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当下,部分小学生在数学学习当中存在习得性无助效应,表现为消极消沉,缺少自信心和抗挫折能力,导致学生的学习质量明显下降,给学生的健康成长带来了极大威胁。对此,教师需要帮助学生突破心理习得性无助效应,对学生进行抗挫折教育和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使得他们能够突破数学学习中的重重困难,增长学习智慧和才干。  相似文献   

2.
中专生普遍存在不同程度的数学学习中习得性无助感,其中绝大多数属于中等及以上程度。不同性别、年级的中专生数学学习中习得性无助感的差异不显著。不同数学学习成绩的中专生数学学习中习得性无助感的差异极其显著。  相似文献   

3.
习得性无助是一种习得性地在情感、认知方面的消极心理状态。这种心理的形成,在于对事件因果关系的解释形态。中职学生因感觉学业失败而对自我认知出现偏差,自我否定,影响学习及个人成长。帮助他们接纳自我、升华自我,是改善中职生习得性无助感的有效对策。  相似文献   

4.
数学学习中习得性无助感与数学成绩、数学学习动机、数学自我效能感、知觉到的教师期望、数学学习策略显著负相关,与数学焦虑显著正相关.数学学习动机、数学焦虑、数学自我效能感对数学学习中习得性无助感构成显著的直接回归效应.数学学习策略、知觉到的教师期望对数学学习中习得性无助感形成间接回归效应.  相似文献   

5.
王晓  顾海报  贺桂芳 《考试周刊》2013,(96):173-174
习得性无助是指个人经历失败与挫折后,面临问题时产生的无能为力、丧失信心的心理状态与行为。这种现象是由塞利格曼通过实验在狗的身上发现又在人的身上得到证实的。习得性无助在中学生身上表现为成就动机水平低、自我意识消极等,这种现象的形成既有客观方面又有主观方面的原因,对于习得性无助的中学生,教师和家长要多方参与,使他们养成良好的意志品质和耐挫性,从而克服习得性无助感。  相似文献   

6.
为探索心理资本、社会支持对大学生习得性无助的影响,采用习得性无助量表,心理资本量表和社会支持量表对随机抽取的1 497名大学生施测,用AMOS17.0建立分析结构方程模型。结果表明:心理资本、社会支持对大学生习得性无助产生显著负效应(P<0.01),其中心理资本的作用大于社会支持;社会支持通过影响心理资本间接缓解习得性无助现象的效果大于其直接影响;提升心理资本和社会支持可以有效缓解大学生的习得性无助状态,减少其抑郁、焦虑等心理疾病和行为问题的产生,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工作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数学学习中习得性无助感的教学干预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数学学习中的习得性无助感会对学生的动机、情感和认知产生不良影响,是形成数学学习困难生的主要原因之一。本文分析、探讨了数学学习中习得性无助感的内外成因,并提出了三点旨在帮助学生减少数学学习中习得性无助感的教学措施。  相似文献   

8.
学生知觉到的教师期望存在性别和成绩的显著差异;数学学习中习得性无助感的性别差异不显著,成绩差异显著;教师期望与数学学习中习得性无助感呈显著负相关;在学生知觉到的教师期望对数学学习中习得性无助感的影响中,教师态度起主要作用.  相似文献   

9.
文章首先阐述了习得性无助的概念,然后分析了大专生数学学习习得性无助产生的原因,最后提出了大专生数学学习习得性无助的干预措施,包括增加学生的自我效能感;指导学生运用学习策略;引导学生进行积极的归因训练;改进教学方法,提高学生兴趣。  相似文献   

10.
习得性无助理论是由美国心理学家塞利格曼于上世纪60年代提出的理论,它揭示了一个人由于连续失败和挫折后,面对问题时产生的无能为力或自暴自弃的心理状态和行为。处境不利儿童是一个特殊的儿童群体,这个群体所拥有一些特点使他们更容易遇到习得性无助现象。通过分析处境不利儿童习得性无助的产生机制,提出相关解决措施。  相似文献   

11.
"习得性无助"是一种个体面临挫折和失败后,在情感、认知和行为上所表现出来的一种无能为力的、消极的心理状态.具体表现为自信心严重不足,情感上自暴自弃,行为上拖拉逃避,最终导致学习一塌糊涂.研究"习得性无助"现象的形成原因及应对策略,让学生摆脱"习得性无助"的不良影响,对教学工作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2.
中职生是习得性无助的易感群体。习得性无助是在长期的学习受挫中逐渐习得的,并逐渐泛化到与自己相关许多情景。习得性无助表现为学业不良直至丧失学习兴趣、人际交往中存在社交障碍,甚至对生活失去热情、没有人生目标等,给人一生的发展带来极为糟糕的负面影响。研究中职生的“习得性无助”,有利于帮助他们减少习得性无助带来的消极影响。使他们步入到正常的学习与生活中。  相似文献   

13.
小学生数学学习"习得性无助"是小学生在数学学习活动中由于不断遭遇失败体验而产生的一种消极心理状态。其发生经历体验、认知、定势、形成四个阶段,会造成小学生消极的心理反应状态、错误的认知解释风格、失调的学习体验、被动的学习活动定势等危害。应对小学生数学学习"习得性无助",需要教师对学生葆有长久的积极心理期待,提高读懂学生学习心理的能力,培养学生积极的归因方式,注重过程教学和学法指导,坚持强化法和认知疗法并重。  相似文献   

14.
对H省农村中学的805名学生进行问卷调查,考察累积生态风险对农村初中生英语学习习得性无助感的影响,以及积极心理资本在其中所起的作用。研究发现:(1)农村初中生积极心理资本和英语学习习得性无助感存在性别差异,累积生态风险和英语学习习得性无助感存在年级差异;(2)累积生态风险显著正向预测农村初中生英语学习习得性无助感,积极心理资本显著负向预测农村初中生英语学习习得性无助感;(3)积极心理资本在累积生态风险和农村初中生英语学习习得性无助感之间起中介作用。为降低农村初中生英语学习习得性无助感,要从家庭、学校、同伴、社区等不同方面着力,减少高风险因素,为初中生创设良好的成长环境;重视学生积极心理资本培养,增强农村初中生的心理韧性、希望感,提高其学习动力、自信心和适应能力;强化家校社协同,家长履行“第一责任”,注重亲子间的感情纽带维系,主动配合学校教育。  相似文献   

15.
数学学习中习得性无助感学生的心理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习得性无助感”是一种放弃努力的行为的反应,是从“无论个体自身怎么努力都于事无补”的想法而来的放弃行为。数学学习中习得性无助感是在一定的数学学习情境中诱发的,由于学生长期没有达到预期学习目标,屡次遭受失败的挫折,产生消极认知,确信自己对学习数学缺乏能力,产生无能为力之感,从而在动机、情感、认知和行为上所表现出来的一种消极的特殊的心理状态。数学学习中习得性无助感往往使学生降低或丧失数学学习动机和自信心,怀疑自己的智力水平、数学学习能力,对数学学业任务放弃努力,产生一种焦虑、厌倦、学习信心丧失的消极的情绪状态…  相似文献   

16.
学困生习得性无助的教育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习得性无助是有机体经历了某种失败或挫折后,在情感、认知和行为上表现出的消极的特殊心理状态.产生习得无助感后,如果不能得到及时的调节,就容易陷入恶性循环之中.习得性无助现象在学困生身上是比较普遍的.本文在对学困生习得性无助的四种表现、两种成因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学困生习得性无助的教育对策.  相似文献   

17.
习得性无助是一种常见的心理现象,指的是人们在生活中对一种事物经历过多次失败所产生的一种消极逃避的心理状态,进而对生活产生不良的影响。从习得性无助提出之日起,心理学家就针对这个问题在不同领域展开了一系列研究,最早的研究在动物身上进行,此后进一步扩展到对人类的习得性无助的研究。了解儿童在成长过程中的习得性无助现象,习得性无助产生的原因,具体表现,防治措施等,有助于加深对儿童习得性无助的认识,有效地干预和化解儿童的习得性无助,促进儿童健康成长。  相似文献   

18.
习得性无助是个体在经历多次挫折和失败后,面临问题时产生的无能为力、听天由命的心理状态和行为倾向。通过让学生不断体验成功、鼓励学生建立自信、帮助学生合理设置目标、转变学生消极思维、打破学生信念障碍,能够帮助学生走出习得性无助的泥潭。  相似文献   

19.
习得性无助是指一个人经历了挫折和失败后,面对问题时产生的无能为力的心理状态和行为。本文尝试将有关习得性无助的理论与当前大学生就业难的现状结合起来,研究习得性无助对大学生就业带来的影响与危险。  相似文献   

20.
在校中职生普遍存在适应环境缓慢、学习兴趣不足、言语行为偏激、自信心缺乏等现象,表现为情感冷漠、学习动机缺乏、自身角色定位模糊、品德意识薄弱等等,直接影响其生活、学习和就业.研究中职生“习得性无助”心理形成的原因及干预对策,有利于帮助他们消除习得性无助带来的消极影响,使他们步入到正常的学习与生活中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