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诗教”是我国古代优良文化教育传统。是以诗歌为内容和手段的教育,具有感人心志,移人性情的作用,是融德、智、美育为一体的综合教育。我国的“诗教”传统源远流长;“诗教”具有多种教育功能;弘扬“诗教”传统对继承民族优良文化传统和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相似文献   

2.
中国语文教育中的写作训练素有“写话—习作作文”的层次之分。而“说话—写话”作为写作训练的起步层次,长期以来似乎并无异议。其实,除此而外,我们完全可以把诗教这一具有几千年悠久历史的中华传统文化,作为文学教育和写作训练的最佳起点。众所周知,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早在2500多年以前,中国就有了第一部文字记录的诗歌总集——《诗经》。《诗经》是我国古代诗歌的光辉起点。其后200多年,由于中国历史上第一位伟大诗人屈原的出现,我国古代诗歌又突起一座新的高峰——楚辞。两汉时代,滥觞于民间诗人创作的“乐府诗”兴而不衰。到了唐代,…  相似文献   

3.
诗歌是一种有韵的文学作品,它篇幅短小,便于吟诵,易于记忆。儿童爱读诗歌,在熟读成诵中丰富了语言,陶冶了性情,受到思想品德的教育。我国古代教育家、思想家孔子说过:“不学诗,无以言。”我们今天在小学讲授一些诗歌,当然和古人的“诗教”不一样,但古代重视“诗教”的传统还是值得我们继承的。从诗歌的发展史来看,远古时代,诗和歌本来是一个东西。“诗”都是可以歌唱的。“诗”同时也就是“歌”。后来,有的诗不能唱了,人们就把不能唱的叫做诗,可以配乐歌唱的叫做歌。“诗”和“歌”发展到近代又有逐渐融合的趋势。现代的民歌、山歌都是可以歌唱的,诗人写的诗也有配乐歌唱的。因而,现在不论能不能歌唱,统称之为“诗歌”,这个概念已经相对稳定而且比较明确,为大家所接受了。  相似文献   

4.
《教育与职业》2003,(2):62-62
新书推荐春树,女,北京孩子,1983年出生,2000年从北京某高中辍学,开始自由写作。热爱摇滚,热爱朋克精神,热爱诗歌,热爱小说,热爱鲁迅。曾经在“高地音乐网”为捍卫诗歌的荣誉而与几十人舌战一周;曾经在“诗江湖”网站掀起巨大波澜,其板砖被选入《南方周未》“板砖爬行榜”;曾经被“诗江湖”网站称为最年轻的优秀诗人;曾经在北师大的诗歌朗诵会上怒斥众多大学生和研究生;曾经……曾经的实在太多了,已经曾经沧海难为水了。这是一本反映残酷青春的小说,写的是一个女孩14岁到18岁之间的事情。“残酷青春”这个词近年…  相似文献   

5.
[作者审题构思]我写这篇对诗的文学评论缘于我对诗歌知识的积累和对诗歌创作的感悟。诗歌让人读懂,让人感受到美就须营造出一种意蕴来。于是整篇文章就以“意境氛围”来展开。构思首先提出诗的创作“根源”。这个“根源”是产生意境的基础,同时也是赏析不可缺少的一环。然后再从自己的知识积累中得出了三个层次的解读方式:一是从诗歌韵律节奏的和谐出发,韵色律节是形成诗语言氛围最根本的元素;二是从作者的心理图式出发,从美学上进一步解读这首诗表达的一种共同心绪,由语言氛围上升为共同的心理栖息;三是从诗人的哲学蕴含对生命价…  相似文献   

6.
中国现代诗学史上的“做诗”与“做人”论,实质上是诗歌创伤中的主体与客体的关系论。主流派的观点认为,诗人是人格创造的表现,诗的风格来自于诗人的个性与人格,学诗者首要的就在于学诗人的人格,“做诗”和“做人”应是完全统一起来的。它对中国现代诗哥创作与理论发展有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7.
鲍惠新 《云南教育》2004,(16):25-26
中国是诗歌的国度,古今优秀诗歌浩如烟海,早在春秋时期,孔子就说过:“不学诗。无以言。”由此观之,“诗教”是传统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8.
关于朦胧诗之争   1979年,青年诗人顾城在《诗刊》和《星星》等刊物上发表了一些别具一格的诗歌。公刘 (也是诗人 )写了《新的课题——从顾城同志的几首诗谈起》。没想到他这一“谈起”之后,像顾城这样的诗就一再地被“谈起”。 1980年,《福建文学》围绕女诗人舒婷的诗歌创作进行了长时间的争论。争论中,有一位评论家认为顾城和舒婷们的诗歌有意无意地写得十分晦涩、怪僻,他本来想称这些诗为“粗暴诗”,但一想似乎觉得不雅,于是他称之为“朦胧诗”。因此,“朦胧诗”从它诞生的那一刻起,就充当了一个挨骂的角色。同年 5月,北京大…  相似文献   

9.
人类艺术最早起源于人对形式及体式的追求,诗人对诗的形体的重视出于人的构形本性和艺术的本性。诗体具有制订做诗法的意义,既是呈现诗这种特殊文体的表象特征的“诗的图式”,是诗区别于小说、散文等其他文体的表面形式的重要标志;更是呈现诗的形式规范及写作规范的“诗的法则”,是诗歌写作与小说、散文等其他文体的写作迥异的重要原因。诗体在历史上曾受到极端重视,  相似文献   

10.
《梦游天姥吟留别》是李白的代表作之一。这首诗写在诗人被排挤出长安之后,行将告别东鲁诸亲友而南游吴越之际,故有“留别”二字。但这首留别诗,却以其奇特的构思和表现手法,突破了我国古代诗歌中一般留别、赠别诗的常格。诗人别出心裁,写了一个“梦”,假托“梦游天姥”,抒写其在理想破灭之后对于前途的新的憧憬和对权贵的蔑视与反抗。因为是写“梦”,这就给了诗人施展其浪漫主义创作方法的更加宽广的天地。因而全诗写得词彩飞动,造意新奇,风格雄放,形成了李白浪漫主义诗作的一个奇峰,而为千古留别诗的绝唱。  相似文献   

11.
《死水》是闻一多的代表作,也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最优秀的诗歌之一。据今人考证,这首诗后而署的写作时间“一九二五,四.”应是“一九二六.四.”之误。这首诗不是写于诗人从美国返回祖国的前夕,而是写于诗人从美国返回祖国之后。诗人的好友饶孟侃在《诗词二题》中回忆说:“《死水》一诗,即君偶见西单二龙坑南端一臭水沟有感而作。”  相似文献   

12.
王飞 《学语文》2008,(5):32-33
诗歌是诗人人格的逼真传达,诗歌是诗人气节的生动显现,诗歌是诗人人性的婉曲诉说,诗歌是诗人志向的执着坚守。正因如此,故古人云:“诗者,志之所之也”;“诗者.持也,持人性情”。诗人海子于1989年3月14日凌晨3点至4点创作出《春天,十个海子》(见卷首),12天后即卧轨山海关,“诗人之死”可谓人清志高,笔者细读此诗,追念诗人,笔不由己,思不由己,恳请同仁专家指正。  相似文献   

13.
何其芳1912-1977是我国现代著名诗人、文学评论家。高中语文课本第一册上选的《预言》一诗,是其早期作品。诗歌从“我”听到年轻的神来临的足音写起,到静穆的黄昏里消失了神骄傲的足音结束,既写了神坚定不移的行踪,也写了诗人的一系列心理变化过程。读着诗歌,不禁要问:“年轻的神”象征什么﹖她为什么让诗人如此痴迷、留恋﹖这首诗写于1931年秋天,当时作者19岁,“成天梦着一些美丽的温柔的东西”。他寻找和向往着人间美好的东西,尤其是爱情。从内容看,年轻的神分明是位女神,她使诗人“心跳”、“激动”,诗人幻想“合眼睡在你如梦的歌声里”,…  相似文献   

14.
孔子说:“不学诗,无以言。”“诗”作为六艺之一,是传统教育教学的一个重要内容。在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诗歌教学在情感教育、道德教育、语言教育、知识教育、审美教育等方面,仍然有着重要的作用。 一、诗歌教学的目的 我国素有“诗教”的传统。那么“诗  相似文献   

15.
“找一种诗的思维术”,是中国现代主义诗学理论的支柱,它显示了中国诗人对诗歌本体的自觉意识。诗的思维术理论主要包括:诗人“要住的是诗的世界”;诗“要有大的暗示能”;写诗“用诗的思考法去想”;诗的语言秩序要“超越形式法的组织法”等。  相似文献   

16.
王佐良是研究英国文学的著名学者和优秀的翻译家。他的翻译作品主要是诗歌,其诗歌译作乃名家之笔,其所论乃学者之见,具体体现在:独特的选材观;知“义”论世的诗义理解;变通的“神似”译诗方法;译诗的文化意识;译诗的主体是诗人;坚定的“诗歌是可译的”信念等方面。其译作和译论至今仍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7.
“直观、印象、顿悟”是解读中国古典诗歌的传统方式。这是由诗的共性以及中国古典诗歌的独特性所决定的。“诗之所以为诗,是因为诗歌借助语言抒发的是诗人真挚浓烈的情感,传达的是诗人对于自然、人生的深切体验和对人生真谛、美的真谛的诗意发现”(王耀辉《文学文本解读》),可见,对中国古典诗歌的解读重要的是“悟”和心灵上获得启迪。而“悟”的获得则依赖于审美主体的艺术感受能力、成熟的审美心理,即需要一定的内在文化心理结构,奇特、丰富的生活积累,思想的执著追求和感情的奇异体验。否则,审美主体无法与诗人产生情感上的共鸣。  相似文献   

18.
《死水》是闻一多的代表作,也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最优秀的诗歌之一。据今人考证,这首诗后面署的写作时间“一九二五,四。”应是“一九二六,四。”之误。这首诗不是写于诗人从美国返回祖国的前夕,而是写于诗人从美国返回祖国之后。诗人的好  相似文献   

19.
作为一种重要的表现手法,以虚字入诗,常常为一些诗人所采用;作为诗歌的美学表征之一,虚字在诗歌韵律、结构、情调等方面都起到了非常关键的作用。要对古典诗歌的文学性,亦即使语言材料具备文学特征的那些因素做出合理、全面的释解,就不能不考虑到“以虚字入诗”这一重大问题。  相似文献   

20.
郭沫若和闻一多二人在对待作诗的态度上截然不同。郭沫若作诗,主张“写”;闻一多作诗,则主张“做”。“写”和“做”在这里各自具有着其特殊的含义。“写”就是郭沫若所说的“自然流露”;而“做”则强调艺术上的加工追求。郭沫若为强调“诗不是‘做’出来的,只是‘写’出来的时候”,他说“诗人的心境譬如一湾清澄的海水,没有风的时候,便静止着像一张明镜,宇宙万汇的印象都活动在里面。”那“大波大浪的洪涛便成为‘雄浑’的诗,便成为屈子的《离骚》,蔡文姬的《胡茄十八拍》……小波小浪的涟漪便成为‘冲淡’的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