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创造力的最显明特点就是能根据已知的去探索未知的。在自然教学中,重视学生的非智力因素,积极鼓励学生展开创造性想象,注重实际操作,掌握创造性的技能技巧,促进创造性思维的发展,有利于创造性能力的培养。下面谈谈我在自然教学中培养学生创造性能力的一些做法:一、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创造性思维是创造力的核心。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必须积极地组织学生加强想象思维训练,引导学生开展“假如——会怎样”的讨论。运用假想性推测是培养训练学生想象力的一种好方法。例如教“地球引力”这一课时,可以启发学生想象,如果地球引力消失,大地会是什么样?我们的生活会是什么样?通过讨论,可以使  相似文献   

2.
在自然课本"地球引力"一文中,是借助牛顿观察到的一些自然现象,通过推理得出地球引力这一结论的.苹果为什么总是往下掉?不往天上飞?打出去的炮弹总是落回地面等等.科学家把地球叙述为一个大圆球,不停地转,悬在空中,有人担心,当它转到下方的时候,上面的人会不会掉进无底的天空中,地球会不会把我们甩出去?这些是学生在学习中提出的疑问.笔者建议制作一台"地球引力演示器",当面演示给学生看,起到立竿见影、事半功倍的作用.下面介绍其制作方法:  相似文献   

3.
考试以后,常有学生拿着试卷来问这问那,有不明白自己错在何处的,有询问为什么扣那么多分数的,也有对试题或者答案提出不同看法的。所谓“评题”,指的就是对试题或者答案进行评论或批评。下面就是学生评题的几个例子。 [例1]一个质量50千克的人,对地球的引力大约是多少? A.50牛。P.500牛。 C.引力很小很小。D.无法判断。评卷时,大多数学生选了正确答案B,奇怪的是,一位物理成绩一直很好的学生却选D。经询问,他认为这个题目有毛病。我说这个题目是根据高一物理甲种本第182页练习二第(1)题“你能说出你对地球的引力是多少吗?”改编的。可是这位学生说:试题  相似文献   

4.
张坤 《物理教师》2010,31(9):46-46
我们都知道苹果是由于受到地球的引力而落向地球的,但是根据牛顿第三定律,地球也要受到苹果给它的等大反向的引力,为什么看不到地球砸向苹果呢?美国的物理学教授阿特·霍布森在他的《物理学:基本概念及其方方面面的联系》(Physics Conceptsand Connections)中这样解释:  相似文献   

5.
自然教材中有一种重在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课型——逻辑推理课。现就第三册《地球引力》一课的教学谈我对这类课型的粗浅的认识。 逻辑推理课的教学,重在“推理”。推理是对客观事物的间接认识,是根据一个或几个事实,通过分析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和联系推导出结论的思维形式。这样就要求我们在教学中做到:  相似文献   

6.
小学《自然》第三册十至十三课,是用运动状态和力的关系把它们联系起来的。其教学目的是,认识物体运动状态变化的原因是受到力的作用,几种运动方式移动、摆动、转动的特点;物体自由落地,具有重量是地球引力作用的结果,引力的方向竖直向下指向地心。教学“物体的运动”一课,应着重让学生懂得,要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相似文献   

7.
教学目的1.以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为指导,现代教育媒体为手段,帮助学生知道地球有引力,了解地球引力的方向是向着地心的,会初步运用“地球引力”解释一些常见的现象。2.通过多媒体计算机软件创设情境、实验协作,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归纳概括能力。3.通过“会话”。“意义”构建,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并激发学生热爱科学的热情。教学重难点重点:通过动画创设情境。实验协作、会话构建,使学生知道地球有引力,会初步运用“地球引力”解释一些常见的现象。难点:通过实验协作、动画演示,放缓坡度,变静为动,让学生了解地球引力的…  相似文献   

8.
在自然课本“地球引力”一文中,是借助牛顿观察到的一些自然现象,通过推理得出地球引力这一结论的。苹果为什么总是往下掉?不往天上飞?打出去的炮弹总是落回地面等等。科学家把地球叙述为一个大圆球,不停地转,悬在空中,有人担心,当它转到下方的时候,上面的人会不会掉进无底的天  相似文献   

9.
宇宙速度     
物体达到11.2千米/秒的运动速度时能摆脱地球引力的束缚。在摆脱地球束缚的过程中,在地球引力的作用下它并不是直线飞离地球,而是按抛物线飞行。脱离地球引力后在太阳引力作用下绕太阳运行。若要摆脱太阳引力的束缚飞出太阳系,物体的运动速度必须达到16.7千米/秒。那时将按双曲线轨迹飞离地球,而相对太阳来说它将沿抛物线飞离太阳。  相似文献   

10.
创造性思维课是小学《自然》八种课型之一。这类课多见于探索和发现事物规律等方面知识,如《什么力使苹果落地》、《物体的重量》、《地球引力》、《无限宇宙》等。这些课虽然不多,但通过教学能够指导学生学习前辈科学家发现和研究问题的方法,激发学生学科学的兴趣,培养学生随时注意观察周围自然事物、动脑筋想问题的习惯,发展创造性的思维。现以《什么力使苹果落地》(《自然》第三册第十一课)为  相似文献   

11.
2004年4月,美国发射了“引力探测器B”——一颗装备超精确设备的卫星,它能监测到地球每8.8万年里发生的1度转角的变化。卫星上装有4只最灵敏的陀螺仪,其中的4个石英球体是有史以来最圆的物体。它能对地球引力的细微变化进行探测。灵敏的引力探测器@宋习艺  相似文献   

12.
宇飞  曾宏燕 《科技文萃》2004,(11):165-168
宇飞(以下简称宇):中学物理课上,老师在上面讲"红苹果落地是由于地球万有引力的作用",下面有学生就接话说"青苹果落地是由于爱情引力的作用",您觉得学生的这句戏说透露出现实中的什么信息?  相似文献   

13.
在必修二第六章万有引力与航天教学中,讲解地球卫星绕地球做圆周运动时,经常遇到学生提出,为什么地球对卫星的引力提供向心力,而不是太阳、月球和地球的合力提供向心力?教师可以在以地球为惯性系和非惯性系两种情况下,分析卫星受力情况,从而找出卫星做圆周运动时向心力的来源。  相似文献   

14.
概念教学是物理教学的重要环节之一,学生只有准确地理解物理基本概念,才能理解物理原理,掌握知识要点,进行科学探究及实际应用。教学中发现,在讲重力和地球引力的关系时,总是有不少学生疑惑不解。文章就重力与地球引力的相关问题进行分析探讨。  相似文献   

15.
我们杂志2008年第10期上登的《搬(bang)家搬到太空上》,曾经说到地球是有“吸引力”的。这种吸引力,科学家把它叫做“引力”,地球引力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相似文献   

16.
一、在惯性参照系中 ,物体所受的重力是万有引力的一个分力高中教材力学部分讨论地球上的物体所受的重力的变化问题时 ,先探讨重力的来源 .据万有引力定律可知 ,质量为 m的物体在地球表面上受到地球的引力为 F=Gm MR2 ,式中 M表示地球质量 .由于地球在不停地自转 ,地球上的一切物体都随着地球的自转而绕地轴做匀速圆周运动 ,这就需要向心力 ,这个向心力的方向是垂直指向地轴的 ,它的大小为 f=mrω2 .式中 r是物体距地轴的距离 ,ω是地球自转的角速度 .这个向心力只能来自地球对物体的引力 F,它是引力 F的一个分力 ,引力 F的另一个分力是物体所受的重力 mg.因此 ,重力mg是物体 m所受的万有引力 F的一个分力 .如图 1所示 .   图 1物体所受的重力是万有引力的一个分力    图 2 重力为万有引力与离心惯性力的合力上述讨论是选择以地心为原点 ,坐标轴指向恒星的地心——恒星坐标系 ,这是比地球惯性系更精确的惯性参照系 .大量的观察和实验表明 ,研究地球表面附近的许多现象 ,在相当高的实验精度内 ,可近似地认为地球是惯性系 ,但在探讨物体的重力和万有引力关系问题时 ,由于地球自转 ,地球并不是精...  相似文献   

17.
“什么力量使水在地球上循环”是《自然》课本第三册的一篇课文。课文中只画了一个最简单的、模式化了的水在海陆空间的大循环的插图,只提出了问题,没有给出结论。为了让学生比较清楚地理解水的这个大循环的动力,我们做了一个实验,模拟图中四个粗箭头所表示的循环过程,启发学生思维,引导学生讨论,然后由学生自己得出结论。下面是这一课的教学过程。上课时,先复习一下在第一册里学过的水在自然界里是怎样循环的,以及本学期学过的大气压力、大气浮力、地球引力、热空气气球等知识,接着进行实验。分四步进行:一、把烧杯装上大半杯水,点燃酒精灯对烧坏加热。一会儿水就烧开了,有水蒸气往上升。教师:是什么力量使烧杯里的水变成水蒸气?  相似文献   

18.
《九年义务教育自然教学大纲》规定:“自然是义务教育小学阶段的一门重要基础学科,担负着向学生进行科学启蒙教育的任务。“要完成这一任务,必须培养学生的创造意识。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意识呢? 一、诱导——激发创造的兴趣 兴趣是从事一项活动的内部动力,是人门的先导。要培养学生的创造意识,必须先使学生对科学创造感兴趣。为使学生对科学创造感兴趣,应在教给学生科学知识的同时,多结合教学内容,讲一些科学家发明创造的故事,多做一些有创造性的游戏。如讲牛顿看到苹果落地面发现地球引力,阿基米德在洗澡时发现浮力定律…  相似文献   

19.
在人教版第十六章"热和能"第一节"分子热运动"的"分子间的作用力"教学中,通过实验演示,学生能明白分子间存在引力,也能明白分子间存在斥力。但是,学生对分子间同时存在引力与斥力的这一物理现象很难理解。而课本所提供的参考学习素材只有图1,从图1中学生只能看出分子间要么有引  相似文献   

20.
学习“重力”一节时,老师给同学们讲了关于“牛顿观察苹果落地的现象,由此想到地球对苹果有引力”的故事.不少同学提出了这样的看法,我们只看到熟透的苹果在地球引力作用下落向地面,从没有看到地球在苹果的引力下飞向苹果,“力的作用是相互的”是在任何情况下都成立,那么怎样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