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结构诸形态与线索诸形态虽有极密切的对应关系,但又绝非在互逆互动中完全亦步亦趋的一一对应的关系:从文学的本质论来观照,是文学的内容尤其是主题思想与情感决定着形式,因而决定着形式中的结构,结构又进而决定了线索的形成、形态、发展、组合及其趋向;如果从结构本体的角度透视线索诸形态与结构诸形态之间的互动关系,则恰恰相反。是线索影响、制约、推动、促成了结构,进而结构又影响到作品的情节,情节又作用于题材与主题,构成了形式制约内容、形而下推动形而上的逆向运动。  相似文献   

2.
作为人学的神性书写,中国基督教文学始终把对人的存在的终极性追问和个体生命的形而上体验作为话语言说的重要内容。它在人与神的对话之中,发出了对性爱、死亡、自然的永恒之问。这对于中国文学的人学表现无疑是一个有力的补充。  相似文献   

3.
文学不仅要形象生动地描绘现实世界和表现人类的喜怒哀乐,而且要述说作家对世界人生的理解,乃至对人的存在的终板追问,因而它无可置疑地包含着形而上品质。文学是一种“重要的‘思'”,是人类精神的深刻表现,它给人以形而上的启示,给世代的人们以高级的精神滋养,让人们在日常平庸中获得一种超越平庸的精神支撑。正是在这一点上,文学与哲学殊途同归,文学的形而上品质才获得了长久的生命力。  相似文献   

4.
本文从对形而上质这一概念的深层理解出发,论证了形而上质作为文学作品的灵魂和文学作品区别于其他文本的根本特征,在充分论证形而上质可传达性的基础上提出了以移情来体悟原文的形而上质,并以形而上质的再现为旨归进行遣词造句和选择翻译策略的构想,以期将文学翻译的研究推向深化.  相似文献   

5.
刘勰在《易》的文化空间中构思文学变化与形而上的世界本体之间关系,这决定了他的“通变”理论是要在变动的历史世界和形而上世界之间建立起统一性,而不是关于文学的“复古”或者“继承与创新”的探索。  相似文献   

6.
作为一种代表世俗价值的审美思潮,文学消费主义具有一定的历史合理性,但因为某种片面化的发展,导致自身合法化的危机,形而上之殇即为其中的一种现实表现。具体而言,它主要表现为犬儒主义的人生态度、庸俗主义的日常生活观以及对文学经典的娱乐化解构。检视文学消费主义形而上之殇的目的是为了重构其诗意之维与道德之维。  相似文献   

7.
我国当代关于文学形式的认识,先后形成五种典型观念,即"工具论"、"载体论"、"辩证论"、"中介论"、"关系论"。"工具论"主张文学形式服务于文学内容;"载体论"主张文学形式是反映内容的手段;"辩证论"主张内容与形式的辩证统一关系;"中介论"主张从社会生活到文学内容以文学形式为中介;"关系论"主张文学形式的性质在多边关系中确定。本文把"过程"思想引入"关系论"中,认为古今"六种"文艺范式所内涵的普遍性精神为当代文学形式和内涵奠定下了基本质素。  相似文献   

8.
“意识流”对于现代中国文学创作的影响是巨大的,这种情形无疑和中国文学传统因素有直接关系。中国当代文学中的“意识流”,实际上有二个“根”:一个是来自西方文学,一个则是来自于传统。前者确立了它的名称和话语形式,后者则潜在地影响了它的内容和实际。只有把这二者联结起来,才能对中国的意识流文学有较为深刻和全面的理解。  相似文献   

9.
中国文学与“意识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意识流”对于现代中国文学创作的影响是巨大的,这种情形无疑和中国文学传统因素有直接影响。中国当代文学中的“意识流”实际上有二个“根”:一个是来自西方文学,一个则是来自于传统。前者确立了它的名称和话语形式,后者则潜在地影响了它的内容和实际。只有把这二者联结起来,才能对中国的意识流文学有较为深刻和全面的理解。  相似文献   

10.
英语阅读课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英语阅读理解能力和提高学生的阅读速度。教师在文学语篇阅读的教学中,应充分利用图式理论,激活学生原有的图式,同时督促学生加强英语基础知识的学习和加大语篇的背景知识的输入,丰富学生的语言图式和内容图式;此外,教师结合语篇材料的内容和结构,指导学生建立和运用相应的形式图式。只有这样,学生才能更深刻更准确地理解教材中的文学语篇,加深对西方文学和文化的了解;教师也才能在更大程度上实现英语专业阅读课程的培养目标。  相似文献   

11.
传统理论仅从"作家的心灵表现"来理解"表现说"还很不充分。"表现说"作为现代文学理论诞生阶段的学说具有丰富的理论内涵,德国古典哲学、美学才是这一学说的思想基础。与"表现说"思想的相适应的总体形式观念可以用"审美形式"来概括,它在性质上是一种"主体性关系话语"。康德的"中介审美形式"重在纯粹理性和实践理性的形而上的审美沟通抽象思辨方面,席勒的"实践审美形式"重在形而下的艺术的社会审美教育和人性养成方面,黑格尔的"理念审美形式"从客观唯心主义出发以"历史"贯穿了康德和席勒的抽象思辨与社会实践,完成了审美形式思想的综合。  相似文献   

12.
刘宋时期,模拟诗风尤盛前朝。这一时期模拟的对象扩大了许多,在魏晋文坛备受重视的汉乐府和无名氏的"古诗"依然是模拟的重要对象;此外,建安文人和陆机在其所处的时代及刘宋时代都获得很高的文学赞誉,也因此成了刘宋诗人竞相模拟的文学名家;阮步兵体和陶彭泽体都是深受玄风影响而出现的新诗体,也是诗家摹写的对象。刘宋时期的模拟诗创作表现出对前代文学接受鲜明的特点:对传统文学的接受回归,对华美诗风的偏好,兼容、开放的接受思想。这些特点影响着当代和此后文学的接受和发展。  相似文献   

13.
李洱的小说《你在哪》是一部寓言式的作品。它借寓言的形式演绎了人的自我意识在现代社会中的分裂,意识与潜意识分属两个空间不断地纠缠与矛盾,但自我意识最终还是被社会意识所同化,人避免不了被“卖身”的命运。寓言的形式和对人的存在的形而上思考,使得这篇小说具有了丰富的阐释性和思想深度,这也体现了李洱小说的生命力。  相似文献   

14.
《鲜血梅花》中包含着反形而上学思想。小说的关键人物刘天和李东的“隐”意味着文本在思想层面蕴含着对形而上学所强调的“在场性”的质疑;阮海阔这一形象的重要意义在于他的性格特征有效悬置了形而上学观念中的男/女二元的等级关系,并通过将传统的“英雄神话”改写为一个极具女性气质的男性剑客的流浪故事,使小说彻底脱开了武侠叙事的窠臼;阮海阔在寻找活动中呈现的“非主体”化状态,是背离生命的预设意义的虚无化表现。  相似文献   

15.
范晔《后汉书》及《宋书·范晔传》中收录的《狱中与诸甥侄书》是两部重要的批评文献,其中有范晔对文学鲜明而深刻的见解。范晔首次将有韵、无韵的区别引入了“文”、“笔”的内涵,有从形式上(即有韵和无韵)来区分文笔之意,还有着重“文”轻“笔”的倾向。范晔关于文笔的思想在当时具有重要的意义且影响深远。  相似文献   

16.
分析了康德形而上学奠基的前提和路径,指出基于知识的相对性,形而上学自然也是相对的,"相对"意味着不断被超越,不同时期的哲学家从不同的角度对形而上学做了种种阐释,由此形成了形而上学不同的奠基方式。认为康德的批判哲学构成了西方哲学史上一个重要的转折点,他用人类学的方式为形而上学奠基,从形而上学的角度去探讨人生存在的终极性问题。  相似文献   

17.
《道德经》中由"道"及"德"、"无为"而"无不为"的治国理念,沟通了先验世界与生活世界,实现了形上和形下的贯通。在形上层面,《道德经》表现为"道"的先验性、本体性、自足性和规律性;在形下层面,《道德经》表现为"德"对"道"的分享、得道者得天下、天道与人道的贯通。形上和形下相互贯通体现为"无为而治"的治国策略。  相似文献   

18.
游戏精神:儿童文学的审美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儿童天性喜爱游戏,游戏精神与儿童文学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游戏精神作为儿童文学的一项重要审美内容,是形成儿童审美态度的一个重要来源。快乐欢愉、自由恣意、趣味幻想是游戏精神的突出表现,它们相互融合,尽展着儿童文学独特的艺术魅力。探讨游戏精神的审美特征,对于培养儿童的审美趣味与审美情感具有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9.
嵇康养生论包含着丰富的"形而上"的哲学内容。在神仙论上,他接受汉代自然元气论,以之探讨成仙、长寿的问题,认为神仙不可学得,长寿却可实现。在命运论上,他认为人应该配合"天命",无心无意地清虚、养神、毓形,自然而然地遵循"自然之理",则长生就可水到渠成。在形神论上,他主张形神兼养才有益于养生。而最终他超越技术化的养生,主张要遗忘生死,在音乐山水中体会与天地自然合一的生命情怀,达到"至乐"的境界,是为境界论。因此,嵇康的养生之道并不肤浅,而是有着玄学特点与玄学意义的哲学理论。  相似文献   

20.
毕飞宇是“感性的形而上主义者”。以悲悯之心和形而上的凝思获得诸多学者的认同和称赞。“形而上主义者”毕飞宇创作中“死亡练习”系列小说达31篇.超过其文字总量的四成。其小说中的死亡书写涵盖类型比较全面,与其创作三阶段“相伴而行”,具有现实意义、审美意义和哲学意义,传达出作者的社会责任、艺术追求和哲学思考。追究原因.涉及作者所处的文学环境、时代背景等外部因素,以及亲身经历、审美趣味等内部因素。毕小说中的死亡书写是中国文学直面死亡的范例之一,演绎出“感受疼痛——体验尊严——追逐阳光”之死亡、事业与人生三部曲,充满疼痛又满怀希望,给读者带来真的启迪、善的滋养和美的享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