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03 毫秒
1.
一、九年义务教育教材第五册第7课《空气占据空间》,这一课中,为了认识空气不出来,水进不去,课本列出了用漏斗、胶塞、集气瓶的实验,由于漏斗孔大,不论怎样塞紧胶塞,仍有水向里渗或流入,为此,我用透明胶带解决这个问题,首先剪一段胶带,把胶面向外,再用卷笔刀削过的铅笔上缠一个圆锥形,剪去多余部分,最后用铅笔把这个小漏斗塞入漏斗颈,这样经过改制的漏斗无论怎样装水,它都不会再流,图例:  相似文献   

2.
小学《自然》第一册有一个空气的存在并占空间的实验。课文介绍的方法是:张开塑料袋向下运动;扎紧袋口后用手压塑料袋;把烧杯垂直放入水槽后再倾斜;把穿插有漏斗的胶塞盖紧瓶口,往漏斗内倒水。以上的实验局限于用眼、手观察和感觉空气的存在,但未能使耳也参予实验。为拓宽感知范围,我对这一实验作了这样改进:把实验器材中的烧杯换成玻璃钟罩,盖紧颈塞,即可替代用烧杯做的两项  相似文献   

3.
一、教材实验 现行人民教育出版社化学室编著的《化学》第二册(2007年1月第2版)第14页[实验1—7]:在两支试管中各放入一小块铜片,分别加入少量浓硝酸和稀硝酸,立即用带导管的胶塞塞住试管口,并将导管通入另一盛有NaOH溶液的试管(如下图)。观察发生的现象。反应片刻后,将加入稀硝酸的试管上的胶塞取下,使空气进入试管,观察发生的现象。  相似文献   

4.
在教材中制备一氧化氮的实验是在试管中进行的,生成的NO极易被空气中的氧气氧化成红棕色的NO2气体,往往得不到纯净的无色的NO气体。氮的氧化物的逸出还将造成大气污染。如将实验进行如下改进,可彻底解决这一问题。1实验过程及现象如图1所示,在U形管中装满稀硝酸,将一束铜丝绑在胶塞上,并在胶塞上装上一个装满空气的分液漏斗。U形管的右边装上一个带长颈漏斗的胶塞。实验之前,关闭分液漏斗的活塞,将带有铜丝的胶塞塞住U形管的左端,这时铜丝将与稀硝酸接触,反应开始进行,在U形管的左端将看到无色气体产生,U形管右端的液面…  相似文献   

5.
我们用启普发生器的容器部分和一个形状象干燥管的细颈长颈漏斗组装了一种新型的启普发生器。此装置可用于制取由于气体溶解于水而不能用一般启普发生器制取的气体 ,如二氧化氮等。它和启普发生器一样 ,气体可随时产生 ,也可随时停止 ,使用起来十分方便。a.装置构造如图 1所示。b.操作方法及原理。1将长颈漏斗插入胶塞 3,向漏斗球部加入固体反应物 ,并塞好胶塞 4。2关好玻璃活塞 7,连接好吸耳球 ,向容器内加入适量液体反应物使漏斗下端浸没在液面下 ,并塞好胶塞 3。3挤压吸耳球 ,容器内压强增大 ,液体反应物沿长颈漏斗的细颈上升至球部与固…  相似文献   

6.
小学自然第五册第12课《压缩空气》中第一知识要点是指导学生认识空气占据空间并有一定的体积 ,而教材中安排的2个实验却因直观性差很难达到预定的教学目的。于是我便设计了一个便于观察和操作的实验 ,具体步骤如下。1 材料 :一个大漏斗 ,橡皮塞 ,平底烧瓶玻璃管 ,气球 ,烧杯 ,水。2 操作 :第一步 :用带有漏斗和玻璃管的橡皮塞塞紧烧瓶。堵住玻璃管的上端 ,用烧杯往漏斗里倒入适量的水。讨论 :为什么漏斗里的水流不到烧瓶里去?实验现象明显而直观。学生很容易理解由于空气占据烧瓶里的空间所以水流不进去。第二步 :用气球(里面没有空…  相似文献   

7.
三年级自然第七课《空气占据空间》实验2,要求拿一只瓶子,瓶口塞紧带漏斗的瓶塞,把水倒进漏斗,观察水能否流进瓶子里?把瓶塞松一松,看到什么现象?学生观察到瓶塞一松漏斗里的水很快流到瓶子里去了。这是因为空气让出了它占据的空间,空气从瓶塞处“流”出去了。为了让学  相似文献   

8.
《自然》第一册第三课作业“1”,学生常常不易做成功。造成实验失败的原因有二;其一是漏气。带漏斗的瓶塞与瓶口之间漏斗管与瓶塞之间,如果接触不严密,即使存在很小的间隙就会漏气。过程是这样的:当水进入漏斗,压缩瓶内的空气,瓶内的空气则经过微小的间隙被水挤出瓶外,漏斗里的水就进入瓶内。  相似文献   

9.
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教科书《自然》第五册第26页的实验:“拿一个瓶子,瓶口塞紧带漏斗的瓶塞,把水倒进漏斗,观察水能流进瓶子里吗?把瓶塞松一松,看到什么现象?”实验的第一步:观察水能否流进瓶子。理想的科学结果应该是水不会流进瓶子。因为空气占据了瓶子的空间。可是,学生在实验中却发现往漏斗内倒水时,有少量的水流进瓶子(由于漏斗颈的直径不够小,当开始往漏  相似文献   

10.
1 实验装置             图 1  如图所示 ,反应容器是一个广口瓶 ,在广口瓶上塞一个双孔胶塞 ,胶塞上装有长颈漏斗和带有活塞的弯管 ,将一个大头针固定在活塞上。2 操作、现象及结论在广口瓶中装满蒸馏水 ,往蒸馏水中滴几滴酚酞试液 ;在胶塞的大头针上扎一粒黄豆粒大的小钠珠 ,关闭活塞 ,然后用胶塞迅速塞紧瓶口 ,钠即与水剧烈反应 ,使瓶中的水面下降 ,而长颈漏斗中的水面上升。等水面降到大头针以下时也可观察到钠浮于水面 ,熔为一个闪亮的小球 ,迅速游动 ,嘶嘶作响 ,最后消失 ,而瓶中的水变为红色 (证明有碱生成 ) ;反应…  相似文献   

11.
1 装置图如图 1。2 制作要点2 1 塑料板用电烙铁小心安在瓶正中 ,将瓶底分成两等分 ,板高 3cm。2 2 在胶塞和胶板正中打孔安装分液漏斗。2 3 放气球的小胶塞大头朝上。3 装置用途3 1 在密闭体系中制出有毒气体 ,检验有毒气体的性质 ,无污染。3 2 装有气球起缓冲作用 ,安全性高。3 3 一次可同时检验物质的几项性质 ,其操作简单。4 操作方法4 1 制气体用的固体放在大瓶底。4 2 在胶板上放与气体作用的物质。 (SO2与H2 S作用时 ,胶板上放白纸。)4 3 塞紧瓶塞。4 4 从分液漏斗加入制取气体用的液体。4 5 从分液漏斗加入…  相似文献   

12.
人教社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自然第五册《空气占据空间》一课的实验2是这课教学的关键 ,但教材中第2个实验的设计却因直观性差,很难达到预定的教学目标。原来的设计是这样的。(如图1)。第一步:拿一只瓶子,瓶口塞紧带漏斗的瓶塞,把水倒进漏斗。观察:水能流进瓶子里吗 ?第  相似文献   

13.
义务教育小学自然第五册《空气占据空间》一课,教学的重点是要让学生理解空气占空间,具有一定的体积。为了增强学生的感知,形象地把空气占据空间演示给学生,我们在教学中设计并采用了以下演示实验:1 材料准备  玻璃瓶或透明塑料瓶、小烧杯、漏斗、玻璃弯管、气球、软木塞。图12 制作方法  在软木上钻两个孔,分别插入漏斗和玻璃管,在玻璃管另一端拴上气球(实验装置如图1)。3 演示过程31 先用手捏住气球,然后往漏斗里倒水,可以见到水不会流进瓶子里。32 如果把手松开,水就会从漏斗里流进瓶子里,并且可见到气球鼓起来,水越多,气球鼓得…  相似文献   

14.
“人教版”《自然》第一册第三课《怎样认识物体(二)──空气》作业1是一个实验。原题节录如下:“用带漏斗的塞子紧紧塞住瓶口,往瓶子里装水,水流不进瓶子里去。”经过本人实验验证,水流进了瓶子里。经过分析和观察,我明白了这是教材编者的疏忽。实验过程中,瓶子里的空  相似文献   

15.
金属钠与水反应的安全发生装置武汉教育学院王良文湖北省教研室窦美琪一、实验装置利用连通器原理,将藏在胶塞中的金属钠推入水中反应。如下图。二、操作步骤1.将两支18×200cm左右的筒形玻管及一支进水大玻璃漏斗,用橡皮连接三通管,固定在铁架台上。双孔胶塞...  相似文献   

16.
师范院校现行《无机化学实验》教材中 ,磷酸酐及磷的含氧酸的制备方法如下 :“取少量红磷于蒸发皿中 ,其上倒盖一颈端塞有棉花的漏斗。将漏斗一边揭开一些 ,用灼热的玻璃棒引燃红磷 ,迅速盖上漏斗 ,并在漏斗与蒸发皿之间垫一块薄瓷片 (使蒸发皿与漏斗之间有点空隙 ) ,让红磷充分燃烧。”然后再用生成的P4 O10 制备磷的含氧酸。该方法有如下缺点。1.产生的P4 O10 大多数散发在空气中 ,形成白色烟雾 ,蒸发皿及漏斗内产物所剩无几 ,影响下面磷的含氧酸的制备。2 .白色烟雾严重影响室内空气。3.漏斗内白色烟雾影响了火焰观察 ,导致燃烧不好…  相似文献   

17.
氯气是一种黄绿色有强烈刺激性气味的有毒气体 ,五氧化二磷、三氯化磷、五氯化磷都是有毒气体 ,为了防止有毒气体的外逸 ,笔者把氯气的制取、磷在氯气中燃烧及氯气的漂白作用等放在同一装置中进行 ,操作简便、现象明显 ,且红磷不需要点燃 ,有效地防止周围环境受到污染。1 实验仪器12 5mL集气瓶 (配有叁孔胶塞 )、横口管 (配有胶塞 )、安全漏斗、玻璃燃烧匙、滴管、药匙。2 实验装置3 操作步骤及现象   (1)将横口管、玻璃燃烧匙及安全漏斗固定在胶塞中 ,胶塞与集气瓶的瓶口相配。(2 )在横口管里加入 0 .5 g左右的氯酸钾晶体 ,在玻璃…  相似文献   

18.
人教版自然第五册《空气占据空间》中的实验3,往漏斗中灌水,水不进去的实验。在实际操作时,常因漏气而失败,在反复选择材料中,我采取了以下实验,终于取得了较明显的效果。一、材料:洗干净的废弃盐水瓶(带塞)、20ml注射器、输液用针尖。二.制作方法:1.把注射器的活塞取下后,插入盐水瓶的皮塞作漏斗。2.把输液用针尖也插入皮塞(两个孔隔开—些)。三、演示过程:1.先用手把针尖底端堵住,然后往注射器管子即漏斗里倒水,可以看到水不会流到盐水瓶里去。2.如果把手松开,可以看到,水从管子即漏斗流了下来。上述实验绝对不会…  相似文献   

19.
一.空气占据空间实验 《怎样认识物体(二)——空气》一课的作业1是一个实验。实验是这样的:用带漏斗的塞子塞住瓶口,往瓶子里装水,水流不进瓶子里去。用这个实验揭示空气有一定体积,占据一定的空间。 在教学中,我曾多次做过这个实验。但每次都有一部分水流入瓶中,实验总是失败.我分析了出现这种现  相似文献   

20.
大试管、小试管、分液漏斗、大广口瓶、大胶塞、试管架、铁架台、圆底烧瓶、石棉网、酒精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