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协同育人的德育模式下,学校、家庭和社会形成了高度一致的教育理念,重视各方之间的协同合作,以实现共同的德育目标。这一模式建立了紧密的合作关系,形成了协调一致的德育体系。学校积极与家庭和社会沟通协商,考虑学生的生活背景,制订符合实际情况的德育计划。这种紧密的合作有助于培养公民的道德素质和社会责任感。协同育人模式促进了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个性和特长的发展,开辟了有效的德育路径。  相似文献   

2.
小学时期正是学生一生中形成品德和行为习惯的关键时期,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的养成要靠养成教育去完成。教师必须积极探求科学管理的途径,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依靠社会的力量,持之以恒地强化训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树立自信心,提高学习主动性和自觉性。并以学校为龙头,学校、家庭、社会相联系,搞好养成教育,促进和谐德育的发展。  相似文献   

3.
目前中小学德育工作存在德育优先意识淡薄、德育教师水平参差不齐、家庭德育不到位、社会德育大环境欠佳等问题,导致中小学德育工作未能发挥应有作用.为此,学校和教师要不断强化德育意识,转变德育观念;加强队伍建设,提高德育素养;整合各种资源,优化育人环境.同时充分发挥学校、家庭、社会的力量,共同打造良好的育人环境,形成德育合力,进而提高中小学生的德育素养.  相似文献   

4.
聋生的个人发展取决于教育与环境的作用,而教育与环境的作用是通过聋生自身素质的内化而起作用的。以往的教育教学,基本上是学校单一的封闭的模式,不利于聋生主动积极地发展。为形成一种多维影响的教育氛围,渗透到教育的各个领域,思想教育工作应努力使学生经常处于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的教育协调立体结构当中,形成一个系统的整体,影响带动学生的心理过程,使他们感受到系统整体再现刺激的一致性。使学生在实现自身素质内化过程所形成的暂时联系不断得到强化,形成某种或某些良好的学习习惯和个性品质,促进聋生素质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5.
德育实践教育是更好发挥学生主体性的教育方式之一,高校学生德育实践教育机制的建立不能单一地从学校自身建设出发,学校应从单一的教育机制向多层面教育机制延伸,积极创建社会、学校、家庭和学生四位一体的教育机制,形成教育上的合力。  相似文献   

6.
我院从1999年参加了全国教育科学“九五”、“十五”规划国家重点课题“整体构建学校德育体系的研究与实验”,重点就高职院校德育如何形成全员育人合力、如何把主阵地和主渠道有机结合起来、如何创造一种学生喜闻乐见、能广泛参与的教育模式进行了积极的探索。经过不断实践,我们创立了一门教会学生做人的大课——德育活动课。这门课推倒课内与课外、理论与实践、学校与企业、学校与社会、学校与家庭之间的“墙”,形成了在“实践中育人、在体验中成长”的德育活动课教育模式。  相似文献   

7.
新媒体的发展给高校的德育工作带来了严峻挑战,在新媒体环境下,创新德育工作,充分发挥自主性德育、参与式德育的作用,建立新媒体与现实传统教育相结合的德育模式和社会、学校、家庭、学生"四位一体"的立体德育模式,提升德育效果。  相似文献   

8.
《中国德育》2006,1(9):86-86
由孟育群教授主编的《中小学生亲子关系与家庭德育研究》一书近日由教育科学出版社出版。该书是全国教育科学“九五”规划国家教育部重点资助项目“充分发挥家庭德育功能的研究”的主要科研成果。 该书通过教育实验的方法探索了中小学校帮助家长转变教育观念和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良好亲子关系的方法、模式与机制等问题。该书在概述家庭德育的特点、功能和家庭德育内容的起点后,重点抓住了在我国改革的新形势下,要充分发挥家庭德育功能必须解决的家庭内部与外部环境关系的几个关键问题。该书的独创性体现在:①认为亲子关系是家庭教育学研究的逻辑起点;总结了具有中国特色的良好亲子关系的特征。②强调了中小学生在调适亲子关系中的主体作用,如自主性、能动性、选择性与创造性等。③对父母的角色差异(如抚养角色、教养方式、管教态度、家庭教育价值观等)进行了深入探讨。④提出中小学校指导和帮助学生家长更新教育观念的方法与机制以及建设具有中国特色良好亲子关系的方法与模式。⑤深入研究了家庭德育效果与家长的心理健康水平问题。⑥梳理了家庭德育与社会教育如与社会生活方式的变迁、社会教育设施的建设、社会教育活动创新等的关系。  相似文献   

9.
在现代社会,家庭和学校共同承担着培养孩子道德品质和价值观的重要责任。家园共育作为一种教育模式,在培养孩子德育素养中起着积极的作用。为了发挥家园共育的价值,需要对其作用进行探究。本文首先介绍了家园共育的概念和原则,然后分析了家庭在培养孩子德育素养中的作用,包括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家庭对孩子价值观和道德规范的影响。然后,探讨了学校在培养孩子德育素养中的作用,包括学校德育的任务和责任、创设德育环境的措施和方法,以及学校与家庭的协作模式和机制。接着,通过对实践案例的分析,总结了其中的不足。最后,讨论了家园共育面临的挑战,并提出了应对挑战的策略和建议。  相似文献   

10.
我们的学生,是生活在一定社会环境中的人.学生思想品德的形成.是学校、家庭和社会环境长期熏陶的结果.因此、中学德育应是一个联系社会、家庭与学生的开放系统.德育过程应是学校、家庭、社会对青少年实施统一影响的系统工程.研究优化育人环境.目的就是要提高德育的实效.  相似文献   

11.
大学生租房走读的原因主要有社会、学校、家庭、个人四个方面的因素。学生租房存在诸多安全隐患,既不利于学生的学习和健康成长,也不利于学校的管理。要切实加强对学生租房的教育与管理,就要改善学校的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对学生的思想教育和日常管理,加强学校与家长的联系,发挥家庭教育的作用,以人为本地做好对租房学生的教育和管理工作。  相似文献   

12.
新时代中小学生社会责任感是社会责任意识与社会责任行为的统一。中小学生处于身心发展的关键期,有必要积极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社会责任意识,鼓励实施力所能及的社会责任行为。中小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培养主体分别来自家庭、学校和社会,三者构成有机整体。中小学生社会责任感的提升需要通过学校、家庭和社会协同配合,提升路径包括学校积极创造学生参与社会活动的机会,家庭以契约形式组织日常生活,社会支持培养活动并开展家校与社区合作建设。  相似文献   

13.
大学生租房走读的原因主要有社会、学校、家庭、个人四个方面的因素。学生租房存在诸多安全隐患,既不利于学生的学习和健康成长,也不利于学校的管理。要切实加强对学生租房的教育与管理,就要改善学校的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对学生的思想教育和日常管理,加强学校与家长的联系,发挥家庭教育的作用,以人为本地做好对租房学生的教育和管理工作。  相似文献   

14.
褚金柳 《文教资料》2006,(12):110-111
长期以来,农村中小学生道德教育得不到足够重视,农村中小学校德育没有很好的实施,家庭和社会的不良环境对小学生品德养成有负面影响,农村小学生德育缺位现象很严重。提出五条解决途径:把农村小学德育课落到实处;探索适应儿童心理发展特点的德育方法;充分利用农村自然环境的优势,发挥生活的作用对孩子进行道德教育;建立家庭、社会、学校三位一体的立体教育网络;在实践中加深小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加强农村中小学生德育可以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供高素质劳动力和良好的氛围。  相似文献   

15.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要求语文教学加强与社会生活的联系,充分利用学校、社会、家庭的语文德育资源,对学生进行大语文教育,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在以往的语文教学中,我们比较重视学校的语文德育资源,对社会和家庭的语文德育资源及其功能认识不足,使课内外联系流于表面,未触及学生的生活背景和情感世界,难以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家庭是社会的细胞,社会的影响有时是透过家庭来实现的。家庭语文德育对学生的影响是全面而持久的,学校语文德育如果忽视这种影响,则其教育效能会受到不同程度的损失。因此有必要认识并…  相似文献   

16.
德育是小学教育的一项重要工作,一年级是学生 在成长过程中树立正确三观的起步阶段。班主任在学生身心 健康发展及形成良好思想品德等方面有至关重要的作用,更是 链接学校、家庭和社会的重要纽带。在生态德育的先进教育理 念影响下,秉承我校“六美教育”德育观,本文就一年级班主任 的学生管理工作做出总结与研究,以期在良好的生态德育系统 中,促进每一位学生全面健康地成长。  相似文献   

17.
谈中学德育的实施途径王长青德育即思想政治和品德教育,它是一个系统工程。家庭、学校、社会在德育中同样占据着重要地位,当然它们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人们的品德的优劣、思想政治觉悟的高低都是三者共同作用的结果。因此,关心和保护中小学生的健康成长,不仅仅是教育部...  相似文献   

18.
家访是维系教师、家长、学生的纽带,是沟通学校、家庭、社会的桥梁,在学校教育中起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现在35岁以上的人恐怕多数会清楚地记得当年班主任家访的情形。事实证明,家访是行之有效的教育措施。随着时代的变迁,一种全新的家校沟通方式校访出现了。它既是家访的辅助手段,又和家访相辅相成,成为联系学校、家庭、社会的新方式。家访是教师为了促进家校信息交流,主动到学生的家中和其父母联系有关事宜的一种沟通方式。校访则是家长为了更好地了解孩子在学校的表现,主动和教师取得联系,以便更好地促进孩子发展的一种新的家庭和学校…  相似文献   

19.
“5+2=0”思想人为地将学校与家庭、社会对立起来,将学校本应承担的那部分德育责任完全推卸到了社会和家庭的身上。这一思想的提出实质上是因为部分教育研究者没有真正对学校教育认识清楚,夸大了家庭和社会影响的负面作用,并低估了家庭和社会的正面教育意义。“5+2=0”思想的提出,在客观上引起了家庭和社会对学生德育的重视,提高了家庭和社会对学生德育的参与意识,但这种对校内校外德育环境差异的极度强调,却演化成了学校德育工作者们对家庭和社会的警惕和敌视,产生了极大的负面影响,导致各方对学校德育的认识偏差。  相似文献   

20.
家庭、学校是学生最重要的活动和生活场所。为了创设良好的育人环境,家庭和学校必须互相协调配合,加强联系,拧成一股绳,形成强大的教育合力,共同教育好孩子。班主任老师要讲究方式方法,创新家校联系的方式方法,加强与家长之间的联系,交流学生在学校、家庭的表现。这对于学生的智育、德育的发展是非常重要的。同样,家长也可以对学校进行访问,向教师了解孩子在校的上课学习及各方面的表现情况,以配合教师对孩子进行教育。所以,我们要树立以学生为本的理念,创新家校联系,步调一致,互相配合,形成教育合力,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健康发展,从而更好地把班级工作搞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