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教育学者介入实践,是对传统的"局内人"信条与"局外人"信条的方法论突破.它改变了教育学者和教师的习惯性生存方式,实现了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之间的相互滋养与双向建构.教育学者介入实践,必须在疏远与接近、"抽离"与"卷入"之间保持一种合理的张力.保持对研究对象群体的疏远,是为了对研究对象保持一种陌生化和理性化,以便能够有充分的思维空间,以审视的立场来研究它;接近研究对象,是为了获得对它的切身感受,获得更为深刻的内心体验.教育学者介入实践,是一种双重介入,因而它改变的不仅仅是理论与实践的关系,更是两种不同行动主体各自的生活和彼此的交往方式.  相似文献   

2.
当前,许多教育学者在介入教育实践中建构理论、改进实践,但教育学者在介入中仍然坚持理论至上原则,将介入视为理论与实践的中介。这种中介型介入使理论与实践、教育学者与实践者之间产生新的隔阂,且忽视了教育实践的特殊性。教育实践的复杂性决定了教育学者的介入行动应是创生型的介入,即教育学者通过具身行动来创造性地认识、把握并重建教育实践,以促进教育理论与实践不断涌现新质的活动。为实现创生型介入,教育学者应实现研究与行动的协同共进、开展探索性实验、与实践者组成第二型学习组织并建构共享心智。  相似文献   

3.
论“深度介入”式的教育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代教育理论发展与学校教育实践变革需要教育理论者实现从"旁观"到"深度介入"研究方式的转向。相较于其他学科研究及已有教育研究方式而言,"深度介入"式教育研究方式在方法论上具有自身的独特性,主要表现在:强调理论者自身的价值在实践中的介入与转化及其对实践变革的置入性介入;坚持教育理论在教育实践及其变革中的全程、持续、深入渗透;发展理论者与实践者基于内在需要的合作关系;以"成事.成人"的相互沟通与转化为合作的核心内容;在以学校为基本单位的整体视野下开展学校整体性的转型性变革。  相似文献   

4.
学院化生存方式固有的远离实践特征制约了教育学者的长远发展。介入实践作为一种研究范式和生存方式,有助于教育学者提升社会责任感、坚守教育学立场,进而推动中国特色教育学建设。教育学者在介入实践中发展,应跨越边界,在“圈内人”和“圈外人”之间穿行;重塑关系,由与教育实践者的传统专业契约关系向反映性专业契约关系转变;优化行动反思模式,并行开展单路径学习与双路径学习;互动共生,积极参与组织建设以争取有利发展环境。  相似文献   

5.
论当代中国教育学者的使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使命"意味着职责、任务和责任,它是人或组织存在的目的、方向与责任,代表着人或组织事业的价值取向与定位,规定着人或者组织存在的目的、方向和奋斗目标.教育学者的使命是教育学者职业生活信念的体现和表达,教育学者对其使命的透彻意识直接关涉着其学术思考的品质及其价值的发挥.在当前,中国教育学者应肩负起推进中国本土原创教育理论的建构、促进教育决策科学化以及传播教育理论从而提升社会的教育智识等三重使命.要完成这些使命,中国教育学者必须保持和恪守"学者"的品格、良知与天职,扎根中国鲜活的教育实践,在守护自身立场的基础上与国外学术话语和其他学科展开平等"对话",尽力将自己转变为公共知识分子,为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经济社会的进步乃至整个人类社会的进步贡献自己的智慧.  相似文献   

6.
教育学者介入实践,是对传统的“局内人”信条与“局外人”信条的方法论突破。它改变了教育学者和教师的习惯性生存方式,实现了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之间的相互滋养与双向建构。教育学者介入实践,必须在疏远与接近、“抽离”与“卷入”之间保持一种合理的张力。保持对研究对象群体的疏远,是为了对研究对象保持一种陌生化和理性化,以便能够有充分的思维空间,以审视的立场来研究它;接近研究对象,是为了获得对它的切身感受,获得更为深刻的内心体验。教育学者介入实践,是一种双重介入,因而它改变的不仅仅是理论与实践的关系,更是两种不同行动主体各自的生活和彼此的交往方式。  相似文献   

7.
教育学者参与学校变革,将面临更大的开放性和不确定性,因而也将面临更多的风险与挑战。因此,教育学者必须对自身的学术素养和心理准备等保持清醒的自识,对教育实践生态进行准确判断,并且通过尝试性接洽对教育研究与教育实践之间的合作可能性以及合作空间进行明辨。  相似文献   

8.
20世纪90年代以来,当代中国出现一种新型的合作教育研究形态,即"双向滋养"型合作教育研究.它是当代教育理论更新与实践变革同时态发展及突破德国与美国教育研究局限性的需要,其发展亦与介入主义兴起、中国学术传统促动及思维方式更新密不可分.具体表现为以理论者与实践者为中介的教育理论与实践的内在沟通与转化.  相似文献   

9.
教育学者的使命在于增进教育真知,丰富教育理解,改善教育实践,促进人类的发展.选择做一名教育学者,既是选择了一种职业,同时也是选择了一种生活方式.如果我们要提升教育学者的地位,树立教育学术的尊严,就必须纯正教育学术的动机和目的.教育学者必须在现实教育问题中进行思考和思想,其思维过程要与现实教育问题的发展进程相统一,履行智识诚实的平实职责.教育学者既是果,也是因.教育学术的尊严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育学者的人格.教育学者自当先受教育.教育学者的心灵的磨砺和修炼是教育学术尊严救赎之必经之路.  相似文献   

10.
伙伴协作:教育学者与中小学校的应然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学校教育转型性变革时代,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两张皮"(教育学者自言自语、一线教师我行我素)的局面不应再继续下去.  相似文献   

11.
国开办学共同体是教育责任共同体,是经济、社会、管理、文化等四个方面责任与利益的共同体。通过对电大时期和开大时期相关政策进行梳理归纳,运用政策文本分析法在社会、经济、管理、文化等四个方面进行比较分析,明确从电大到开大的发展中,社会责任得到继承与发展,经济利益得以延续与拓展,管理责任不断提升与增强,文化责任得到重视并起步。建议加强体系建设的顶层设计与实践,着眼于高端学术管理责任;创新总部与分部的职责分担与协同机制,服务开大建设大局;完善和创新不同类型的利益共享机制,持续做大教育办学成果。  相似文献   

12.
教育改革是国家应对时代和国际需求作出的教育公共政策调整。作为参与教育改革、实行教育政策的教师,肩负着国家和民族的重任,面临着新的挑战。必须关注教师工作满意和倦怠状况,建设良好教育社会环境。  相似文献   

13.
Educational research has been criticised recently for being poorly conceived, self-indulgent and of little practical use. These allegations are discussed via an overview of the various functions of educational research: the production of knowledge about education, the formulation of educational policy, the promotion of improvements in educational practice, the promotion of radical change in society. The responsibilities of educational researchers are then discussed: proper attention to the functions of educational research, accountability for monies spent, recognition of responsibility for their activities. The pressures exerted by external funding bodies and the distorting effects of the research assessment exercise in the UK affect our sense of priorities here.  相似文献   

14.
完善我国义务教育投入制度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现行义务教育投入存在着总量不足和区域发展不均衡等问题,调整投入格局,是解决我国义务教育投入问题的关键所在。应科学设计教育投入制度,变分项目、按比例、分级负担为分项目、分级负责,重新划定属于国家责任的义务教育事权,重新界定中央、省、地、县四级义务教育的投入责任体制。  相似文献   

15.
高校辅导员作为高校教育管理工作的实施者,担任着主要的责任。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大学生的特点也在不断的变化。如何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做好新时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推进学校发展进而构建和谐校园的必备条件和当前教育形势的必然要求。  相似文献   

16.
UK educational administration scholars have undertaken a survey to redefine the field of knowledge in educational management and/or administration. In responding to the resulting corpus of work, I argue that that this is an exercise in ‘turf talk’. I draw on theorizations of the socio-spatialities of fields of knowledge to consider educational management and/or administration and its border scuffles with policy sociology and the exclusion of debates about knowledge and truth claims that characterize the ‘new humanities’. I suggest that the lack of regard accorded the situated empirical and practical knowledges of practitioners, and the invisibility in the analyses of the active role of head teacher professional associations in the current context, places the academy in an adversarial position vis-á-vis practitioners. As government moves to make research ‘more useful’, and positions academics as training providers and management consultants for head teachers, I propose that educational management and/or administration scholars must move over to share ground and dialogue with the emerging head teacher profession.  相似文献   

17.
教育史研究者的素养是教育史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领域中的重要议题之一,其应兼备史学的厚实学理修为和教育学的实践性智慧。教育史研究者五维素养的内涵为:由兴趣触发之"才"以撰教育史之文;勤于习练之"学"以练教育史之事;富有创新性思维之"识"以见人所不见;责任担当之"德"以求教育史之公;理解与觉悟并存之"道"以适天下育人之用。五者相辅相成,有机结合,其次序为:才、学、识、德、道。探讨五维素养是为培养卓越的当代教育史研究者提供学理支持和实践进路。  相似文献   

18.
课程事务中,具有课程专业智识并行使课程决策权的主体包括教育研究机构、教育专家学者及一线教师,他们既是独立的主体,亦是其他主体利益及诉求表达的代表者或中介者,而身份的多样性也为其权力的行使带来困境:教育研究机构在政治压力与社会期望的夹缝中生存,教育专家学者在自由理想与现实束缚间痛苦徘徊,一线教师则成为形式赋权与权力虚置间的尴尬存在。课程决策专业主体权力的保障,既是课程专业品质的保证,亦是维护课程公平的要求。为此,不仅需要相关部门加强制度建设,为其提供良好的课程决策环境,还需要专业主体自身坚实履行职责,巩固其专业权威。  相似文献   

19.
Environmental responsibility can be collective or individual. In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private-sphere responsibility is often promoted. However, emphasising individual pro-environmental behaviour may cause problems, such as feelings of guilt and powerlessness, a focus on ineffective activities, and gendered responsibility. In this article, I discuss the perceptions of 13 environmentally minded Finnish teachers concerning environmental responsibility. Results suggest that the individualisation of environmental responsibility may limit educational possibilities at school. Although the interviewees are well aware of significant environmental behaviours, they perceive their pupils’ range of action possibilities as narrow. Based on the results, I suggest that collective responsibility be promoted in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and practitioners should develop easy options for youth participation.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