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仪式大量而多样地存在于儿童生活与学习的世界之中,且对儿童的健康成长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本文通过教育人类学关于仪式与教育关系的上位分析,借助儿童学对于儿童发展影响维度的研究与分析,解析了不同场域中仪式对于儿童生命成长与发展的意涵与影响。以期待家庭、学校、社会等各方面进一步对于儿童与仪式关系进行关注与实践探索。  相似文献   

2.
仪式在儿童的生活与学习中普遍存在,并具备独特的凝聚力和显著的教育价值。幼儿园爱国主义仪式具有增强儿童爱国认同、增进儿童爱国热情、养成儿童爱国行为的独特价值。为更好地实施爱国主义教育,幼儿园应注重仪式的结构性,把握爱国主义教育的流程;注重仪式的日常化,将爱国主义教育融入教育教学活动;注重仪式的层次性,将爱国主义教育与儿童的身心发展相结合。  相似文献   

3.
仪式作为青少年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载体,是由文化传统所规定的一整套行为方式,具有象征性、神圣性及展演性特征。仪式在青少年学生爱国主义教育中的合理运用,对于增强爱国主义教育的实效性具有重要意义。从现实来看,青少年学生爱国主义教育中的仪式运用存在仪式目的与仪式手段的价值分离、仪式特征与仪式功能的价值缺失、仪式传承与仪式发展的价值冲突等问题。为了充分发挥仪式在青少年学生爱国主义教育中的价值,需要高度重视仪式的目的和手段,有效发挥仪式的教育功能,创新发展仪式的内容与形式。  相似文献   

4.
教师的教育生活由日常生活与仪式生活构成,教育仪式参演是教师专业发展的文化途径之一。教育仪式具有象征性、展演性、神圣性和建构性,它是推进教师发展的"第二堡垒"。教师仪式文化通过生产教育正统、权力操演与神圣力量的御用来维持着自己的暗箱运作。教育仪式是教师教育生活的缩影、中心与范本,仪式参演是教师与时代教育精神、教育生活沟通的微妙渠道,是变革教师教育生活图式的一条捷径。  相似文献   

5.
仪式教育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但是在具体的实践中还存在形式刻板、内容乏味、效果不佳等问题。这些问题背后是我国仪式教育淡化学生个体存在,仪式教育中传统与现代的冲突等深层次矛盾。我国基础教育应借鉴西欧教育人类学对仪式研究的前沿思想和实践经验,在开展仪式教育方面进行改革创新,诸如拓展仪式定义范畴,关注仪式中参与者的体验与收获,挖掘仪式的历史性和文化性,重视仪式的个性化与国际化等理论建设和实践创新。  相似文献   

6.
仪式教育是学校文化建设的一部分。学校仪式教育相对于普通的德育活动,具有群体认同性、实践体验性、心理暗示性、内容外显性等优势。在组织仪式教育时,必须遵循规范性原则、创新性原则和文化性原则。对于学校而言,有两条有效的仪式教育组织策略:一是基于学生成长需要组织仪式教育,二是基于学校文化特色组织仪式教育。  相似文献   

7.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信息化得到进一步发展。仪式教育逐渐深入人心,其思想政治教育价值更为凸显。而仪式教育是学校为了更好地对学生进行教育所举办的各项以仪式为主的活动,具有周期性、集体性、渗透性、体验性等特点。本文从仪式教育的内涵及特征出发,从个体价值和社会价值两个层面论述仪式教育的思想政治教育核心价值,进而分析思想政治教育层面下学校仪式教育的构建路径:强化顶层设计仪式教育,统一仪式教育形式及内容,对优秀传统及学校特色文化进行发掘,并促进学生主体作用的实现。  相似文献   

8.
系统梳理新中国成立以来思想政治教育仪式的发展历程以及内在逻辑,比较剖析古今中外相关教育性仪式的理论内涵与实践特征,在强调"扬弃创新、转化继承"的基础上,结合思想政治教育基本原理及其他社会科学理论成果,进一步找准影响我国思想政治教育仪式效果的内在机制与基本规律,由此提出构建开放式思想政治教育仪式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9.
学校仪式是一种特殊的教育样式,具有重要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学校仪式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指学校仪式具备完成思想政治教育的客观效能及对于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开展所产生的积极作用。学校仪式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主要表现为:丰富思想政治教育载体、创设思想政治教育情境、革新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等方面。功能的发挥是价值实现的基础。发挥学校仪式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必须注意在保证学校仪式的形式性、程序性和神圣性的基础上,避免形式化、程式化和神秘化。  相似文献   

10.
仪式作为兼具展演色彩和教育意义的象征性活动,在“大思政课”建设过程中可以发挥独特作用。仪式教育的文化深厚性、时间延续性、场域广阔性与“大思政课”建设的内在要求具有逻辑一致性,为二者的有机结合提供可能。仪式教育融入“大思政课”建设具有促进思想政治理论课内涵式发展、塑造青年学生多维认同、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互动性的价值意涵。未来要通过加强顶层设计、构建协同机制,开辟仪式空间、拓展思想政治教育场域,善用仪式符号、完善教育载体等举措促进仪式教育更好融入“大思政课”建设。  相似文献   

11.
教育空间是一个相对宽泛和虚拟的概念,涵盖了所有教育活动发生发展的元素。而教育仪式是教育空间构成的重要元素之一,其依托于教育空间,又能够完善教育空间的内涵。本文即立足教育空间和教育仪式,通过对二者定义和相互关系的阐述,进而论述了本文研究的主题内容——我国学校教育空间和教育仪式发展的现状及问题,文末提出了教育空间与教育仪式协调统一、共同发展的若干建议,希望以此独特视角助力我国教育产业更为完善和长远的发展。  相似文献   

12.
邱孝感 《新教师》2019,(9):13-15
少先队仪式具有丰富的教育意义,创造良好的仪式感对少先队员的成长具有深远的影响。本文通过问卷调查,了解了福建省多所小学的少先队仪式教育现状,反思了当前少先队仪式教育缺失的内涵,并以扣好人生第一粒信念扣子为目标,提出了改善少先队仪式教育的三点建议。  相似文献   

13.
仪式本身并不重要,只有参与者的言语、行动、思想与情感与之交汇时,它才变得重要起来。实现学校仪式教育的主体性转向,揭示仪式过程中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文化之间的相互建构关系,才能在广阔的教育生活中探求其本真意义。首先,仪式目的的建构,要以“人观”理念为指向,培养具有人文精神、必备品格、崇高信仰的“完整的人”;其次,仪式过程的推进,要以“对话理性”为导向,实现全体受礼者与仪式文本的对话、参与者的在场性对话以及师生的互动性对话;最后,对仪式价值本意的追求,要以“生命体验”为旨归,促进儿童“主体自觉”“生命自觉”以及“文化自觉”的培养与生成。  相似文献   

14.
古往今来,许多民族都有为青少年举行成人礼的习俗。顾名思义,成人礼是为刚刚结束少年阶段、进入青年阶段的年轻人举行的仪式。由于这一仪式是在特定的年龄举行的,长辈往往利用这个机会对青少年进行教育,所以成人礼具有重要的教育功能。本文拟对此进行探讨。一、成人礼教育的必要性一个完整的人生可以分为儿童、少年、青年、壮年、老年五个阶段。进入青年阶段是一个人成熟的标志。成人  相似文献   

15.
柯林斯的互动仪式链理论强调群体限制、现场互动、共同聚焦和情感共享,对于解决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突出问题具有重要指导意义。在当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实践中,身体在场不足、关注焦点不一致、互动形式化、缺乏情感体验等现象较为严重。构建亲临仪式现场的情境,关注群体符号的塑造,创建真实的互动仪式,激发参与者情感体验,以便更好地创建仪式互动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推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持续开展。  相似文献   

16.
本主崇拜是白族人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本主节是白族地区的重要节日,其核心环节是本主行像仪式。湾桥本主行像仪式内容丰富、特色鲜明,是一种生动灵活的教育形式。本主行像仪式具有道德教育、价值观教育以及促进村落儿童社会化等教育功能,是民族文化传承的一种重要方式。本主行像仪式中的教育具有以下特点:持续性和丰富性、互动性与实践性以及情感性与娱乐性。本主行像仪式以其普遍的参与性,强化了个体的存在感,促进了湾桥白族村民之间的情感交流,是一种自然而有效的集体主义教育。  相似文献   

17.
王小凤 《中国德育》2012,(15):18-22
仪式作为一种承载文化意义的行为方式,是当下学校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仪式教育以一定的形式作为其外在表现方式,但背后蕴含深刻的文化意义。借鉴美国仪式教育的经验,我国学校仪式教育在仪式教育的理念,仪式教育的方式,仪式教育的程序设计以及仪式教育的评价体系等诸方面亟待完善与创新。  相似文献   

18.
在日常教育教学中,仪式教育逐渐成为中学教育常用的形式,在中学思想政治教育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从思想政治教育和中学仪式教育的发展来看,二者结合是一种必然趋势,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与价值。  相似文献   

19.
洪明 《中国德育》2012,(4):12-14
仪式与教育具有天然联系,通过仪式进行教育是少先队教育的重要途径。在少先队仪式活动过程中常常存在着轻视仪式、忽视仪式设计基本规律、仪式教育效果不佳等问题。广大少先队工作者除了应充分认识到仪式的教育功能之外,更要掌握仪式设计的基本规律,整体设计、优化流程、把握规律、提高科学化水平,同时要利用日常的学习生活培养少先队员的基本...  相似文献   

20.
仪式是大学校园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思想政治教育仪式是承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载体,教育者要深入挖掘“仪式感教育”彰显的独特的思想政治教育价值。高校通过开展形式多样、内涵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仪式,在创新型的仪式教育中彰显榜样力量,实现仪式教育的行为规范、价值规范、团队凝聚和情感共鸣功能。对于培养大学生的价值导向、情感提升、行为规范和身份认同具有重要的引领作用,最终实现“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的教育目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