家,但网站的内容和技术是无法分割的,所以我也必须学习钻研网络技术。《中国传媒科技》对我的日常工作帮助很大。有时,我把杂志的文章推荐给我的同事和朋友,他们也很感兴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