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顿悟     
记忆中,那是一个落英缤纷的季节,我独自沿着一条小径漫步,一种伤感油然从心中升起,猛然间发现自己的日子如这落叶般在寂寞与无耐中悄然流逝了许多……日复一日翻版似的生活过得是那般的无聊,那般的空虚,所有的日升日落、寒来暑往、风雨变幻竟没有什么区别,对人生即景涌起的不过是淡而又淡的感觉。每天在一个既定的轨道上运行,没有欣喜,没有忧伤,没有苦痛,没有希望。每天都是一样的天空,一样的太阳,在同样一个狭小的生活圈子内看同样的人,说同样的话,做同样的事。下班后浑浑噩噩地穿梭在一个封闭的网中,那颗善感的、易动的心,在不知不觉中老…  相似文献   

2.
南非的民族斗士曼德拉,因为领导反对白人种族隔离政策而入狱,白人统治者把他关在荒凉的大西洋小岛罗本岛上27年。当时他被关在总集中营一个“锌皮房”里,白天将采石场采的大石块碎成石料,有时从冰冷的  相似文献   

3.
在新闻采访中经常会出现这样的情景:有了新闻事件,广播、电视、报纸等媒体记者蜂拥而上,有的眼观六路,耳听八方,游刃有余,写出胜人一筹的报道,而有的记者却身在“宝地”不识“宝”,采写的新闻只能免强应付刊播,吸引不了受众的眼球。这种强烈的反差,就反映了记者在思维方式的差距。毋庸置疑,记者素质是靠长期工作实践形成的,这种素质的积累形成便成就了记者的求异性思维。求异性思维要求记者的报道不落俗套,善于“同中求异”,使报道有着自己的独特视角和个性魅力。而得力于这种思维方式,记者就会从相同事物中寻找不同点,从一般性中寻求特异性…  相似文献   

4.
记者的发散性思维,体现了记者思维的开放性、创造性。正确认识和把握发散性思维的表现形式,对于提高记者思维效益有着重要意义。记者的发散性思维,是指记者在新闻采写实践中,沿着不同的方向、不同的角度思考和认识问题,从多方面、多途径寻找所遇问题答案的思维形式。多思路、多方面去思考研究问题,求得问题的最佳解决,这是记者发散性思维最根本的特色。记者在采访或写作过程中,常常要遇到使得采写不能  相似文献   

5.
严洁 《青年记者》2006,(22):16-16
在纪念长征胜利70周年时,一些媒体选择最接近记者本色的"行走"状态,"重走长征路",亲历长征路上的艰险困苦,展开对长征精神的探寻与重拾。如何"重走长征路",既体现了媒体策划者的水准,也考验着行走记者的感悟力和执行力。  相似文献   

6.
一第一位这样说——1988年9月5日,在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研究所建所10周年学术讨论会的开幕式上,原新华社副社长李普同志,作了极为精炼而精彩的发言,大意是:新闻研究所成立的这10年,新闻界让我高兴的事不多。但有一件事我特别高兴,这就是新闻界的年轻人成长起来了,孙旭培同志就是我的老师,这是我第二次在公开场合称他为老师。我这一生,写的检查比我发表的作品还多,今天,年轻人赶上了好时候。当时,会场气氛很活跃、很轻松,而我,却怎么也笑不出来。“写的检查比发表的作品还多”,这是否是一个老记者一种特殊方式的血泪控诉呢?是否是一种灵魂深处的人格顿悟呢?抑或仅仅是一种调侃自己的幽默感?但李普同志的话看似平淡却奇崛则是勿庸置  相似文献   

7.
<正>3G牌照发放后,手机媒体的发展再一次成为传媒行业关注的焦点,也预示着媒介竞争已经从传统媒介之间的竞争转向多媒体竞争,尤其是过去传统意义上的报业之争也从纸质走向电子介质。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2009年2月18日发布的《中国手机媒体研究报告》显示,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接受手机报的方式,超过67.5%的用户认为手机报使用比较方便,手机报的业务普及率已达39.6%。对于手机报的重要性判断中,有近67.6%的用户认为手机报是传统报纸的补充,而对于19.4%的用户而言,手机报已经与传统报纸同样重要。可以看出,手机报经过这几年的快速发展已经显现出未来巨大的价值潜力,但是在实际的发展过程中,手机报依然面临着许多问题。  相似文献   

8.
一第一位这样说——1988年9月5日,在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研究所建所10周年学术讨论会的开幕式上,原新华社副社长李普同志,作了极为精炼而精彩的发言,大意是:新闻研究所成立的这10年,新闻界让我高兴的事不多。但有一件事我特别高兴,这就是新闻界的年轻人成长起来了,孙旭培同志就是我的老师,这是我第二次在公开场合称他为老师。我这一生,写的检查比我发表的作品还多,今天,年轻人赶上了好时候。  相似文献   

9.
10.
梁霞  王君 《青年记者》2012,(27):65-66
所谓救助性新闻,简单来说,就是媒体运用新闻报道的方式,给予弱势群体舆论支持,从而引起社会各界的关注,帮助弱势群体解决难题。即用民生的立场、眼光和话语反映弱势群体的生活与命运,表达他们的情感和情怀,  相似文献   

11.
新闻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动态新闻,它报道的是刚发生或正在发生的事情,这类新闻稍纵即逝,要求记者反应迅速,即所谓的“抢新闻”。另一类是非事件性新闻,有人称其为“稳态”新闻。它报道的是早就发生,并一直存在着的事情,但是从没有被报道过,谁去报道,它就是新闻。写这类新闻关键在发现。实际上,研究、发现非事件性新闻时记者,尤其是地方记者意义重大,而且十分必要。地方记者长期在基层采访,周围的事情平凡又平静,不可能有多少新闻去抢,瞬间大新闻更难碰到。这就要求记者静下心来,在平凡而又平静的生活中发现受众爱看的和想…  相似文献   

12.
众所周知。新闻媒体是党和国家的喉舌,是上情下达的重要途径。广大人民群众是新闻媒介最广大的受众群。但是,一些新闻记者只习惯泡会议,抄文件,照旨宣科。缺少了到群众中去的思想和作风。对此,笔者认为新闻记者尤其是地方广播电视新闻记者更应该明确,新闻既姓“党”也姓“众”,一定要做一个真正的“平民记者”。  相似文献   

13.
在调查性电视栏目中担任出镜记者,担负着艰巨的任务——是质疑者、交流者,也是见证者、验证者。那么身为一名调查性栏目的出镜记者,究竟需要哪些方面的素质?如何才算一名优秀的出镜记者?  相似文献   

14.
在调查性电视栏目中担任出镜记者,担负着艰巨的任务--是质疑者、交流者,也是见证者、验证者.那么身为一名调查性栏目的出镜记者,究竟需要哪些方面的素质?如何才算一名优秀的出镜记者?  相似文献   

15.
中国报业的2008——报纸历史长河中一段波澜起伏的岁月。这一年里,有报纸衰退期带来的丝丝寒意,有向数字报业进军奔涌的热流,有热流中关于报纸战略转型的冷静思考,有冷热之间激荡着的美于体制创新的呼唤,有彷徨也有跃动,有争论也有共识,有顿悟也有追寻,媒体和报业市场的变局与报人跌宕的职业情感复杂地交织在一起,使之凝聚为一个具有时代意义的符号。  相似文献   

16.
我从1985年走上新闻工作岗位至今,深感需要多参加战役性报道的磨砺,这有助于青年记者各方面素质的迅速提高。 目前,《新疆日报》各编辑部青年采编人员占50%以上。如何加快这批年轻人的成才步伐,充分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呢?笔者从实践中认识到,吸收青年记者参加战役性报道锻炼,是一条有效的途径。笔者曾参加过几次战役性报道活动,体会颇深。  相似文献   

17.
在我国,电视调查性报道在多样化探索和追求中走过了数十年,它以其理性思辨、对新闻事件的整合强化、过程性、解释性满足了观众对于新闻质感的深度诉求。在这种全新的报道形式中,记者的话语介入和话语设计构筑了调查性报道的独特魅力,同时也体现了新闻媒介的介入姿态和介入方式。本文以文本为方向,以话语分析为基调和着眼点,通过对电视调查性报道中的新闻话语进行探讨,看出电视调查性报道存在着复杂的语言和权利关系结构,其中的记者话语既体现了权利对新闻话语的渐次介入、渗透及至最终控制,又在一定程度上反作用于权利,通过其自有的话语逻辑积极地对权利进行重建。  相似文献   

18.
19.
近年在论及中国传媒发展问题时“,拐点”一词常被提起。有人认为“拐点”是报业衰退的开始,有人认为“拐点”是发展重心转变的信号。理解不同,判断不同,不过,有一点认识是相同的:在经历了快速发展的“黄金10年”以后,中国报业又进入了一个新的整合期。在某种意义上讲,刚刚过去的2006年将给中国报业史写上浓重的一笔:这一年业界对数字化战略转型、管理体制创新等由期待、呼吁走向实际操作层面。面对生存环境的变化《,北京宣言》的诞生和众多媒体在数字报业方面的探索和实践,预示着纸质媒体的数字化浪潮正奔涌而至。回顾2006年,面对新格局,中国报业以前所未有的激情迈出了创新的一步;展望2007年,肩负新使命,中国传媒业将在探索的路上跋涉前行。转型不是朝夕之功,探索是一次艰苦的征程。路在脚下,希望在前头。  相似文献   

20.
1.调羹麦克走进餐馆,点了一份汤,服务员马上给他端了上来。服务员刚走开,麦克就嚷嚷起来:“对不起,这汤我没法喝。”服务员重新给他上了一个汤,他还是说:“对不起,这汤我没法喝。”服务员只好叫来经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