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从2008年9月1日开始,记者随远望二号航天测量船南下太平洋跨越赤道,挺进西南太平洋,执行神舟七号飞船海上测控任务。我在海上度过57个日日夜夜,远航1万5千海里,跨越5个时区,经历春夏秋冬的四季交替,在这片“浮动的国土”上亲身经历了神舟七号飞船远洋测控的全过程。  相似文献   

2.
王逸涛 《新闻记者》2005,(12):30-32
作为新华社特派记者.我随中国卫星海上测控部所属的远望三号船奔赴大西洋预定测控海域进行“神六”报道。远望三号船担负着测控飞船进行轨道维持、安全返回以及天地通信等多项重要任务.其航程历经太平洋、印度洋和大西洋,相当于绕地球赤道一圈。  相似文献   

3.
《兰台世界》2013,(Z4):90-91
<正>一、科技档案重要作用1.科技档案为圆满完成各项航天测控任务奠定坚实的技术基础。在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指导思想下,我国科技水平日新月异,尤其近年来航天科技发展迅猛,载人飞船成功升空,天宮一号完美对接,航天飞行员太空漫步,飞天梦从梦境变为现实,无不振奋着每一位中华儿女的心弦,无不激励着每一位科技工作者的志气。航天测控事业是一项庞大而复杂的系统工程,从飞船系统到航天员系统,从地面测控网到太空数据传输网,从陆地监测到海上测控,每前进一步都要历经无数的  相似文献   

4.
像嫦娥一号工程具有五大系统一样,组织实施此次月球探测工程的新闻报道,也非常复杂。其中,记者和通讯员分布在发射场、测控现场、海上测量船等不同“点位”,信息散落在国防科工委、总装备部、中科院、航天科技集团等参试单位,构成了一个横跨军内外、国内外的“大系统”。就这一点来说,比以往我们组织“神舟”系列飞船报道难度更大。  相似文献   

5.
远望五号船是我国第三代航天远洋测量船,主要担负战略导弹和卫星、飞船等航天器发射试验的海上测控通信任务。该船9次远涉重洋,6次成功停靠印尼、菲律宾、斐济等4个国家的港口,圆满完成了以神舟七号、天宫一号/神舟八号交会对接任务为代表的19次国家重大科研试验任务。远望五号船准确把握全媒体时代特点,利用停靠外港休整、外事访问等契机.多途径开展对外宣传工作,有效展示了我国航天科技事业的发展进步和航天科技工作者的良好风貌,受到国际舆论好评。  相似文献   

6.
1997年4月2日至7月3日,作为中国卫星海上测控部船员──随船摄影记者,我乘坐“远望2号”航天测量船,在海上连续航行93昼夜,采访发射“东方红三号”、“风云二号”卫星海上测控任务。测控船顺长江口入海,经亚洲、澳洲东部海域,穿越大洋洲及罗列在太平洋上一万多个岛屿,跨赤道,越过经度180度,进入西半球的南太平洋海上测控点。“远望2号”航天测量船,此次出海在东西半球、南北太平洋劈波斩浪,两次过赤道,横跨7个时区,航程2.6万余海里,创下了我国航天测量船一个航次航行时间最长、航程最远的纪录。浪摇涌推,日晒雷击,跨海探天…  相似文献   

7.
神舟五号飞船发射成功的日子,人们被媒体上有关航天的报道包围着,各家媒体无不使出浑身解数,力图让自己的报道在这巨大的同题比武中胜出,但身为信息接受者的受众,虽从电视、广播和报刊上看到了无数次的有关航天的报道,但印象中却还是一片浑沌,当然,也有清晰的,这就是——中国的第一次载人航天飞行成功了。  相似文献   

8.
我航天远洋测控能力实现六大跨越我国航天远洋测量船队,伴随改革开放步伐,走过30年光辉历程,实现了从陆地到海洋、从航天器地球轨道到月球轨道测控等六大跨越,走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航天远洋测控之路。该基地成立于1978年10月。30年来,以远望号航天远洋测量船为主体的海上测  相似文献   

9.
从1999年我国第一艘载人航天试验飞船"神舟"号发射升空,成功进行我同载人航天工程的第一次飞行试验,到2008年"神舟七号"载人飞船完成航天员太空行走任务凯旋,历时9年.  相似文献   

10.
直播报道是记者向主持人和受众传递新闻信息的重要手段,但是在直播报道过程中.部分记者由于缺乏对表达与发声以及肢体语言等技巧的合理运用,导致语音不标准、缺乏可变性、声音过于挤压、肢体语言过大,从而极大地影响了新闻信息的传播效果。目前,虽然记者和主持人之间的交流越来越强,甚至有记者主持人化的倾向,但是对于多数记者而言,并没有因为交流的加强,而汲取主持艺术中可以使直播报道锦上添花的技能,更多的只是拘囿于所报道的信息本身。  相似文献   

11.
中国的航天科技,以其国防尖端性和其蕴涵的国家利益因素而备受关注。所以,无论是卫星发射还是飞船发射报道,都燃起了广大受众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热情。但是,航天科技究竟给人类社会和人们的生活带来了多少现实变化,以及中国航天在提升综合国力、在世界航天格局中的地位和影响等报道,却显得较少而零散,使受众难以形成系统而深刻的认知。  相似文献   

12.
胡恒芳  吕延涛  沈清华  方胜 《传媒》2016,(13):32-33
2016年4月15日,伴随着《奥克兰刮起"海上丝路"风》的见报,《深圳特区报》自2015年9月启动的"探访海上丝路"大型系列报道终于告一段落. 正如在一年前的启动仪式上,采访组记者代表的发言所说,在"探访海上丝路"报道中,一方面要做好"记者",在有限的时间里,尽可能多地带回文字、影像资料,全方位记录深圳企业和深圳人在海外拼搏、深圳在国际交往中的精彩故事和重要经验;另一方面还要当好"使者",带回远方深圳同胞的消息,带去深圳人民对他们的祝福,同时向国际友人传播"一带一路"的主旨和构想以及深圳的精神和文化,实实在在助推深圳国际化发展与合作.  相似文献   

13.
在立体化、多元化的传播生态中,主流媒体的舆论引导功能必须建立在信息公开、信息务实而充分的基础上。在全球化的环境下,政府部门也亟需提高利用媒体信息来处理与应对危机的能力,将媒体及其信息传播纳入科学、高效的公共管理大系统中。  相似文献   

14.
曾嘉  张磊 《军事记者》2013,(11):55-56
6月11日.神舟十号飞船在甘肃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这是我国航天史上一次重要成就。受到各方广泛关注。中国军网作为我国军事网站的代表.充分发挥了网络的优势,灵活运用文字、图片、视频等形式展现了坤争十”从发射到返回过程中的点点滴滴。体现出了“速度、广度、深度、温度”4个报道特点,取得较好的传播效果。  相似文献   

15.
自1999年11月至今,我国“神舟”飞船三年四次翱翔太空,充分展示了我国航天科技工作者的聪明才智和我国科技事业蓬勃发展的喜人势头。“神舟”飞天,举国欢腾,举世瞩目。围绕“神舟”飞船历次发射,国内外新闻媒体进行了大量报道,国内媒体争先恐后,相继展开新闻报道战役。本文作者作为解放军报记者,在现场目击了“神舟”飞船3次发射的壮观瞬间,采写了大量亲历式报道。本文记叙了作者在采写“神舟”飞船发射报道过程中的难忘经历,其中对采访如何事先精心策划,报道时如何将规定内容做好做足,将自选内容突出特色等体会,都讲得具体、实在,值得借鉴。  相似文献   

16.
<正>2022年11月29日,神舟十五号载人飞船点火升空。其后,中国航天员首次在轨交接。6天后,神舟十四号载人飞船返回东风着陆场。随着中国空间站转入应用与发展阶段,载人航天报道也呈现出高密度、常态化特点,不再是以往几年一见的重大新闻报道。接下来,我国还将发射巡天空间望远镜以及神舟载人飞船和天舟货运飞船等,其中蕴藏着丰富的新闻价值。  相似文献   

17.
我国首次载人航天飞行,举国关注,举世瞩目。为了宣传好这一历史性壮举,各大新闻媒体派出精兵强将,赶赴飞船发射区、落区和海上测控区,实地进行报道。作为解放军报派往一线的采访记者,我们见证了那个令人终生难忘的历史时刻,记录下了那个梦圆飞天的沸腾场面。(一)载人航天工程是一项集当今高科技为一体的最前沿、最复杂的工程,它是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实力和科技水平的标志。尽管人类自加加林第一个走向太空之后,已经进行了200多次航天飞行,把900多人次送入太空,但真正有实力、靠自主发射将航天员送入太空的,全世界只有美、俄两家。如今,中国进…  相似文献   

18.
酒泉卫星发射中心,长征火箭托举神七飞船和三名航天员飞向苍茫夜空.尘埃落定,刚刚还聚集在发射现场前的几百名媒体记者像火箭一样消失得无影无踪.坐在空旷的发射采访区,我长长地出了口气;记不清这是第几十次拍摄航天发射了,经验丰富的我依然忙乱.  相似文献   

19.
从神一到神九.我国在不断刷新太空探索的新高度。同样。在一次次神舟系列飞船发射任务中,中央电视台的宣传报道规模也在不断扩大,重要节点重点关注、直播场次逐年增加。但伴随载人航天发射任务的日趋常态.宣传报道也悄然发生变化。记者在参与神十发射任务宣传报道中的体会是:要更多关注受众需求.让载人航天工程宣传内容更加丰富。更具影响力。  相似文献   

20.
张深智  张洪 《新闻传播》2010,(2):106-106
电视有独特的声、画和文字立体信息传播优势,新闻节目综合运用记者现场报道、解说、同期声、字幕以及图文等多种表现形式已经成为荧屏常态。在此笔者主要从新闻节目的编辑思维谈报道形式的创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