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鲁迅先生对于小说人物的命名是十分重视的。他曾说:“创作难,就是给人取一个称号或诨名也不易。倘使有谁能起颠扑不破的诨名的话,那么他如作评论,一定也是严肃正确的批评家,倘弄创作,一定也是深刻博大的作者。”正因为鲁迅先生十分重视小说人物的命名,在小说人物的命名上精心构思,他笔下的许多人物姓名都已成了“颠扑不破的诨名”,意味深长。例如,“阿Q”已成了”精神胜利法”的代名词;“孔乙己”已成了”书呆子”的代名词;“九斤老太”已成了“一代不如一代”的代名词;等等。那么,  相似文献   

2.
张恨水自少年时代就接触了国学名著《水浒》,他收藏了很多版本的《水浒》,并在深入研究的基础上,创作出《水浒人物论赞》、《水浒别传》、《水浒新传》等“水浒”系列作品,从而丰富与发展了梁山泊英雄好汉的故事。  相似文献   

3.
明代小说《水浒传》传入日本,引发日本江户时代特殊的“水浒翻案热”文化现象。通过重新整理统计江户时代“水浒翻案”书目,发现有21部主要翻案作品,“水浒翻案”创作经历了模仿试作、手法成熟、独立创作三个阶段。山东京传的《忠臣水浒传》在“水浒翻案”创作历程中起着重要的纽带作用,其翻案创作手法有六个特点:惩恶扬善的旨趣化用、日本净琉璃为底本的构思、原著情节移花接木、人物塑造改组重构、语言修辞说书化和汉诗融入。  相似文献   

4.
清代著名文艺理论家金圣叹在评论《水浒》的艺术成就时,曾经颇中肯綮地指出:“《永浒》所叙,叙一百八人,人有其性情,人有其气质,人有其形状,人有其声口。”“《水浒传》并无‘之’‘乎’‘者’‘也’等字,一样人,便还他一样说话,真是绝其本事。”鲁迅先生也一针见血地指出:“《水浒》和《红楼梦》的有些地方,是能使读者由说话看出人来的。”这些论述充分说明,《水浒》的人物语言描写是极为成功的。《水浒》人物语言描写,究竟成功在哪  相似文献   

5.
像《三国》《水浒》这样的小说,我们也可以称之曰“英雄传奇”。因为小说中所描写、所赞颂的人物,都是些惊天动地的大英雄、大豪杰。这类小说多半是在世代相传的民间传说的基础上创作的,“传奇”的色彩特别浓厚。  相似文献   

6.
凡感人之文,必有作者渗透之深情。前人评《水浒》创作时说:“水浒者,发愤之所作也。”《红楼梦》作者曹雪芹说:“看来字字都是血,十年辛苦非寻常”,“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聊斋志异》的作者蒲松龄说自己写  相似文献   

7.
对于鲁迅先生提出的“三国气”和“水浒气”,王学泰先生认为是“游民气”,本文从人物的社会定位入手,认为《三国演义》的主要人物是英雄,《水浒传》人物是豪侠,二者有相同之处,但是不可一概而论。所谓的“三国气”和“水浒气”.实质上是“英雄气”和“豪侠气”。  相似文献   

8.
武小新 《文教资料》2013,(9):7-8,42
金批《水浒》中有三个问题一直是《水浒》研究和金圣叹研究的焦点,那就是金圣叹对《水浒》创作动机认定的矛盾说法、对《水浒》人物令人费解的点评及对《水浒》文本的随意改动,对这三个问题的研究学界众说纷纭。但无定论。事实上,金批《水浒》是金氏对这一部小说进行的一次示范性阅读和阐释,这个过程同时也是金圣叹对《水浒》接受的一个过程,在此过程中金圣叹对《水浒》潜在的内涵进行了属于他的揭示和创造,金氏的才子个性在其中大放异彩。  相似文献   

9.
宋江是《水浒》的主人公,有关这个人物形象的探讨,势必牵涉到整个作品的思想倾向及作者的创作思想。我们仅就这个问题提出一些粗浅看法,希望得到大家的指教。一《水浒》里的宋江究竟是个怎样的人物? 首先,宋江是个“义胆包天”的“乾坤何处可容”的“狂客”。晁盖等劫了梁中书  相似文献   

10.
响亮的诨名     
我最喜欢读《水浒传》。武松打虎、智取生辰纲等故事,我都能栩栩如生地说出来。现在,我就给你说说故事中几个主要人物的诨名。宋江有两个诨名,一个叫“及时雨”,一个叫“呼保义”。“及时雨”很容易理解,因为宋江仗义疏财。“呼保义”什么意思呢?研究历史的爷爷告诉我,“保义”  相似文献   

11.
《水浒》是一部生长在儒学植被上的名著,表面上的强盗故事和实际上的传统思想结合在一起,使其大获成功。不得已而落草为寇和不得已而接受招安。是《水浒》中两个基调一致的悲剧。“不得已”的成份越大,好汉们作出的牺牲也越大,也就越发显示一种“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悲壮。这种强有力的精神底蕴实际上已经修正了水浒人物在社会学上的价值定位,使他们由强盗而变成了英雄。《水浒》表现了儒学知天命尽人事的处世态度,立身扬身的生命意义,独善其身的生活原则以及“家”而“国”的理想境界。  相似文献   

12.
在江苏省2007年“教海探航·一品梅”杯征文颁奖大会上,我作为获奖青年教师执教了《林冲棒打洪教头》一课。课前.我做了充分的准备,凭借自己对《水浒》的喜爱。对林冲这个人物的喜爱,结合自己阅读《水浒》的感受,设计了在名著背景下解读人物的教学思路.立足文本,借助名著,在学生心中建构起林冲的独特形象,激发他们探究林冲、探究《水浒》人物的兴趣。将孩子引到名著的阅读中去。  相似文献   

13.
毛主席教导我们:“《水浒》这部书,好就好在投降。做反面教材,使人民都知道投降派。”深刻地揭示了《水浒》宣扬投降主义的反动实质和评论《水浒》的重要意义。文学作品的基本政治倾向,主要是通过它所描写所歌颂的主要人物表现出来的。《水浒》也是如此。它的投降主义,突出地表现在宋江身上。列宁说:“口号是政策的压缩。”宋江上梁山之后,有一个总的口号,叫做“替天行道”。晁盖生前,他就背着兆盖在梁山头  相似文献   

14.
注意语言的时代性──从一个“病句”谈起安徽蚌埠二中胡念耕茅盾《谈(水浒)的人物和结构》中有一句话“在这一点上,足可以证明《水浒》当其尚为口头文学的时候是同一母题而各自独立的许多故事”。贾超英在《对“求疵”的补充与商榷》(载《中学语文教学》94年第2期...  相似文献   

15.
绰号雅遣     
所谓“绰号”,即浑名,诨名,混名;如李玉之《永团圆·永庆团圆》“丑扮皂隶上:浑名马前健,绰号铁笊篱”,施耐庵之《水浒传》之《施恩重霸孟州道,武松醉打蒋门神》“小弟自幼从江湖师父学得些小枪棒,孟州一境,起小弟一诨名,叫金眼彪”,赵翼之《陔余丛考》“世俗轻薄子,互相品目,辄有混号。《吕氏春秋·简选篇》:夏桀号‘移大牺’,谓其多力能推牛倒也,此为混号之始”。  相似文献   

16.
高中语文第五册茅盾的《谈<水浒>的人物和结构》中,有个句子用了“其他”和“其它”:“请不要误会,以为《水浒》的其他方面就没有可供我们学习之处;不过,此篇专谈它的如何创造人物与如何结构全局,所以暂时不谈它的其它  相似文献   

17.
何为“投名状”──给《谈〈水浒〉的人物和结构》加一个注释广东容理诚高中语文课本第五册《谈<水浒>的人物和结构》一文中有这样一段文字:鲁达的出场在史进寻找王教头的事件中,林冲的出场在鲁达演习武艺的时候,而扬志的出场则在林冲觅取投名状的当儿。何为"投名状...  相似文献   

18.
元明清三代水浒杂剧创作,各有异同。现存元明清水浒杂剧以元水浒杂剧思想价值为最高,明清两代出现了对水浒戏剧结构以及水浒人物的改造,三代水浒戏在创作方面虽有不同,但它们在文学史上的地位都是不能忽视的。  相似文献   

19.
我的宝贝     
我有一样宝贝,这宝贝在大人看来只不过是一种玩物而已,对我来说却是一件珍贵的收藏品。它是一套《水浒》人物卡。记得那是在我读二年级时,妈妈送给我几套小人书,有《西游记》、《水浒传》和《三国演义》。我首先看的是《水浒传》。没想到这一看,我就被里面的人物给吸引住了。“黑旋风”李逵的英勇无敌,“智多星”吴用的足智多谋,还有“行者”武松、“豹子头”林冲等人物的故事都让我爱不释手。正巧我当时购买了一包动物饼干,卡片的正面都画着一位人物的形象,背面是介绍这一人物的小传、排位等内容。我突发奇想,决心集满这《水浒》中的一百零…  相似文献   

20.
《水浒传》中的佛与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探讨了如下几个问题:一、《水浒传》中的佛道描写,反映了“水浒”时代是怎样的社会宗教现实?二、大量的佛道描写对《水浒传》的结构、情节及人物刻画,有哪些影响和推助?三、透过《水浒传》中佛道人物的塑造,看《水浒传》的作者有怎样的主体意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