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最近,《中学语文教学》刊登了对“野人与之块”中“块”字释义的争论文章,涉及陆宗达先生在《说文解字通论》和《训诂简论》两书中关于“块”字的解释,我应《中学语文教学》编辑部的要求,在这里向同行和读者提供一些有关情况。陆宗达先生在《说文解字通论》谈及“运用《说文解字》所列的字形解释古书的词义”时,对《左传·德公二十三年》述及晋公子重耳出亡时所说的“野人与之块”的“块”提出了一种解释,认为这里的“块”应作“土筐”讲,此后,在他的另一部著作《训诂简论》里,在讲到“以形索义”的训沽方法时,又举了这个例子,重…  相似文献   

2.
赵锐 《贵州教育》2005,(10):44-45
语文课程标准除了继承《九年制义务教育语文教学大纲》强调的独立阅读能力外,对阅读还提出了新的要求,即“注重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领悟内容”。2004年5月,笔者有幸听了来自武汉的洪镇涛先生在遵义的讲学和公开课,他也特别注重读。他还说读要“读出韵味、读出情感、读出思想”;“对语言要品味、对情感要体验、对思想要感悟。”这和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是一致的。他特别反对“分析语言、分析情感、分析思想”。当洪镇涛先生谈到语文教学的本质时,他说:“老师们,语文教学的返朴归真是什么呢?一个字———读!”听了洪老师的这次公开课和讲学后,…  相似文献   

3.
岑师时甫先生离开我们已六年多了,然而他的音容笑貌、道德文章在我脑海里愈来愈明晰,我对他的怀念也愈深切。 岑先生是我的语言学启蒙老师。1948年夏我在上海报考中山大学语言学系时,还以为这个系是培养话剧的创作与表演人才的,因为我在中学时代参加过《孔雀胆》、《万世师表》等话剧的表演,当时在这方面有点兴趣。是年秋,我接到录取通知后,便从上海经武汉、到广州石牌国立中山大学报到注册。第一堂专业课是文学院代理院长兼语言学系主任岑麒祥教授的《语言学引论》。听了他讲“绪论”,我才知道“语言学”不是原来想象的那样,而是一门研究语言的科学,和学习演话剧完全是两码事。  相似文献   

4.
不久前,收到21世纪出 版社《刘佛年先生纪念文集》筹备组的约稿信,要我为文集撰稿。读着信,泪水湿润了我的双眼。佛年先生慈祥的面容,和我亲切交谈的情景,一下子又涌到眼前。 于是,我翻开影集,找到和佛年先生的合影,久久地凝视着照片上的佛年先生。这是在北京的一次学术会议上拍的。当时我并没想到与佛年先生合影,只是专心地听他讲话,是《光明日报》的一位记者,看到我们俩一老一小谈得那么投入,便悄悄拍下这张  相似文献   

5.
刚工作那年,有一次听本校一位老师的课,课文的题目是《人的高贵在于灵魂》,作者是周国平。后来,我又阅读了周国平先生的《妞妞:一个父亲的札记》。在这本书里,作者写下了“女儿妞妞的可爱和可怜以及他和妻子在死亡阴影笼罩下抚育女儿的爱哀交加的心境,在摇篮旁兼墓畔的思考”。  相似文献   

6.
1998年正回月22日,是朱自清先生百年诞辰纪念日。以绒心目中的朱自清先生》为题,我们开展了一次写作活动。通过写作。达到了两个目标:一、促进学生阅读朱自清先生的作品,扩大学生的阅读面;二、了解来自清先生的生平和他一生追求光明的思想历程,接受朱自清先生人相勉力的熏陶。在引写过程中,我注意启动学生的思维,精心设计了引写过程:第一步,收集资料,开座谈会。初三学生对朱自清先生的了解,仅仅是读过他的《春》和《背影》,从《谈骨气》一文中知道毛泽东对他的评价。所以还必须引导学生进一步阅读有关朱自清先生的生平资料和先…  相似文献   

7.
正阅读朱永新,胸中总是涨涌着一股勃勃的不可遏制的激情,激荡着一种浓浓的教育情愫……在我人生中最为困窘的时刻,在我对教育教学生涯中的一切慢慢变得淡漠的时刻,我重新阅读朱永新先生的《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朱永新教育讲演录》。在慢慢品读中,我萌生了一种"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的心境:他导引我在思考着——如何过一种有意义的教育人生?如何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行动的教育在研读《论语》时,时常能见到孔子弟子听了师  相似文献   

8.
正人教版六年级上册《少年闰土》《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一面》《有的人》这组课文是为了让学生认识、了解鲁迅先生。教学时,我一改逐篇按字词句段篇教学的传统模式,借鉴"群文阅读"教学法,尝试略读、浏览、跳读等多种阅读方式,让学生在两节课的新鲜、轻松阅读中整体把握文本内容,认识鲁迅先生。课堂由"鲁迅先生是个什么样的人物?哪篇文章体现了他的哪些特点?"这一问题串起。课前,我了解到学生都没有读过鲁迅写的文章和写鲁迅的文章,就先让学生猜想即将认识的鲁迅先生是个什么样的人物?接着用幻灯出示本组教材  相似文献   

9.
就像以前得到《不跪着教书》《前方是什么》一样,阅读《致青年教师》一书,我几乎也是一日气读完的。在忙碌工作的间隙,在万籁俱寂的夜晚;读着它,就像是在听吴非先生讲一个个听来有趣而又令人百转千回反复咀嚼的小故事。掩卷沉思,那语重心长的话语,不仅仅抒写了他几十年的教育心得。也不仅仅是在向教育同行倾诉心曲。更真切地传达出了他对中国教育的一腔热爱和理想。  相似文献   

10.
一九三一年九月二十日,左联机关刊物《北斗》创刊号扉页上刊出德国进步版画家珂勒惠支的木刻《牺牲》。这是鲁迅先生对柔石烈士的纪念。一九三六年,鲁迅在编选珂勒惠支版画集时,回忆到了这件事情: “这幅木刻是我寄去的,算是柔石遇害的纪念。”(《写于深夜里》) 可是,当年《北斗》编者丁玲同志的回忆却与上录文字小有出入。她说,在筹备创办《北斗》时,“除了文章,我想还应该有图画。我请求鲁迅先生支持,他叫我到他家去挑选。这是我和鲁迅先生来往的开始。我选了一张木刻,就是凯绥·珂勒惠支的《牺  相似文献   

11.
假期是老师们休闲的好时机,在这段时间里,不同的老师会有不同的休闲方式,我个人认为,最佳的休闲方式是阅读。对于一名教师来说,阅读就是他的生命。朱永新先生在他主编的《改变,从阅读开始》(天津教育出版社2007年10月第一版)的卷首留白一页,在这一页  相似文献   

12.
夏天的回忆     
1944年的夏天,《中兴日报》副刊“十字街头”,发表了署名陈剑吟的《夏天的故事》,陈剑吟是我的原名。这是我童年时的一篇作文。40多年悠悠岁月,往日的星辰,仍在我心头闪烁。那年长沙沦陷,我全家逃难到洞庭湖边的孤儿院,我父亲是孤儿院院长。垸里没有小学,我只好就近去读私塾。私塾没有作文课,只是死读死背,从《三字经》到《古文观止》,懂不懂都念。第一天是先生领着吟诵,第二天得背出来,可是我一站在先生面前就发懵了。是因为先生的桌上横着一块竹板,一碟没放盐的生朝天椒下酒,他说放了盐就不辣了,他一边喝酒一边听我背书,这种情景下往日背…  相似文献   

13.
<正>恩师如云先生曾告诫我:"作为一名语文教师不能不研究叶圣陶。"于是,我将其著作悉数买来研究,《怎样写作》就是其中很重要的代表作,它是叶圣陶先生有关写作的文章专集,共收录了二十一篇长短文字。他集数十年写作经验,多角度多侧面地讲述了写作成功的诀窍和失败的根源,精义迭出。阅读之余,联系平日教学与近日所听报告,体验有三:  相似文献   

14.
因为一直喜欢鲁迅先生,所以对于所有关于鲁迅的书,我都极为关注,也看了很多。在鲁迅研究者中,我一向比较喜欢孙郁先生的文章,他的一些书,比如,《鲁迅与周作人》、《鲁迅与胡适》、《被亵渎的鲁迅》等,我都仔细阅读过,他新近出版的《鲁迅忧思录》,我也是在第一时间买来阅读,并由此对鲁迅又多了一层了解和深思。当代中国,鲁迅研究已经成为一门显学,据说,关于鲁迅研究方面的专著,已经出版了600多本,所以,如果想在鲁迅研究方面拓出点新意来,是比较难的一件事。但读完《鲁迅忧思录》这本书,我却看到了一些新的观点和见地。从材料来源方面看,都比较新颖,比如《民报之风》,探讨的是《民报》对青年鲁迅  相似文献   

15.
“我写小说不多,低产.但写小说于我来说,是一桩令人神往的事.只是一个人的一生中,神往的时刻未必多见.我倒是佩服什么都能拿起来就写的作家.但同时又疑心,样样题材里,皆有生命的真血么?” 2005年,主持名人专访栏目“尘衣之约”时,专访过作家何立伟先生.当时,我给他贴的“标签”是“自由”,标题即《自由何立伟:自己创造条件》.十几年时间,“唰”的一下就过去了.去年我们特约了他一篇谈阅读的文章,本期又约了一篇他谈汉语的文章.说实话,他这两篇,我喜欢至极.在众多的名人谈阅读的文章里,我对他这两篇是更偏爱的.  相似文献   

16.
惊悉我国著名外交家,翻译家、作家戈宝权先生去世,编辑部全体同仁深感悲痛。《文教资料》是戈宝权先生生前最喜爱的杂志之一。一直到先生的眼睛几近失明.无法正常阅读,仍然请家人念给他听。我刊曾于2000年第一期组发了戈宝权先生专辑,许多读乾来信赞扬戈先生对中国文化事业和世界文化事业所作出的贡献。为此,在这里我们选刊了部分读者来信,以弘扬戈宝权先生的精神,寄托我们的哀思。  相似文献   

17.
品读     
<正>阅读和家庭是整个教育最重要的基石,而阅读与家庭两个基石,本身又可以合并成为一个更大的家庭基石。因为,阅读的种子,是在家庭播下的。朱永新先生日前在一篇文章中指出儿童阅读以及父母教育素养在教育中的基础作用。他还引用了《朗读手册》中的一段诗来表达观点:"你或许拥有无限的财富,一箱箱的珠宝与一柜柜的黄金。但你永远不会比我富有——我有一位读书给我听的妈妈。"  相似文献   

18.
知道林非先生是在上个世纪90年代初期,那时他在鲁迅研究所,他在散文研究与创作方面所取得的杰出成就让我十分仰慕,买过他的《现代六十家散文札记》《鲁迅和中国文化》,似懂非懂,但我却从此有了一把了解现代散文作家创作和洞悉鲁迅的钥匙。事隔多年,我已不再是当年的那个文学青年了,整日要为生计奔波,静下来阅读林非几成奢侈。然而,命运注定我和林先生有缘,因为《语文世界》,我得以对先生作这一次专访。 少年的两个世界林非是江苏海门人,1931年生。那个时候,战争、动乱、贫困,横扫整个神州。然而,林非的家却是一个例外,由于父亲经营…  相似文献   

19.
最近听了余映潮先生上的《说“屏”》一课,感慨良多。但给我印象最深的是余映潮先生的课.上得沉稳大气,不急不慌。仿佛有无穷的时间足够来完成他在这节课要给予学生的内容。  相似文献   

20.
国庆节女儿下课回家,说到老师讲了一篇课文《一颗小豌豆》,是安徒生写的。我听了很感疑惑。我不记得安徒生写过这篇童话,我只记得有《豌豆公主》。我太太本科时专门写过安徒生童话的论文,她也没有印象。我家有一套叶君健先生翻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92年出版的四卷本《安徒生童话》,翻找后,才发现这篇课文改编自《一个豆荚里的五粒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