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我们知道,利己主义与利他主义是各执一偏而堕入谬误的两个极端:利己主义认为人的行为目的只能利己,从而否定无私利他,而把利己不损人奉为评价人的行为是否道德的唯一原则;利他主义则认为人的行为目的能够无私利他,而只要目的利己,便是不道德的,于是否定一切个人利益的谋求,从而把无私利他奉为评价人的行为是否道德的唯一原则。 那么,是否有克服二者的片面性,从而既倡导无私利他又肯定正当个人利益谋求的伦理观?有的。不过这种伦理观迄今尚无名称,我们不妨称之为“己他两利主义”。属于这一流  相似文献   

2.
利他主义与利己主义辨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他主义道德虽然坚持了无私利他 ,鼓舞了人们无私奉献的至善热忱 ,却反对一切个人利益的追求 ,抛弃为己利他和单纯利己原则 ,而以无私利他要求人的一切行为。这样 ,一方面 ,它对每个人的欲望和自由侵犯便最为严重 :它侵犯、否定每个人的一切目的利己的欲望和自由 ;另一方面 ,它增进社会和每个人利益最为缓慢 ,因为它否定目的利己、反对一切个人利益的追求 ,也就堵塞了人们增进社会和他人利益的最有力的源泉。于是 ,合而言之 ,利他主义道德是给予每个人的利与害的比值最小的道德 ,因而也就是最为恶劣的道德。反之 ,利己主义道德否定、反对无私利他、自我牺牲 ,而把利己不损人奉为评价人的行为是否道德的唯一原则。因此 ,一方面 ,利己主义对每个人的欲望和自由侵犯较为轻微 :它仅仅侵犯、否定每个人的损人的欲望和自由 ;另一方面 ,它增进全社会和每个人利益又颇为迅速 ,因为它肯定为己利他 ,肯定一切利己不损人的行为 ,鼓励一切有利社会和他人的个人利益的追求 ,也就开放了增进社会和每个人利益的最有力的源泉。于是 ,合而言之 ,利己主义道德便是给予每个人的利与害的比值较大的道德 ,因而也就是较为优良的道德  相似文献   

3.
程载国 《教学考试》2023,(19):38-40
<正>写作试题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利他主义行为通常是指对别人有好处而对自己没有好处的自觉自愿行为。对于人们为何会有利他主义行为,学者们提出过各种不同的解释。中国古代儒家学者们相信,利他主义行为是“人性向善”的本能显现;“亲族选择说”认为,人们对诸如兄妹子孙之类与自己有血缘关系的人友善是为了基因繁衍复制;“互惠利他说”则认为,许多看似利他的行为背后隐藏着在社会中互惠互利的动机;“群体利他说”将社会群体视作一个有机体,这一理论相信利他的社会能牺牲掉利己的社会而生存下来,人们出于理性更倾向于选择利他主义行为。  相似文献   

4.
利他主义与效率的关系是探讨利他主义经济学价值不可回避的问题。科拉姆在其全新框架下以利他主义符合帕累托效率的必要条件为依据,揭示了情感、偏好、选择与行为之间的密切联系,提出依据行动主体观念上的自觉性,使其能动选择利他的偏好结构,遵照“完美的利他主义”正义通则,人们更偏爱的利他主义社会状态证明了利他主义的效率。  相似文献   

5.
孔德关于人性的理论指出了人性的情感、才智和活动这三重性质,并认为人的情感决定人的理智及活动目标,也即情感是人类的灵魂。他将情感区分为利己主义的秉性和利他主义的精神,并分析了利他主义的可能性及实现路径。文章对孔德人性论思想进行了梳理并认为,该理论中关于利他情感对社会和谐发展重要性的强调以及实现利己情感向利他情感转化途径的提出,对于经济飞速发展但社会情感相对滞后的中国和谐社会的实现有重要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6.
经济利他主义具有丰富的语义内涵。哲学上,利他倾向的自在力量展示为“他”对“己”的生成意义以及人性中的社会化取向;伦理学上,利他选择展示的实践理性成为破解囚徒困境、缔结和维护互惠的必要策略;经济学上,利他经济行为具备满足信息传递的特有效率与现实化的途径。作为实践理性的能动扩展,经济利他主义是人类发展过程中生成的自觉自为取向,同时践履“外在利益”和“内在利益”旨趣。  相似文献   

7.
本文从我国养老保障表现出的代际关系分析入手,认为在社会转型的情境中,家庭养老表现出来的利他主义可以转型到社会养老的利他主义。但这种社会层面的代际利他不太可能产生出家庭层面的代际利他那样的道德风尚。从理论上说来,随着社会经济文化等的进步,人们可以逐渐培养出这种利他主义精神。  相似文献   

8.
伦理行为四规律与道德六原则:一种新伦理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每个人的行为,必定恒久为己利他或损人利己,而只能偶尔无私利他、单纯利己、纯粹害人、纯粹害己。因此,无私利他是最高且偶尔道德原则;为己利他是基本且恒久道德原则;单纯利已是最低且偶尔道德原则;而纯粹害人则是最高且偶尔不道德原则;损人利己则是基本且恒久的不道德原则;纯粹害己则是最低且偶尔不道德原则。  相似文献   

9.
在历史唯物主义的经济哲学视野中,以共同利益为目标的利他选择,是由个人的实践成熟度来推动的,从物质利益支配的被动利他选择(实质利己)发展到由自我发展提供能动支持的主动利他,既是个人全面而自由发展的进程,也是社会共同体所需的价值原则.依据人的依赖性、基于物的依赖性的人的独立性和人的自由发展三大形式,以利他与利己变动展示出的人的全面发展的内在进程,表现为从原始血缘性利他本能到个人利己主义经济理性再到自由自觉的利他主义实践理性.  相似文献   

10.
自我牺牲并非是舍弃生命,恰恰是一种生命优越、完善的表现;甚至也并非是某种损失和痛苦,恰是一种生命的保存和快乐形式;自我牺牲也不是一种利他主义,在利他的形式中,是包含着利己成分的,它是利己和利他的和谐统一,是人类独有的一种道德形态。  相似文献   

11.
利他行为在心理学上是指无个人动机,不期望任何回报的助人行为。自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以来,利他行为一直是经济学、社会学、心理学以及伦理学的重要研究课题之一。目前,研究者们提出的基因决定论、社会交换理论、社会规范理论、移情利他主义等利他动机理论,从不同侧面解释了利他行为。移情法、榜样示范法、及时强化法以及学习有效的助人技能等是培养利他行为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2.
The present study investigates the plasticity of altruistic behavior in children, analyzing the effect of a short intervention on 6- to 7-year-olds. After a 10-session intervention performed in a school context, altruism significantly increased. The intervention, which included relaxation practices, cooperative activities and emotional security priming, positively modulated altruistic behavior in children, beyond reciprocation and reputation. The experiences of collaborating, feeling emotional security and attaining moments of relaxation increased participants’ awareness of themselves and of others, favoring the emergence of intrinsic altruism. These results are in line with our hypothesis that altruism is an embodied human resource, highly susceptible to experience within social contexts.  相似文献   

13.
Effects of cuteness‐perception on individual cognition, emotion, behavior have significant implications for moral education. On the one hand, cuteness perception will make individuals think that moral violations are more serious and lead to tougher moral judgments; on the other hand, cuteness perception can activate moral emotions such as compassion and empathy, and induce to expand the scope of moral concern. Cuteness perception can also promote people to engage in altruistic moral behaviors such as donating, helping, etc. Based on these findings, we suggest to provide the lively content of moral education with diverse educational forms and take advantage of the anthropomorphic effect of cuteness while reduce the negative effects of cuteness.  相似文献   

14.
通过问卷法对聋哑学校三到八年级学生共93人进行亲社会价值取向与亲社会行为的研究,发现聋哑学生亲社会价值取向难以判断的人数很多。聋哑学生认为大多数人的亲社会价值取向,与他们自身的亲社会价值取向在移情和利己这两个取向上有明显的差别。教师对聋哑学生的亲社会行为评价较高。利他的亲社会价值取向的聋哑学生产生利他行为的比例较少。  相似文献   

15.
集体训练对大学生品德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集体训练对大学生品德影响的相关研究结果显示:群体凝聚力指数在集体训练后有显著提高;在协变考虑对照组的前提下,“人性哲学量表”上的“利他”、“意志力与理性”、“独立性”几项分量表也都有显著变化。显然,集体训练对于改善大学生品德状况有效,是一项深受学生欢迎又易于操作的方法。  相似文献   

16.
人的道德意识的来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的道德意识是人对具体的社会存在状况的反映。人的道德意识主要有如下三个方面的来源:人内心深处的道德本能,包括人的自爱利己之心、仁爱利人之心和同类怜悯之心,它们分别根源于人的物质属性、生存需要、尊重需要、社会属性和归属需要。以及种类繁衍需要和同类怜悯心理;人在现实社会生活中的道德感悟。包括反思自己和观察别人。逐渐明白怎样的手段和行为才是好的、恰当的手段和行为,能够使人们的相互关系实现协调和睦;人在接受别人言行的道德影响、社会风尚的道德熏陶和社会管理者的道德教育中,形成自己的道德观念和道德判断标准。  相似文献   

17.
我国当前的道德建设应当分为两个层次:一是在普通公民中进行以集体主义为原则的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二是在共产党员和一切先进分子中进行以大公无私为原则的共产主义道德建设。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在大公无私道德原则与现实的社会经济生活之间,存在着深刻的矛盾。如果没有大公无私的道德原则作为人们所追求的最高道德理想和道德目标,人们的道德水平就难以提高。  相似文献   

18.
当今道德教育实际效果的不尽如人意与道德和道德教育的外在性与“无我”的性质有极大关系;康德的“人是目的”的绝对命令,不仅为道德实践提出了绝对目的,它还指出道德教育必须先验地以人为目的,尊重人格尊严,这样才能使人自己展开理性的翅膀,形成自己的道德人格。所以,当代高校道德教育应当重视个体道德需要,以人为本,突出人的发展。  相似文献   

19.
大学生亲社会行为对于构建大学和谐校园、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意义重大.大学生亲社会行为具有自己群体的一些主要特征,如互惠性、利他性、公益性和群体制约性.培养大学生亲社会行为可以从坚持德育为先、训练移情能力、提高情绪胜任力、弘扬亲社会模范四个方面着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