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公益广告作为一种高层次的广告形式,具有规范社会行为、改善社会风气、创造良好社会环境的作用,其产生迎合及拓展了受众的审美心理及期待视界,价值实现需要全社会认可.本文试从接受美学的角度,对公益广告的创作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2.
美国电视剧之所以能够经久不衰地吸引观众,是因为它形成了一套成熟完善的制作理念,即“按季制播”。这种编播方式实质上是以受众为中心,体现了受众本位意识的回归,有助于保持观众的忠诚度,提高电视剧的收视率.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最大化。本文对美剧的制播方式进行了简单的阐释,并从接受美学的角度分析了美剧“按季制播”方式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3.
河南卫视《端午奇妙游》是近年来晚会节目的 佼佼者.在观众审美能力不断提高的当下,其艺术出圈弥足珍贵,接受美学的构建也值得探析.《端午奇妙游》在技术与构思中满足了观众对传统文化节目的 期待;在与"隐含观众"的对话中挖掘更多潜在观众;在文本空白的有意设置中实现对观众的深层召唤.这种以观众为中心、激发观众创造性的接受美学模式...  相似文献   

4.
随着社会发展程度提高,各大媒体也在不断地调整节目类型,努力适应受众的需要。作为一个负责任的媒体是应该有自己坚定的立场和正确宗旨的,如果为了赢得高收视率,迎合受众而有意的讨好受众,这是极不应该的。媒体改革要的是研究怎样把节目做得有高度、有深度、有厚度,以多姿多彩的方式去博得受众喜爱,而不是用一些恶劣的手段和媚俗的内容去影...  相似文献   

5.
在新兴媒体和各类晚报、都市报的不断冲击下,党报在增强其权威性的同时,应进一步增强亲和力,拉近与受众的亲密关系。这需要党报借鉴接受美学研究法,坚持受众本位,把镜头对准基层,把版面留给群众,不断满足受众审美经验的期待视野,进而改变其在受众心中的刻板印象,增强亲和力,从而增强竞争力。  相似文献   

6.
李献惠 《东南传播》2013,(8):126-127
随着信息网络化的飞速发展和媒介改革的不断推进,当媒介越来越依赖受众的选择求得生存和发展时,作为文化传播的关键环节,编辑活动的重要作用愈发凸显了。而接受美学的研究思路和方法,恰恰对编辑活动研究和编辑活动实践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和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7.
《幸福三重奏》是国内首档观察记录明星夫妻关系的综艺节目,主要展示三对明星夫妻在远离都市的乡间田园生活日常,记录夫妻真实的生活状态,一经推出就收获了良好的口碑和话题度。文章从接受美学理论角度出发,通过分析该节目"潜在的读者"的挖掘和观众"期待视野"的满足、改变,探究该节目是如何在节目内容中体现读者的决定性作用和引发观众对于家庭观的反思,思考其作为当代网络节目所具备的价值导向作用。  相似文献   

8.
《财经》是一份高端商业财经类刊物,秉承“独立、独家、独到”的编辑理念,对新闻进行全方位报道和深度调查,其观点先锋,评论厚重。本文选取接受美学理论,从受众接受,隐含读者,期待视野三个向度出发,探析《财经》取得成功的原因。  相似文献   

9.
徐宝金  刘倩 《新闻世界》2010,(8):190-191
接受美学强调读者的作用。信息时代,媒体应注重读者意识、期待视野和审美心理,注重受众的能动性和批判性,从而在媒体和受众间形成良性的互动。  相似文献   

10.
本文认为,从接受美学的批评角度,反观电视艺术创作策划——制作——传播的全过程,作为一个完整的审美活动显示出这样的审美特征从“隐含的读者”的“期待视野”出发,电视艺术策划要具有前瞻性,找准看点;为构建作品的“召唤性”结构,电视艺术制作要充分重视“留白”的艺术性;由于期待视野被融合的程度不同,电视艺术传播要有针对性,正确看待收视率。  相似文献   

11.
赵文敬 《新闻世界》2009,(12):126-127
社会转型期,普法的重要性凸显,相应的普法节目应时而生。《今日说法》作为其中的佼佼者,得到了广大受众的认可,接受美学的运用发挥了重要作用。它把“读者中心论”作为制作该栏目的第一要义,在满足受众需求的同时追求超出受众的“期待视界”。  相似文献   

12.
随着女性意识的觉醒,女性向影视作品层出不穷,B站网剧《双镜》的热播让双女主影视再受关注,接受美学重视受众对作品的参与建构作用,对于双女主影视研究具有借鉴意义。B站网剧《双镜》不但在剧情设置、结构安排、人物塑造上观照受众对于双女主类型叙事的期待视野,而且凭借颠覆主要人物形象、融合悬疑题材、采用短剧节奏等方式来突破受众期待视野。此外,还利用悬念、反转等叙事技巧,设计文本召唤结构,激发受众兴趣,促使受众参与故事,并对其进行联想、想象与再创造。  相似文献   

13.
要想在信息大爆炸时代赢得观众的认可和好评就必须从受众的角度出发制作新闻节目。接受美学的“读者(受众)中心论和受众的积极能动作用”的观点,为电视新闻评论节目的发展和制作提供了很多有益的启示。央视《新闻1+1》节目的成功正是接受美学观点在新闻传播中运用的成功典型,因此,分析其成功的具体原因对电视新闻评论节目的发展有着很好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4.
作为一档电视新闻杂志类节目,《新闻周刊》从节目内容、表现形式以及主持人解说词等各个方面都展示了当代电视新闻评论的崭新姿态。从人文社会科学方法论的视角来看,它的成功与接受美学这一文艺理论的成功运用密不可分。  相似文献   

15.
郭妍 《新闻世界》2012,(7):266-267
接受美学强调的是对读者的重视,是以读者为中心的基本理论主张。它既要照顾读者的阅读习惯,又要为自己设计一个接受模式;既要超越读者的期待视野,又要把握一定的审美距离。《南方周末》在我国各地的畅销,究其原因,报纸定位是其成功要素之一。  相似文献   

16.
央视《新闻1+1》是我国电视新闻评论类节目的一面旗帜,本文以人文社会科学方法论中的接受美学研究方法为切入点,剖析该节目是如何将这一理论应用于新闻传播领域的,进而为电视新闻评论类节目的革新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7.
央视《新闻1+1》是我国电视新闻评论类节目的一面旗帜,本文以人文社会科学方法论中的接受美学研究方法为切入点,剖析该节目是如何将这一理论应用于新闻传播领域的,进而为电视新闻评论类节目的革新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8.
连娜 《东南传播》2011,(5):54-55
"红段子"是网络时代的产物,自诞生以来迅速被大众接受并自觉参与到创作和传播中来,这说明"红段子"具有极强的生命力和适应性.从接受美学的视角来看,"红段子"的创作和传播过程中受众发挥了巨大的能动作用,在创作和传播中读者和作者实现了有机的统一.同时,"红段子"不仅符合受众的期待视界,并且其创新模式更加超越和拓展了受众的期待...  相似文献   

19.
沙笑慧 《新闻世界》2011,(11):61-62
接受美学是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在联邦德国出现的美学思潮,它高度肯定了读者在文艺实践中的重要地位及能动作用,从根本上改变了过去作者中心论和文本中心论的偏差。新闻传播活动同样经历了由“注射论”到“受众本位”的转变,而受众本位与读者中心有着相似的特点。本文以(《走近科学》为例,浅谈接受美学对于新闻节目制作的启示。  相似文献   

20.
如何讲述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接受美学无疑提供了方法论指导意义.本文通过文本分析法,以接受美学"文本未定性"及"期待视野"为研究视角,考察了新华社近5年来"两会"对外报道模式的发展变化.接受美学的"读者中心论"思想对新闻话语、报道基调、议题设置以读者为着眼点的校正,确保了对外报道传播效果的最大化,并对讲述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提供路径选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