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宜宾学院学报》2019,(4):33-42
唐君毅认为家庭日常生活本身就是目的,也是个人自我完善的必要途径和方式。他认为家庭是规范性本能的形式,其成立的根据在于人之道德理性。在家庭中,夫妇关系、父(母)子(女)关系和兄弟(姐妹)关系是核心关系,而规范它们的道德分别是坚贞、孝慈和友敬。家庭道德是道德理性的具体体现,与社会道德之道德理性并无二致,因此家庭道德通于社会道德。唐君毅的家庭哲学思想对于我们今天建构适合时代、提振家庭信心的家庭哲学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风云激荡而又异彩纷呈的中国现代思想史、哲学史、学术史,大师巨子辈出;四川籍的哲学家、哲学史家贺麟与唐君毅,是其中杰出的代表人物。二人有颇多惊人相似之点,也有巨大差异之处。本文从人生经历、社会交往、思想发展历程及时代际遇等层面比较二人之同与异,并略陈感想一二。  相似文献   

3.
唐君毅在<爱情之福音>一书中提出了一种形而上的爱情理论.依据这一理论,男女之间的爱情绝对不是生理欲望的现象,而是精神的表现,是超越个体生命而直通宇宙真实的道路.人类之爱是源自宇宙本体的分化合一的精神现象,男女之爱,以及人类一切的爱情都是这种形而上的爱的不同模式;爱是一种精神上的渴求,它包括超越自我有限而归回无限的渴求和分化者要求合一的渴求;爱是实现人类各种崇高价值的根本源泉.  相似文献   

4.
唐君毅以中国人对自然宇宙的根本看法为逻辑基础,由远及近,从中国人的自然宇宙观中论证中国人"天人合一"的核心精神,其中涉及中国人对整体宇宙、时间空间、时空与物质的关系等的根本看法。这一存在论证明大体可以分为对自然宇宙存在的"存在性"(自然存在与结构状态)和"自然性"(自然确证与演化能力)自身的说明,最后的结论则是"人与宇宙合一"。唐君毅关于中国古代"天人合一"的存在性说明与论证,既具有说服力和鲜明的时代意义,又具有很强的穿透力和深刻的历史意义,在当下强调人与自然和谐、建构生态文明的时代呼唤中,值得我们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5.
“纪念唐君毅先生诞辰100周年暨学术思想研讨会”于2009年5月22日至25日在宜宾学院举行。此次会议从文化视域、哲学史视野、乡土文化视域等多个维度对现代大儒唐君毅先生的思想进行了深入研讨。  相似文献   

6.
本文从方法论的层面切入问题,目的在于探讨唐君毅在中国哲学史研究中所体现的方法论.行文分别从"历史与哲学"、"古人与今人"、"中国与西方"三个方面入手,剖析了唐君毅在中国哲学史研究中所走的路数,经由比较研究发现作为哲学史家和哲学家的唐君毅,在研究中国哲学史、在构建自己的哲学体系中所表露和援引的思想理路和研究方法,并非"空穴来风",而是"其来有自";并且其思想理路和研究方法,并非尽善尽美、无懈可击.因此,唐君毅既是可继承的,也是可超越的.  相似文献   

7.
现代新儒家代表人物唐君毅是一位有强烈终极关怀、对生死问题有系统哲学思考的思想家,同时又是一位力图用自己的生命践行自己思想的大儒。贯穿其一生的基于生命体验的生死哲学建构,在其晚年遭遇癌症的生命体验中得到进一步的实践验证与升华。儒家现代生死哲学建构者的儒者唐君毅在死亡准备中的基本信念、态度和行为模式,为遭遇现代医学情境导致的生死尴尬的当代人提供了一份死亡准备参照书。  相似文献   

8.
唐君毅探索研究了文化产生和发展的终极源头,分析了中西方文化各自的特征、优长、不足或弊端以及中西方文化之差异,并且从现代新儒家的立场出发,以拯救中国传统文化,特别是儒家文化为己任,提出了复兴和重建中国文化的路向、途径和方法.对唐君毅新儒学文化观的研究,有助于对中国传统文化价值的重新审视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方法论思考.  相似文献   

9.
唐君毅先生是学贯古今、兼通中、西、印的大学问家,其对历史和史学反思极为深刻,先生不是为学术而学术,而是以学术为手段冀达经世之目的,认真总结唐先生留下的宝贵的精神遗产,无疑对今人是有帮助的。  相似文献   

10.
现代新儒家主要代表人物之一的唐君毅,一生撰述,始终贯穿人生、中国、世界三个主题。他对建构具有民族特色与优势的中国美学理论,具有相当的理论自觉。他从民族文化立场上对西方美学进行批导,从中西美学的差异性上对西方美学理论进行反思,从混沌之中灵根再植,探讨中国美学的建构之道。他对西方美学理论的反思与批导,对今天建构中国特色的美学理论体系具有宝贵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存在"对于哲学来说是一个极为重要的概念。纵观西方哲学史,几乎每个哲学家都有对"存在"的主张。哲学家们也因为对"存在"的认识不同而构建了自己的哲学体系,由于对"存在"的理解也被定性为唯心主义、唯物主义间或二元论的标签。西方现代哲学的存在主义表现出了对主观主义和客观主义,心物等二分法的厌倦,且想对此超越,对"存在"的理解又有新的发展。  相似文献   

12.
在《康德译名的商榷》一文中贺麟提出了自己的翻译原则和主张,他认为翻译的目的在于“华化西学”。针对当时术语翻译的实际情况,他提出了术语翻译中切实可行的四项原则,并以“先天”译名来例证了他的术语翻译思想。他早年的翻译思想对当今的学术译名的翻译仍然可资借鉴。  相似文献   

13.
翻译历史发展到今天,可译性一直是个热门的话题。传统翻译研究对可译性的讨论主要集中在思维、语法、文化等方面,从哲学角度探索可译性的并不多见。文章拟通过分析前期维特根斯坦的图像论和他后期的"语言游戏"和"生活形式"语言哲学观对可译性进行探索,试图从语言哲学角度探索可译性的哲学渊源。  相似文献   

14.
大众文化的出现给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厘清二者的关系对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效果尤为重要。文章从哲学视野分析了大众文化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既同一又斗争的辩证关系,并提出让二者在同一性中共融和在斗争中涅盘,最终实现双赢局面。  相似文献   

15.
邓小平“先富共富论”蕴涵着丰富的哲学思想,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唯物论、辩证法和唯物史观的精神实质和重要原则。  相似文献   

16.
"共和行政"就是指"共伯和行政"。共伯和应是卫国国君卫武公和。早在"国人暴动"发生前,共伯和就已经掌控周王室大权,"国人暴动"发生后,共伯和对稳定危乱时局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周王朝社会秩序恢复正常以后,共伯和主动退位,周宣王即位,共伯和又回到了他自己的国家——卫国,得以安享晚年。  相似文献   

17.
江泽民关于"三个代表"的思想,不仅是对党建理论的新发展,而且是对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新发展,这主要表现在在生产力理论和文化理论上,对生产力和文化进行了新的划分和归结;在群众史观上,对人民群众的利益和人民群众在创造历史中的地位进行了新的提升;在人学史观和社会史观上,坚持人的全面发展与社会发展的辩证统一,坚持社会主义建设的具体实践和共产主义远大理想的辩证统一.  相似文献   

18.
范溦轩 《海外英语》2011,(12):137-138
In the paper’ Development and social competence after two years for students enrolled in inclusive and self-contained educational programs’, forty students in two groups are assessed across two years of inclusive and self-contained educational programming respectively in order to compare the outcomes on measures of child development and social competence. In this paper, the educational research mentioned above will be conceptualised from three aspects. Firstly, the foundations of the research will be identified from an epistemological and ontological perspective. Secondly, a critical appraisal will be given regarding the relationships between research,theory and practice in the paper. Finally, ethical challenges and issues in the paper will be pointed out and possible solutions proposed.  相似文献   

19.
以西方意义治疗学作引,围绕新儒家唐君毅先生的<立志之道及我与世界>,本文试图阐析儒学中的一种意义治疗的向度.首先,唐氏认为儒学对于人生意义的解读集中于"志"的概念;其次,在对此概念澄清的基础上,本文着重分析了唐氏"立志之道"的基本途径和原则;最后,本文认为,迈向一种意义治疗法的新儒学强调的是人的心性修养.这构成了对西方心理治疗的超越.  相似文献   

20.
以西方意义治疗学作引,围绕新儒家唐君毅先生的《立志之道及我与世界》,本文试图阐析儒学中的一种意义治疗的向度。首先,唐氏认为儒学对于人生意义的解读集中于"志"的概念;其次,在对此概念澄清的基础上,本文着重分析了唐氏"立志之道"的基本途径和原则;最后,本文认为,迈向一种意义治疗法的新儒学强调的是人的心性修养,这构成了对西方心理治疗的超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