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教育与技术的历史同源性特点使得课堂教学具有了技术品性的特质。从技术的视角考察课堂教学,教育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出现了工具理性遮蔽了价值理性、教学意义的式微与跌落、对教育技术价值认识不当等问题。教育技术发展的应然取向是关注工具理性的同时,更关乎其价值理性;应用过程应展现应然的人文属性;从"前景"走向"背景",为课堂教学营造一种新型的教学环境。  相似文献   

2.
研究生教育数字治理理念和价值诉求与“善治”高度契合,以实现“善治”作为研究生教育数字治理的逻辑起点,提出数字技术具有为研究生教育治理“赋智”“赋权”“赋能”“赋信”等“应然”效用。但“实然”状态下,研究生教育数字治理存在工具理性僭越下价值理性难彰显、数字治理过程中制度保障难到位、技术系统限制下协同效应难发挥、多元冲突影响下治理效能难释放等现实困境。从“实然”到“应然”,研究生教育数字治理应回归“价值理性”,强调以人为本的治理理念;夯实“数字底座”,增强数字治理的内生动力;破解“碎片问题”,提升数字治理的整体效能;加强“双轨规制”,推进数字治理的体制改革,以此构建研究生教育数字治理的良好生态。  相似文献   

3.
在学理层面上,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理性和工具理性可以达到和合统—的应然状态.然而,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由于价值理性的畸变和异化,工具理性的缺失与僭越,致使价值理性和工具理性处于错位与分裂状态.要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就必须在价值理性的规约下选择并创新思想政治教育的途径和手段,实现价值理性和工具理性的和谐统一、功能互补.  相似文献   

4.
在教学技术的理论研究中,存在着教学技术的工具理性遮蔽了价值理性、教学技术异化下的教学意义式微、对技术下的教学主体研究欠深入等问题。人自身成为对象的教学技术负荷着一定的社会价值追求,教学技术的人文性正是教学过程中技术的应然属性。以人文的视角研究教学技术,就是要彰显教学技术中人的价值,进而把握教学技术发展的人文向度。  相似文献   

5.
从“普职分流”到“普职协调发展”是强化教育类型、优化教育结构的必由之路。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中推动普职协调发展的新语境赋予普职分流新的时代内涵与价值期许。生态位理论视域下,普职分流到普职协调发展的过程中存在着普职分流“供给失效”、协调发展“重叠错位”以及分流与协调发展“割裂失调”的矛盾,面临着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技术人才与学术人才、普职分离与普职融通的冲突。从生态位理论探析分流到协调发展的矛盾与冲突,寻找分流到协调发展的融通路径,是理论的应然之意;通过生态位移动、矫正、释放等途径,实现分流到协调发展的接轨共赢,是实践的应然之果。  相似文献   

6.
现代医学教育中,由医学技术教育主导的工具理性遮蔽了医学人文教育的价值理性,导致工具理性的张扬和价值理性的失落,引发医学教育中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的内在冲突,而医学工作的本质内在地要求价值理性引导工具理性。面对现代医学教育的困境,加强医学人文教育、以价值理性引导技术理性、寻求二者的融合是医学教育发展的理性路径。  相似文献   

7.
因工业时代教育“批发人才”的大环境影响,技术的工具理性特征较为明显,在教育中的应用表现为更强调提高教学效率、扩大教育规模。一些教育行政部门把信息化设备的先进超前、计算机的拥有量作为星级学校达标的重要指标,从而导致“红绸子电脑”、“主页秀”等现象的出现,使教育信息化变成一种游离于现行教育教学过程之外的投资行为。根据教育部2004年统计:全国35000多所中小学已建立了校园网,“校校通”工程已累计投资达1千多亿元,农村中小学已建立教学光盘播放点2099个,卫星教学接收点48605个,计算机教室7094间。随着教育信息化建设规模的不断扩大,我们必须换一种思维方式,从哲学角度重新审视各种技术资源在教育中的应用价值,寻求技术的工具理性到价值理性的转向。  相似文献   

8.
语文教学中的情感因素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新一轮语文课程改革就把情感目标提升到课程目标的维度加以阐述.但当前语文教学中,过于强调工具理性导致了情感教育方式的失灵.情感教育的价值取向应摆脱工具理性的“铁笼”,实现价值理性与工具理性的有效融合,从而实现语文情感教育的价值回归与价值实现.  相似文献   

9.
管理学与教育学分别极端地反映了人类”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的终极诉求。只有在高等教育中逐步实现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的整合,才能将教育变为成功教育。因此,在教育“育人”的核心价值导引下运用管理学人性假设.通过对学生恰当的人性假设分层和相应教学激励来促进教学效果的提升,无疑具有一定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0.
萨特的自由思想是存在主义人本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他的自由思想对当代教育的发展是非常有益的。当代教育应该从教育的眼前价值向未来价值进行超越。教育应该坚持实然价值与应然价值的统一,应该超越工具理性和知识理性的价值思维,做到物质价值和精神价值的统一。  相似文献   

11.
高考同时具备育人价值和社会价值,其育人价值是高考的本体价值,也是高考改革的应然价值选择。高考的本体价值可以通过其评价理念、育人功能和人本取向来体现与表达。长期以来,高考改革试图寻求价值理性和工具理性的平衡,在工具理性的僭越下,新一轮高考改革开启了价值理性的复归,主要表现为:新高考制度设计从教育评价的理念高度,超越了过去单纯依靠考试测量的局限;新高考寻求育人功能和社会功能的协调平衡发展,更加注重育人功能的理性回归;新高考分类考试、综合评价、多元录取的考试招生模式更加彰显了以人为本的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12.
王道福 《教学研究》2007,(5):391-393
萨特的自由思想是存在主义人本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他的自由思想对当代教育的发展是非常有益的.当代教育应该从教育的眼前价值向未来价值进行超越.教育应该坚持实然价值与应然价值的统一,应该超越工具理性和知识理性的价值思维,做到物质价值和精神价值的统一.  相似文献   

13.
关于教育技术之技术理性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们对新技术的过分热衷和盲目追求导致了在教育技术领域中出现了"以技术为中心"的片面的技术理性取向,具体表现为工具理性的过分张扬和对价值理性的遮蔽。工具理性占据上风会导致教育技术的发展误入歧途,教育技术需要大力倡导价值理性,使技术理性回到教育的本质上来,同时也需要与科学理性相结合的技术理性。  相似文献   

14.
技术理性反映了技术活动正确进行的规律,是技术工作的指针,技术素养的真谛、灵魂和核心.技术对高效率和高质量的追求、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以及人的全面发展都离不开技术理性.在长期技术活动中形成和发展的技术理性已由工具理性进入价值理性阶段.价值理性与工具理性相依相存,应该把它们融合、统一起来.资源理性、环境理性、生态理性、道德理性、伦理理性、人文理性等都是广义价值理性的组成部分.以化学为例讨论了科学课程中的技术理性教育.  相似文献   

15.
高等职业教育作为教育的一种特殊类型,具有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的双重维度。从价值理性来看,高等职业教育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育人理念,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根本目标,体现了以人为本的价值取向;从工具理性来看,大力发展高等职业教育,既是促进社会就业的需要,也是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还是促进社会公平的需要。高等职业教育的价值取向,是教育价值在职业教育领域中的具有体现。  相似文献   

16.
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是人类理性的两个重要方面,二者的应然状态是相互依存、对立统一的关系,前者为后者的实现提供了现实选择,后者为前者提供精神动力。思想政治教育的理想境界是二者的统一、融合。  相似文献   

17.
人工智能技术在各领域展现出巨大的实践价值与发展前景,在教育领域却遭遇了巨大阻力,其根源在于当前智能教育领域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之间的冲突与博弈。智能教育的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之间是辩证统一的矛盾关系,并非不可调和,而是可以通过辩证的方法实现协同统一。智能教育应坚守“培育学生生命自觉”的使命,禁止用技术“神话”催生教育焦虑,尊重教师工作的创造性,防止技术凌驾于教师“主体”之上并把技术的工具属性强行赋予教师。  相似文献   

18.
从价值哲学的角度看.主体的实践活动(如教育)既具有工具理性,可以满足其他活动(如发展经济)的需要,又具有价值理性.可以满足人自身发展、完善的需要(如道德或精神追求)。工具理性仅仅是手段.价值理性才是目的。教育当然具有也应当具有工具理性.但还应当指向更多的价值理性。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特殊性以及受人类社会几百年来工具主义、技术决定论发展观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教育的本质是通过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的融合提高人的素质。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在内涵上互通、互补,在功能上互动,两者统一于高职教育的全过程,共同推进高职院校素质教育。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的融合路径主要是:将价值理性科学地融入专业教育,整合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融合的课程内容,搭建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融合的实践平台。  相似文献   

20.
“双减”政策聚焦学校主阵地,旨在通过高质量课堂的建构,减轻学生过重的学业负担,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发展。积极向好的教育生态背后,是“双减”政策实施以来课堂教学的逻辑转换,即教师教学观念从“工具理性”转向“价值理性”、教学内容从“惰性知识”转向“价值性知识”、教学过程从“以教促学”转向“以学定教”、教学评价从“知识本位”转向“素养本位”。与此同时,学校办学中好的经验也不断传承,表现为“办人民满意教育”的立场矢志不渝,践行教材“教学性”的逻辑永不停止,走强调“学业质量”的道路坚定不移。为保障“双减”政策有效落实,需明确基础教育定位,奠定“双减”赋能前提;提升教师专业素养,把握“双减”重点理念;落实教育评价改革,聚焦“双减”推进关键;加强教育制度建设,保障“双减”切实着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