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指出:“儿童品德的形成源于他们对生活的体验、认识和感悟,只有源于儿童生活的教育活动才能引发他们内心的而非表面的道德情感、真实的而非虚假的道德体验和道德认知。”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在他们喜爱的、乐于参与的活动中加深自我体验、感受和领悟,使道德认知在多层面的体验活动中无痕地内化为道德行为。一、引发情感体验,在体验中产生道德内需品德与生活课程强调活动性,是通过教师的指导,让学生直接参与主题活动、游戏和其他实践活动,在“玩中学”、“做中学”的情感体验中产生道德内需。因此,教学中对…  相似文献   

2.
<正>品读《品德与生活(社会)课程标准》,我们不难得知,在教学中教师要树立一种"教学即生活"和"生活即教学"的观念,既要让教学走进儿童的生活,又要让生活走进成长中的儿童。通过教学,让学生在生活化的活动中充分体验道德,让"道德"通过体验、感悟,深入学生的心灵世界,并通过心灵的力量去指导学生过有道德的生活。为此,笔者提出以下三个策略:一、创设活动情景,有效体验课程标准指出:"只有源于儿童实际生活的教育活动才能引发他们内心的而非表面的道德情感、真实的而非虚假的道德体验和道德认知。"  相似文献   

3.
<正>小学品德教学在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和公民素质方面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学生的品德形成源于他们对生活的体验、认识、感悟与行动,只有源于学生实际生活的体验和真实道德冲突的教育活动,才能引发他们内心的道德情感、真实的道德认知和道德行为。可见,体验活动在小学品德课程实施中具有重要的作用。通过体验活动的设计,避免了  相似文献   

4.
正《品德与社会》这门课程是通过儿童寻找生活体验,参与丰富多彩的活动为主要教学形式而展开教学的。儿童品德的形成源于他们对生活的体验、认识和感悟,只有源于儿童实际生活的教育活动才能引发他们内心的而非表象的道德情感,真实的而非虚假的道德体验和道德认知。所以,良好的品德形成必须在儿童的生活过程之中,而非在生活之外进行。我们在实际教育时,应着力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行动,看到  相似文献   

5.
儿童品德的形成源于他们对生活的体验、认识和感悟,只有源于儿童实际生活的教育活动才能引发他们内心的而非表面的道德情感、真实的而非虚假的道德体验和道德认知。品德课教学,一旦脱离现实进行体验,只能让学生成为空谈道德知识的"理论家"。因此,我们教师应该本着让品德课教学"生活化"的理念,引导学生进行"生活体验",使道德在"体验"的催化下,在儿童纯真的心灵里生根发芽。  相似文献   

6.
道德蕴藏于生活之中,没有与生活分离的“纯道德的生活”。学生品德的形成源于他(她)对生活的体验、分享和感悟。多年的实践告诉我们,只有源于学生生活实际的教育活动,才能引发他们内心的而非表面的道德情感、真实的而非虚假的道德体验。因此,笔者认为,小学品德教学只有贴近学生生活,与学生生活世界相联系,才能使教学内容变得对学生有意义、教学过程变得有价值,才有毫有利于学生道德的自主建构。  相似文献   

7.
<正>《品德与社会》是一门以学生生活为基础的活动型课程,实施生活化教学是新课改下品德课程教学的重要理念,也就是说在品德与社会的教学中,我们要摒弃枯燥而空洞的理论说教,而是将教学与学生的现实生活结合起来,引导学生在生活中体验与感悟,这样才能引发学生内心积极的道德情感、真实的道德体验与内化的道德认知,这样才能真正实现品德与社会的学科功效,使之为学生的成长与成才,打下坚实的道德基础。  相似文献   

8.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道德的认识越来越深刻,同时开始反思道德教育。人们深刻地认识到,我们传统的德育理念、方法不适合学生的心理发展水平。于是,有人提出在活动中,在体验中形成道德。的确,淡化空洞、枯燥的说教,而把道德教育融入生命、情感,收效是非常明显的。有人说:“没有体验就没有生命,没有教育。”而体验是以活动为裁体的,也就是说,人们是在具体的生动的活动情境里,体验到道德的主要是道德情感。小学数学是一门操作性极强的学科,它是以活动的方式进行教学,从这个意义上说,小学数学教学更有利于德育的渗透。那么,怎样在小学数学教学…  相似文献   

9.
著名学者刘惊铎认为:"体验是道德的本体,道德体验是有魅力的道德教育,道德体验就是回归道德教育真谛的道德教育。"《品德与社会》教材中的许多课文的品德体验活动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但在课程实施中,体验活动走过场的现象仍普遍存在,其教育价值并没有得到真正地实现。作为教学中的体验即体验性学习,是指在学生原有经验的基础上,引导学生从事积极的再造和再创活动,进而产生  相似文献   

10.
道德与法治教育应多渠道地运用教学手段引导学生把教材承载的目标与学生的真实生活体验有效结合,让学生主动、积极地用真实生活中的情感体验来展开教材中的“活动”,从而达到“感受”“体验”教材中承载的目标。本文以魏滨老师的一节全国优质课《两代人的对话》为课例,理论联系教学实际,借助有效的教学设计,情境交融,师生实现真正意义的交往互动才能产生缘境不尽的情使教学目标水到渠成。  相似文献   

11.
品德课的新课标强调:品德课要以儿童参加形式多样的活动为主要教学形式,强调在活动中让学生感受到教育的意义。因此,只有积极探索和实施活动化教学,才能保证品德课教学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我们这里所说的"活动教学"是指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以学生在学习中自主参与、自主探索、自主操作、亲身体验为特征,以促进学生认知、情感、自身品德修养为最终目的的教育模式。生活体验性活动教学的自身特征就是能够充分发挥教学活动在学生学习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加强教学活动中师生之间的沟通交流;重点关注学生在教学活动中学到的生活实践知识;重点关注学生道德水平的提升,让学生养成正确的学习、生活习惯。  相似文献   

12.
彭传新 《湖北教育》2002,(23):19-20
重视与凸现学生主体参与的实践活动是现代课堂教学的重要特征。我们教育的对象——学生是作为认识主体的人,有主动的意识和自主的精神,他们具有好胜、好强、好表现的心理特点,只有让他们参与到教与学的活动中去,才能更好地满足他们的心理需要,并在课堂上得到愉悦的情感体验。因而在教学中要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使学生最大限度地参与到教学过程之中,充分体现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主体作用,从而使学生在道德。知识、技能、身心素质上得到全面提高。  相似文献   

13.
伴随教育事业的改革和发展,创新教学形式、更新教育理念成为教师需要完成的首要教育任务。教师要注重自我成长、提升,跟上教育事业发展的步伐,为学生提供更为优质化、个性化的教育服务,提高课程教育质量。同样,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中,教师要注重运用体验式教学形式,让学生在真实体验、自主探究、合作活动中深化对课本知识的反思与拓展,提...  相似文献   

14.
如何实现品德课程的教学目标,课程标准给我们指明了方向:“主要通过教师指导下的各种教学活动来实现。活动是教和学共同的中介。”我在多年的品德教学中,深深感到唯有活动化的教学,才能使学生在不断的感受、体验、领悟中获得道德品质的发展,才能让学生学习过一种有道德的社会生活,才能不断提高品德学科教学的实效性。而在实施活动化教学中,必须关注和抓好以下五个特性。  相似文献   

15.
初中学生正处于少年期,其思想品德的形成与发展,既需要正确的价值引导,又需要经由学生的独立思考和亲身实践才能真正内化。教育回归生活是课程改革提出的基本理念,中学思想品德课堂教学要把生活作为本源,以生活为本。如何引导学生在生活化的课堂中有效地进行品德学习,培养并形成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是我们遇到的新问题。中学生品德的形成源于他们对生活的体验、认识和感悟,只有源于生活实际的教育活动才能引发他们内心的而非表面的道德情感,真实的而非虚假的道德体验和道德认识。一、创设生活情景教学内容生活化  相似文献   

16.
"道德体验"植根于一定的教育思想,是相关教育理论的演绎与聚焦。文章提出实施"道德体验"的教学主张,将体验、探究和问题解决三种学习方式有机融合,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学习道德""在活动中感悟道德""在体验中提升道德",确保《品德与社会》课程追求的学生良好品德形成、社会性发展的教学目标实现。  相似文献   

17.
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的关键在于以"行"为主线,注意"导"的实效性.教师在教学中要借助多元化的教育手段,创设丰富多彩的教育教学实践活动,引发学生积极、热烈的情绪体验,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才能取得良好的课堂教学效果,让道德与法治的理念在学生的心中萌芽、生长.道德与法治课堂要以学生为主体,在"导行"中激发情感,在实践中扩...  相似文献   

18.
<正>一、活动中体验,初获认同政治认同是一种情感,情由境生,政治认同培育离不开教育情境创设。体验型活动实际上就是情境体验式教学在道德与法治课堂的具体化,它重在体验,强调以学生为主体,通过学生体验教育者所创设的教育情境,让学生自觉接受环境熏陶、主动受到情境感染。道德与法治课堂采用体验型活动,可以创设具有时代性、主体性、生活性、梯度性的教育情境,营造情感氛围,让政治认同的种子落地。教学"国家好大家才会好",在导入环节,笔者设  相似文献   

19.
张启建 《中国德育》2005,(1):52-54,60
道德蕴藏于生活之中,没有与生活分离的“纯道德的生活”。学生品德的形成源于他(她)对生活的体验、分享和感悟.只有源于学生生活实际的教育活动,才能引发人们内心的而非表面的道德情感、真实的而非虚假的道德体验。因此.小学思想品德教学只有与学生生活世界相联系,才能使教学内容变得对学生有意义、  相似文献   

20.
学校教育应该坚持德育为先、全员参与,过程渗透。教师必须始终自觉地把育人放在第一位,教学应该由传统的"传道、授业、解惑"向现代的"情育、明理、导行"转变,确立学生的自主地位;在教育教学中,学生的道德的生成发展迫切需要构建一种主体、参与、创新式的"体验生成"的德育教育模式;要遵循"活动—体验—领悟—内化"的过程,促进以道德认知、道德情感、道德意识、道德行为的转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