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 1945年3月初,我经刘尊棋同志介绍,从重庆到昆明,担任昆明《扫荡报》的总编辑。决定之前,我和一些同志商量,人家都认为昆明民主运动形势较好,蒋介石和云南地方势力龙云之间的矛盾是一个有利条件,在那里可以为抗日民主运动做些事情。我到了昆明,先同扫荡报社长李诚毅见了面,然后就去找昆明地下党的刘浩同志。他给我分析了昆明民主运动和蒋、龙之间矛盾的发展,介绍了昆明新闻界和一些进步朋友的情况,  相似文献   

2.
成都《华西晚报》是在1944年以后国民党统治区民主运动高涨中起过重要宣传鼓动作用的报纸。创刊于1941年4月,1947年6月1日被查封。《华西晚报》的兴衰,反映了中国民主运动从皖南事变以后的低潮上升到抗战胜利前后的高潮,再由高潮跌入低潮,终于发展为人民解放战争的过程。我在《华西晚报》经历了民主运动由低潮到高涨起来的发展,在高潮中离开。现在回想那一段的工作和生活,虽然因为条件差,不如意事常八九,但毕竟我们每个人都满怀希望和信心,自觉地在完成一项历史性任务,这就是争取中国革命的胜利。我们痛恨国民党统治,下决心推翻它。为此目标奋斗,了无他念。所以当我要求一些旧友共同同忆往事的时候,大家都仿佛重新感受到了曾经充塞胸怀的战斗豪情,为我提供  相似文献   

3.
<正>抗日是龙云一生的重要功绩。他始终坚持抗日立场,先后派出40万大军参与前线抗战,部署滇南抗战,支持滇西抗战,修筑滇缅公路,加紧支援前线等,有力地支援了全国抗战;还支持抗日救亡运动和民主运动,秘密加入民主同盟,促成了昆明民主堡垒的形成。抗战时期,龙云作为爱国将领是当之无愧的。我曾在一篇论文《龙云与云南抗战》中,明确提出,抗战时期,龙云作为爱国将领是当之无愧的;在汪精卫经昆明出逃叛国过程中,龙云是清  相似文献   

4.
杨明轩同志是陕西和西北地区教育界的老前辈,是中国共产党早期的教育家,是马克思主义在陕西和西北早期的传播者之一。他坚定不移。刚正不阿,参与组织和领导陕西和西北地区的民主运动,为中国革命做出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5.
成都《华西晚报》是在1944年以后国民党统治区民主运动高涨中起过重要宣传鼓动作用的报纸。创刊于1941年4月,1947年6月1日被查封。《华西晚报》的兴衰,反映了中国民主运动从皖南事变以后的低潮上升到抗战胜利前后的高潮,再由高潮跌入低潮,终于发展为人民解放战争的过程。我在《华西晚报》经历了民主运动由低潮到高涨起来的发展,在  相似文献   

6.
黄鹤 《出版参考》2009,(20):32-32
前些时候,我在和曾正德同志谈工作时,他告诉我他准备把到出版行业工作以来,平时积累的一些文字,结一个集子,要我为他这个集子写个序,我欣然答应了他的要求。  相似文献   

7.
何云同志,壮烈殉国已经十七年了。他是抗日战争时期新华日报华北版(中共中央北方局的机关报)的社长兼总编辑。一九四二年五月,日本帝国主义兽军,对晋东南太行区进行“铁环合围”。在敌人疯狂扫荡中,何云同志率领全社同志坚持工作,不幸被敌寇包围,中弹牺牲于左权县的大羊角村附近。他的死。是我党新闻战线上的一大损失,在他领导下的许多同志都感到无比的悲痛和愤慨。当时,  相似文献   

8.
前些时候,我在和曾正德同志谈工作时,他告诉我他准备把到出版行业工作以来,平时积累的一些文字,结一个集子,要我为他这个集子写个序,我欣然答应了他的要求.  相似文献   

9.
一九三八年一月的武汉,实际上是北平、天津、上海、南京和太原失陷后的全国抗战中心。国民党政府当时名义上已迂都重庆,但许多政府机关乃至军事指挥机构都集中于此,大公报、扫荡报、武汉日报和邹韬奋同志主编的抵抗三日刊也在当地出版。从北方和长江下游逃难来的人,由川、滇、黔、两广等地开赴前线的军队都经过此地,造成当地流动人口激增,呈现一派战时繁忙纷乱的景象。新华日报原来在南京筹备出版。当时党中央派叶剑英同志和秦邦宪(博古)同志驻南京,成立八路军办事处。由于南京于一九三七年十二月失守,新华日报筹备出版的工作不得不转移到武汉进行。我在一九三八年一月初从西北战场到达武汉,大公报范长江同志约我作长谈。他告诉我  相似文献   

10.
抗日战争中期,我和李克简同志在一起工作了一年多。时间不长,同志间的战斗情谊却比解放后一起工作一二十年的同事还要深厚,我想是因为那时是我们一生经历中最艰险、困难的岁月。 1942年秋季,在太行山最激烈最残酷的五月反“扫荡”(在这次反“扫荡”战斗中,八路军总部参谋长左权将军英勇牺牲,我所在的《新华日报》“华北版”职工近四分之一牺牲)以后,我从新华社华北总分社(当时实行“报”“社”合一,新华社华北总分社也是《新华日报》“华北版”的采“访”通“讯”  相似文献   

11.
我和陈仲雍同志同在北京工作几十年,但直到我年届花甲时才有缘和他相识。1988年初夏,时任中国出版科学研究所所长的边春光同志,召集北京出版界的一些同志开会,研究《编辑实用百科全书》的编纂方案。参加会议的同志中只有一位我没有见过,听别人介绍,才知道他叫陈仲雍,是商务印书馆的资深编辑。《全书》编纂  相似文献   

12.
我之所以只写高粮同志的采访事迹片断,是因为我只跟着他采访了一段时间,不可能了解更多的事迹。然而,就在这段采访的过程中,高粮同志对党对人民高度负责的精神,实事求是的采访作风,不为名利的高尚品质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1983年5月,当年63岁的高级记者高粮来到云南边防采访,有关部门介绍他到中越边境某团采访指战员们五次扑灭山火,保护国家森林的事迹。当时,我刚调到团里当兼职新闻干事.高粮同志一到,我就向他介绍了扑灭山火的有关情况。我认为:凭着高级记者的手笔,又有我介绍的那些情况,他足  相似文献   

13.
范长江同志离开我们18年了。回忆他的生前,我曾在三个不同时期和他有过接触,并在一起生活过。第一次是1940年在重庆,我在长江同志直接领导下的国新社重庆办事处工作近一年。长江同志早在新闻界享有盛名,我对他怀有敬慕之情,能在他领导下工作,自然感到十分高兴。国新社是由长江同志和我国新闻文化界一些知名人士发起创办的。国新社在重  相似文献   

14.
1980年11月,洛峰同志突因心肌梗塞,不幸与世长辞。讣告寄到,当时身在边疆,未能参加追悼。时间愈久,怀念愈深。他在出版工作方面的贡献,早有口碑。只是他青年时期参加革命活动的经历,很多人不大知道,特撰此短文,追念老友。我俩相识于1926年,他原名黄恺。当时他是昆明省一中学生,我刚从昆明联中考入东陆大学。我俩都参加“读书会”的活动。此后,在半个多世纪的革命进程中,我俩是同志,是挚友。洛峰同志从青年时代便献身革命,1927年就从共青团员转为中共党员  相似文献   

15.
杰出的新闻工作者和出版家刘尊棋同志,已在1993年9月间去世。他毕生为宣扬真理和普及文化奋斗,功勋卓著。他有许多事迹是开拓性的,是前人没有经办过的。由于一些历史的原因,他的英才被埋没多年,但是,他无怨无悔,在种种艰难复杂的条件下,苦斗不止,终于完成了许多令人难忘的光辉业绩。笔者和尊棋同志共事多年,他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现在怀念尊棋同志,我有意记下他的优秀品质,记下他取得成就的一些显著特点并反复研究和学习。首先,我想到了他的学习精神,这是他成长、成熟和重业的根本。他同已故的文化名人胡愈之一  相似文献   

16.
正士金同志把他的新著《朱熹文学思想研究》送给我,他始终把我当作他的导师,这次又真诚地请我批评指导。我虽然82岁了,但精力尚好,仔细阅读了本书,有一些想法说出来供读者参考。研究朱子文学思想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朱子是理学大家,研究者最好能够了解朱子思想的全貌,才能站在一定的高度考察分析他的文学评论。士金同志2000年到2002年在复旦哲学博士后流动站专门研究朱子理学思想。他经常与我讨论中国哲学问题,尤其是中国古  相似文献   

17.
文学入门,应当由小到大,由低到高,这是许多人成功的经验。我开始写作也和一些年轻的同志一样,一开始就写大长篇,用了一年多业余时间,写出20多万字。当时在青年出版社工作的作家萧也牧同志看了这部稿子。他约我去谈心。他鼓励我,看了这篇稿子以后,觉得我有才华,有生活,可是缺乏驾驭长东西的经验,写长篇是有困难的。他说:这样会适得其反,我建议你练短篇,练基本功,从小到大。我那时候虔诚得很,是我第一次见到老作  相似文献   

18.
1960年3月,我被调到新华社北京分社(同时是人民日报北京记者站)当记者。调我们这些人当记者,是社长莫艾的主意。他在一次会议上说,从工厂、“农村等基层单位选调干部,是充实记者力量、加强队伍建设的一个有效途径。初识莫艾 我认识莫艾是在1958年,那年7月,少奇同志到石景山钢铁公司蹲点调查,住了四天。我作为公司党办负责人,担任记录和做一些联络工作。莫艾同志采访了少奇同志到公司后头两天的活动,应公司党委的要求,第一天晚上,他帮助我核对记录。他面带微笑,态度谦逊,待人友善,一点也没有大记者的架子,给我留…  相似文献   

19.
杰出的新闻工作者和出版家刘尊棋同志,已在1993年9月间去世。他毕生为宣扬真理和普及文化奋斗,功勋卓著。他有许多事迹是开拓性的,是前人没有经办过的。由于一些历史的原因,他的英才被埋没多年,但是,他无怨无悔,在种种艰难复杂的条件下,苦斗不止,终于完成了许多令人难忘的光辉业绩。笔者和尊棋同志共事多年,他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现在怀念尊棋同志,我有意记下他的优秀品质,记下他取得成就的一些显著特点并反复研究和学习。首先,我想到了他的学习精神,这是他成长、成熟和重业的根本。他同已故的文化名人胡愈之一  相似文献   

20.
1940年10月底,重庆《新华日报》派我到昆明采访,主要目的是访问云南地方实力派龙云将军,并走一趟重新开放的滇缅公路。国际新闻社(简称国新社)社长范长江同志和我结伴同行。龙云在连年军阀混战中以武力统一了云南。抗战以前,他已培植了一支完全由他指挥、给养由地方自给的正规滇军三万多人。在政治上他对国民党中央政权保持“若即若离”的态度,形成“半独立”的地方实力派。抗战爆发后,国民党中央与云南地方当局的控制与反控制的斗争日益加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