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语言是民族的核心要素,语言认同是民族认同的重要基础。对丽江玉湖村纳西族语言使用情况调查发现,目前丽江玉湖村纳西族族群成员母语水平较好,母语使用频率高,族群认可度较高,族群成员存在共同的文化心理,这些因素在影响着他们对母语的认同。研究表明:民族语言使用的本质是民族身份认同,民族语言使用的前提是母语认同;语言态度是影响民族认同的重要因素,语言水平是影响民族认同的间接因素。  相似文献   

2.
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是近年来社会学、民族学、人类学都十分关注的一个课题,以往大家关注和研究的都是单一民族的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问题,本篇论文选取了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为例,试着从多民族社区的角度去对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进行研究,希望对今后多民族社区的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研究有些贡献.  相似文献   

3.
从文化建设到社区认同:村改居社区的治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农业社会向城镇社会转变的过程中,一些村庄被改建或拆建成社区,农民通过集中居住成为了居民或市民。在这种新社区中,因生存空间转换、生计模式改变、规则意识重建以及治理资源缺失等因素的困扰,使社区治理面临困境。其中人的文化理念的适应性成为了一个突出问题,如何通过以新居民为主体的精神文化生活来重建其人生价值和生活意义以形成新的身份认知和社会认同,成为社区有效治理的现实挑战。成都市龙华社区的新市民教育工程便是为了应对这一治理困境进行的探索,本文探讨了这一工程的绩效、运作机制和限度,并对其发展方向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4.
仪式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活动和形式,是文化的行为展演,观念的具体实践,具有社会整合的能力。斋月仪式是沙甸回族最重要的宗教活动,人们通过斋戒提高自身境界,并在频繁的社会互动中增强族群认同感与内部凝聚力,对社区建构产生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5.
雍正元年(1723年)丽江土府改土归流后,木氏土司400余年的政治、经济、文化统治被打破,内地流官统治体系进入丽江,农业和商品经济进一步发展,汉文化教育兴起,各民族间交流进一步深入,有力地推动了纳西社会的转型,为纳西族成为多元文化综合体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6.
全球化的快速发展,我国原有的对外国人的管理政策,已不适应来华外国人数量不断增多、涉外管理日趋复杂的现实情况。在我国对外开放程度日趋深化的今天,迫切需要思考从社区层面实施对外国人的管理,通过社区认同的培育吸引外国人参与社区管理,通过社区文化的营造和社区服务的提供,促进外国人对中国社会的认同,从而以融入的角色来为我国社会发展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7.
在现代化和全球化发展的今天,大学生的言语社区呈现出了多种成分混杂的特点,这种特点的形成有其生成的空间,也是大学生多元认同的建构标志。  相似文献   

8.
李嬴 《林区教学》2014,(5):71-72
在比较社区社会工作的三种模式的基础上,从社会支持、行政干预和单位制等方面分析了社区认同缺乏的原因,以及其对地区发展模式的影响,并提出了专职社工模式、成员代议模式和自发团体模式等发展路径。  相似文献   

9.
作为一种文化现象,符号消费已经成为大学生认识世界的理论视野和思维方式,成为一种分析认识和建构身份的工具。它让大学生的自我身份认同建立在虚无缥缈的符号上面,促使大学生不断陷入寻找身份的焦虑之中,并最终引发身份认同危机。对此,应该从他者建构和自我建构入手,以自我反思为根本,以自我实现为旨向来营造生态的大学消费文化,培养大学生的消费道德和社会责任,重塑大学生的身份认同。  相似文献   

10.
生态美学是一种在生态学和美学纬度下提倡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及人与人的和谐一致的存在论审美观。以生态美学主张的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美为指导,对纳西族女性服饰从功能、色彩及演变上进行分析研究,据此展示纳西族女性服饰所传递的纳西民族崇尚自然,追求与自然、与社会的和谐之美的审美理念。  相似文献   

11.
试析“三岩”的由来、区域及变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三岩”曾经是康区的一处特有地名,《武成县志》、《岗拖条约》都有记载,但对“三岩”的地域范围界定不尽一致。新中国成立后,“三岩”的范围又有变更。因此,“三岩”成为一个错综复杂的地名。文章对“三岩”的由来、区域以及变迁进行考证,确定了它今天的地理位置。  相似文献   

12.
在民族共同体的研究中,族称释义的研究是最基础的也是最具吸引力的问题之一。但是由于历史记载、族源传说的缺失或模糊性,使相关问题的研究面临诸多困难,也造成许多研究结论的不确定性,致使目前有关古代民族族称的一些重要的研究成果难以在学界取得共识。本文通过反思族称含义解释中"以地名族"的观点和语词学解释中出现的多义性等问题的同时,尝试从民族来源的一般意义上把握族称具有的含义及其变化。  相似文献   

13.

This article reports on part of a larger, ongoing two-year investigation supported by the Teacher Training Agency into the recruitment of new teachers from minority ethnic backgrounds via Postgraduate Certificate in Education (PGCE) courses in England. The authors focus here on interviews with admissions tutors, course directors and other senior staff at teacher training institutions. The interviews revealed differences between institutions in the measures taken to attract minority ethnic students. The research indicates a need for much clearer guidelines for admissions tutors on the issues surrounding the question of 'positive action' on the recruitment of new teachers from minority ethnic groups.  相似文献   

14.
傈僳族人口分布主体在云南省,在东南亚地区也有分布。20世纪上半叶基督教传入境内傈僳族地区以来,对傈僳族社会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傈僳族的跨境居住格局及境内外基督教的互动传播深刻改变、重组着傈僳族的社会文化结构,尤其对族群文化认同与口头传统传承提出了严峻的现实课题。  相似文献   

15.
试论偏远地区少数民族法律信仰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与全国其他地区相比,桂西南沿边地区少数民族法律信仰程度也比较低。笔者认为.主要原因是当地居民对国家法律不了解.表现在当地现实生活中的方方面面提高的途径是:培育民众的法律意识;充分利用当地良好的信仰条件;正确地对待民族习惯法文化传统等。  相似文献   

16.
在当今社会思潮纷繁、民族意识普遍觉醒的时代背景下,马克思主义民族观教育反映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体系的价值导向,属于有着鲜明的"民族性"特征的思想政治教育范畴,它对于研究民族问题的价值探求成为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和学术研究中的应有之义。  相似文献   

17.
古哀牢国的主体民族在汉文献中被称为哀牢夷。哀牢夷的族属研究从明代开始就引起足够重视。在数百年的探讨、争论过程中,原来众说纷纭的族属之说渐渐有所汇总,趋向于五种基本观点,即濮人说、越僚说、掸泰说、氐羌说、濮与昆明融合体说。在这样的族群说依据下,联系历代汉民族政权的史料及相关少数民族史料、民族传说等,通过对哀牢夷族源的考辨及历史源流的梳理,不仅使我们对云南特别是滇西民族史及民族文化有更多了解,同时也对滇西少数民族现状、跨境民族关系及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发掘、研究与保护,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8.
云南少数民族茶祭祀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云南少数民族常常以茶作为祭天祀祖的物品。作为祭品的茶,往往寄托祭祀者的深深的祝愿。文章从宗教学的角度阐述了中国茶文化和宗教仪式——祭祀之间的关系,介绍我国民间传统茶祭祀的由来以及云南少数民族茶祭祀的渊源、形式和特点,通过探讨茶祭祀这种我国独有宗教礼仪活动的理论意义、实践效应和学术价值,进而把已经和正在消失的茶叶祭祀内容挖掘出来,为的是从她曾走过的历史道路中发掘存在其中尚未实现的思想文化潜力。  相似文献   

19.
古代阴山地区游牧经济与农业经济的差异性,是双方建立经济互补关系的基础。朝贡与互市是两种不同类型经济方式交往的主流。在共需中进行的经常性的经济往来丰富了双方的物质生活,革新了观念,维护了边地的稳定与和平,促进了阴山地区不同民族的交融。  相似文献   

20.
贵州军屯的制度背景使屯堡族群主动将国家意识与符号运用于族群身份的建构过程中,最终使国家的权威得以在地方社会中“驻扎”,充分利用国家符号更有效地支撑了屯堡族群身份的建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