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足下”是古代用于下称上或同辈相称的敬词。乐毅《报燕惠王书》:“恐伤先王之明,有害足下之义,故遁逃走赵。”称燕惠王为“足下”,这是下称上。司马迁《报任少卿书》,称任少卿为“足下”,这是朋友相称。现代汉语“足下”是对朋友的敬称,多用于书信。为什么朋友之间以“足下”相称呢?这个敬词源于古代一个故事。春秋时晋国诸公子争夺王位,白相残杀。公子重耳带着心腹门客逃亡在外,十九年后在秦穆公的帮助下,回到晋国即位,史称晋文公。晋文公为了报答流亡期间的有功人员,决定论功行赏。介子推是有功之臣,却不愿接受封赏,逃到山中隐居。文公…  相似文献   

2.
用“七十子”称孔子弟子最早见于《孟子》,这是一种追“周公之迹”的仿圣行为。孔子弟子数量在两汉时期有三个不同的系统,它们各有来源,其中“七十二弟子”之说最终受到官方的认可,并得以确立。而官方认可的名单依据应是如《孔子家语》之类的孔氏家书。隋唐以后,“七十子”之称与“七十二弟子”之称合流,并最终演变成“七十二弟子”或“七十七弟子”的缩称,即孔子弟子的“举其成数”。经过对历代典籍记载的考察,可以看出“七十子”之称有鲜明的演变轨迹。  相似文献   

3.
《论语》一书记述了孔子应答弟子及时人的言论,书中弟子称孔子为“子”、“夫子”、“孔子”甚至“仲尼”,称谓复杂多变。由于周代崇尚礼乐文化,对称谓也有一套严格的礼仪规范,人们在日常交往中不可能出现错误,因此清代崔述以弟子面称孔子为“夫子”而疑其篇章为伪作。通过辑录《论语》中称谓为“夫子”的言论,从“夫子”的本义和周代对称谓礼仪的规范两方面进行分析,可知“夫子”这一称谓在《论语》中有不同含义,有表示对孔子学识的崇敬,也有表示对孔子曾是士大夫身份的尊重,从而说明在当时,弟子面称孔子为“夫子”是有可能的。  相似文献   

4.
“兒”字的基本含义是婴兒、幼童。由此引中,年龄相对小的称“兒”,地位低的也称“兒”。本文讨论了地位低称“兒”的三种情形:其一。古代女子地位低下,故女子自称“兒”,对女性的一些轻蔑之称也以“兒”为语素。其二。奴仆称“兒”,不论年龄大小。其三,对他人的蔑称多以“兒”为语素。主要找出“兒”字义项间的联系,从而解释与“兒”相关的某些词语。  相似文献   

5.
王安石在《游褒禅山记》中写道:“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教材注为:“庐冢(zhǒng).古时为了表示孝顺父母或尊敬师长.在他们死后的服丧期间,为守护坟墓而盖的屋舍,也称‘庐墓’。这里指慧褒的弟子在慧褒墓旁盖的屋舍。庐。屋舍。冢,坟墓。”这样的注解令人费解。  相似文献   

6.
“还有二十二天就期末考试了,你们将升入初二。”望着眼前这三十四名“弟子”,我谆谆教导,“为了给你们的初一生活划个圆满的句号,为了给初二开个好头,希望你们在这最后二十几天内抓紧一切时间学习、学习、再学习!”孩子们静静地听着,表情漠然。  相似文献   

7.
诗人称“空白”为含蓄,书法家称它为“非白”,画家称它为“留白”。“空白”是艺术家创作时常用的一种艺术。而教育也是一门艺术,在教材中恰当的运用“空白”,往往可以达到“此处无声胜有声”的效果。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新教材《历史与社会》正中就有许多的空白之处,有很多新意,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细细品味,可引发众多的思考。  相似文献   

8.
孔子在塑造自己的崇高人格的同时,为世人精心设计了理想人格模式。“士”、“君子”、“圣人”及“成人”是孔子所称道的具有内在联系而合乎“中道”的理想人格。孔子以所仰慕的“圣人”勉励弟子,以所乐道的“君子”人格规约弟子,以所推崇的“士人”操守要求弟子,以所描述的“成人”形象感召弟子,致力于探讨实现理想人格之路。孔子的理想人格论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对当今社会理想人格的塑造具有重要的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9.
以《论语》中的信息为依据,分析孔子设学授徒同弟子从政的关系及孔子荐才之道,进而对“学而优则仕”命题加以分辨。  相似文献   

10.
《孔子游春》是一篇游记,是描述大思想家、大教育家孔子带着弟子到泗水河畔游春,巧借河水教化弟子的生动一课,表现了孔子对弟子的关心,洋溢着师生间的浓浓情谊。孔子乘“泗水河正涨春潮”之际,适时组织弟子“游春”,并以“以”为话题,叙物明理、润物无声,善教至极;随后与弟子弄琴唱和、“手舞足蹈”,惰浓至极。文童辞童俱佳,意境深远,发人深省,回味无穷。[第一段]  相似文献   

11.
周长江 《教育文汇》2009,(3):33-33,60
《论语》共有512个条目,涉及“问”的约有116条,有弟子问先生,有先生问弟子,也有弟子问弟子,真是问声一片。其中最受关注的应该是“问”同“答”异现象。  相似文献   

12.
王艺娜 《现代语文》2006,(10):57-57
兼语句这一名称是由丁声树等人合著的《现代汉语法讲话》首次提出来的。在这之前也有许多语法著作论及这一语言现象,只是名称有所不同。王力称“递系式”(《中国现代语法》、《汉语语法纲要》),吕叔湘称“递谓式”(《语法学习》),吕冀平称“复杂谓语”(《汉语语法基础》),史存直称“连环句”(《论递系式和兼语式》),邢欣称“综合式句型”(《论兼语式的深层结构》)。对兼语句比较公认的定义为:由兼语短语充当谓语或独立成句的句子叫兼语句。所谓兼语短语是指由动宾短语和主谓短语部分重合在一起,其中动宾短语的宾语兼做主谓短语的主语这样一种短语。如:“请他来”,“他”是请的“宾语”,又是“来”的主语,叫做兼语。兼语句的第一个动词大都含有使令、促成的意义。例句如下:  相似文献   

13.
明清曾子故里之争及其余波李常松李莹曾子,名参,字子舆,春秋末战国初鲁国武城人,孔子弟子,是儒家主要学派——“曾子子思孟子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后世尊其为“宗圣”,与孔子、颜子、孟子合称“四圣”。曾子故里春秋鲁武城在今平邑县魏庄乡南武城(公元627年到...  相似文献   

14.
释"这个"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表义上,“这个”的所指具有临时性,随语境的变化而变化;从指示、称代用法来看,“这个”有近指的指示和称代用法,也有虚化的用法。从功能上来看,“这个”能使用语含蓄、得体和用语经济;“这个”与指人专名结合后还能表达不同的情感。  相似文献   

15.
“学生”考     
汉代以前受教育者称“弟子”,东汉末年出现“太学生”的称谓,魏晋时期“学生”成为指称在官学领域受教育者的通用词语,到宋朝,“学生”所指扩展到官学之外的受教育者。  相似文献   

16.
《中原音韵》是元代一部关于北曲创作的作,包括韵谱和创作理论两部分,由元代戏曲家周德清编撰。《中原音韵》在最初流传过程中,有“墨本”、“的本”两种版本。在《中原音韵》手稿刚完成时,曾有数十本手抄本流传江湖。周德清称手抄本为“墨本”,称最终改定付梓的稿子为“的本”。“墨本”和“的本”在对平声的分类处理等方面存在差别。  相似文献   

17.
阅读下列文言短文,回答文后问题。论语辩柳宗元或问曰:“儒者称《论语》,孔子弟子所记,信乎?”曰(A):“未然也,孔子弟子,曾参最少,少孔子四十六岁。曾子老而死,是书记曾子之死,则去孔子也远矣。曾子之死,孔子弟子略无存者矣。吾意曾子弟子之为之也。何哉?且是书载弟子必以字,独曾子、有  相似文献   

18.
“姑”、“舅”二字,在今天都是单纯的亲属称谓:“姑”指父亲的姐妹,“舅”指母亲的兄弟。但在古代“姑”“舅”除了以上的意义之外,还有其他含义。“姑”除指父亲的姊妹外,又是儿媳对婆婆的称呼,《尔雅》中有“妇称夫之母曰姑”;亦是女婿对岳母的称呼,《礼记·坊记》:“昏礼,婿亲迎,见于舅姑,舅姑承子以授婿。”“舅”除指母亲的兄弟外,又是儿媳对公公的称呼,“妇称夫之父曰舅”,亦为女婿对岳父的称呼,《三国·蜀先主传》:“先主未出时,献帝舅车骑将军董承受帝衣带中密诏,当诛曹公。”《裴松之注》:“董承,汉灵帝母董…  相似文献   

19.
宰我是孔子的弟子,他通过怀疑传统礼教、怀疑权威的方式表现出他个性化的反叛色彩。他以对象化的思维方式来理解“仁”,将“仁”视作某种独立自在之物。他还具有善发怪问的求知风格,其提问方式蕴涵着对形式逻辑矛盾律的应用。这些思想特点在今天仍具有很大的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20.
何谓良师?千百年来,都是讨论不尽的话题。《幼学琼林》中便有这样的句子:“弟子称师之善教,日如坐春风之中;学业感师之造成,曰仰沾时雨之化。”一位好的老师,不仅以真才实学服人,而且以身作则,严于律己。用实际行动教育弟子。真正的教育,不在于知识的灌输,而在人格的感召;不在于道德的说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