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陶巍 《考试周刊》2010,(25):46-46
《新课标》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阅读中的对话和交流,应指向每一个学生的个体阅读。”可见,学生的个体阅读是阅读教学中对话和交流的基础.没有学生的个体阅读,对话和交流就无法实现。  相似文献   

2.
陈娟 《现代语文》2005,(10):63-63
在语文教学中,阅读教学是一个重要的环节,它不仅帮助学生学习语言文字的特点,而且担负着构筑学生的“精神家园”、重塑学生“个性人格”、净化学生“灵魂世界”的重大使命。《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的多重对话,是思想的碰撞和心灵交流的动态过程。阅读中的对话与交流,应指向每一个学生的个性阅读。”这些已深刻揭示了阅读教学的本质,也暗示我们教师必须改变原来的阅读教学模式,由“独奏者”角色逐步过渡到“伴奏者”角色,以人为本,尊重学生的个性,引导学生从自己的情感体验出发,去实现与文  相似文献   

3.
发问是开展阅读教学的重要手段 ,它既发生在师本对话、生本对话中 ,更在生生、师生的对话交流中起着促进作用 ,它不断将交流引向纵深 ,使学生在阅读中发展思维 ,提高语文素养及人文素养。一、师本对话阶段作为阅读教学的准备阶段 ,教师与文本进行对话的质量显得至关重要。这种对话 ,不是以设计课堂提问为目标 ,而是为担当好阅读教学中教师的角色做准备 ,从而最终达到尊重学生这个阅读主体的目的。在阅读教学中 ,教师不仅是对话交流的平等参与者 ,也是当学生发生困惑时的启发者 ,还是交流发生碰撞时的疏浚者 ,这些角色的体现 ,均建立在对文本…  相似文献   

4.
说“对话”     
“对话”源流“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问对话的过程”(九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问的多重对话,是思想碰撞和心灵交流的动态过程。阅读中的对话与交流,应指向每一个学生的个体阅读”(高中《语文课程标准》)。  相似文献   

5.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规定:“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则进一步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的多重对话,是思想碰撞和心灵交流的动态过程”;“阅读中的对话和交流应指向每一个学生的个体阅读”;“教师是与学生平等的对话者”。可见,新课程标准要求把阅读教学过程演绎为应用对话的过程。  相似文献   

6.
细读——“个体阅读”之堂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在“实施建议”中“教学建议”部分,有一段谈及“阅读”及“阅读教学”的重要话语.称“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的多重对话。是思想碰撞和心灵交流的动态过程。阅读中的对话和交流。应指向每一个学生的个体阅读。教师既是与学生平等的对话者之一。  相似文献   

7.
阅读教学的过程,就是一个多重对话的过程。“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的多重对话,是思想碰撞和心灵交流的动态过程。阅读中的对话和交流,应指向每一个学生的个体阅读”。因此,语文课上,语文教师应该很好地设计对话。优秀青年语文教师王锦起在全国中小学  相似文献   

8.
黄宏珍 《考试周刊》2012,(92):49-49
新课标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阅读中的对话和交流,应指向每一个学生的个体阅读。”可以说,“对话”已经成为当下语文阅读教学的重要理念之一。这一阅读理念,  相似文献   

9.
构建多重对话.是新课改阅读教学的主要策略之一。“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作者)之间的多重对话.是思想碰撞和心灵交流的动态过程。阅读中的对话和交流。应指向每一个学生的个体阅读。”(《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由此可见,阅读教学的高效实施,取决于“多重对话”的成功展开。  相似文献   

10.
《语文课程标准》在关于阅读教学的建议中指出:“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的多重对话,是思想碰撞和心灵交流的动态过程。阅读中的对话和交流,应指向每一个学生的个体阅读。”体悟式阅读教学适应新课程对语文阅读教学的要求,可以使阅读成为学生个性化的行为,有利于学生阅读能力和文化品位的提升。  相似文献   

11.
现代阅读观以对话理论为基础,将阅读行为视为人与人之间确立的一种对话和交流的关系。而“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和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这三者形成了一个“对话场”。学生无疑是“对话场”中最重要的一极。因此新课程理念突出了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充分顾及学生阅读态度的主动性、阅读需求的多样性和阅读趣味的独特性,  相似文献   

12.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教师是课堂阅读活动的组织者、学生阅读的促进者。”那么教师该如何组织、促进学生的阅读?我认为关键在于着力创设对话情境,精心构建课堂对话交流的平台,让学生在思维碰撞和心灵交流的动态过程中,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地发现文本的意义,感悟文本的情感,并在对话的过程中学会阅读。  相似文献   

13.
伴随着新课标的颁布,教学观念的更新、教学角色的转变、教学方法的改革等一系列问题摆在了广大教师的面前。就阅读教学,新课标明确要求:“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的多重对话,是思想碰撞和心灵交流的动态过程。……教师的点拨是必要的,但不能以自己的分析讲解代替学生的独立阅读。”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如何才能真正实现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四者之间的多重对话呢?著名语文教育研究专家,在阅读教学研究领域有突出建树的韩雪屏教授发表了自己独到的见解。她从“从创作空白处与文本对话”、“寻求与文本对话的策略”、“与教学文本对话”、“课堂中的垂直性对话”、“课堂中的水平性对话”、“与阅读环境的发散性对话”等6个方面作了系统的阐释。本刊将从本期开始,分6期全文刊登,以飨广大读者。  相似文献   

14.
陈星 《新课程研究》2010,(3):148-149
现代阅读观认为。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作者与读者的关系,从本质而言,体现了人与人之间的精神联系,阅读行为也就意味着读者和作者之间确立了一种对话和交流的关系。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应该扮演一个怎样的角色呢?《初中语文课程标准》在“关于阅读”中指出,“教师是文本与学生的中介”,强调教师“决不能取代学生在阅读中的地位。由教师预设好结论,  相似文献   

15.
在互动式语文阅读教学中要注意三方面问题: 一、教师的作用教师在互动教学中,应扮演组织者、策划者、参与者、合作者的重要角色。在语文阅读教学的互动模式下,它要求教师带着学生走向文本,而不是教师带着文本走向学生。因而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的主导地位和指导作用是十分明显而突出的,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作者、文本之间的多重对话,是思想碰撞和心灵交流的动态过程。阅读中的对话和交流,应指向每一个学生的个体阅读。而教师既是与学生平等的对话者之一,又是课堂阅读活动的组织者、学生阅读的促进者,教师要为学生的阅读实践创设良好环境,提供有利条件,充分关注学生阅读态度的主动性。  相似文献   

16.
《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说“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的多重对话,是思想碰撞和心灵交流的动态过程。阅读中的对话和交流,应指向每一个学生的个体阅读。”  相似文献   

17.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对于如何落实语文课标的“对话”精神,确实改变教师主导,优生主演,其余大多数学生作配角的阅读课堂现状,应该加强“对话”教学的策略研究。阅读课堂的对话教学应引导学生在潜心涵泳中感悟,在交流讨论中合作,在质疑求解中探究,在实践延伸中拓展。  相似文献   

18.
牛耀增 《考试周刊》2012,(89):32-32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现代对话理论认为:阅读就其本质而言.体现了人与人之间的精神联系;阅读行为意味着人与人之间确立了对话和交流的关系,这种对话和交流是双向的、互动的、互为依存条件的,阅读成为思维碰撞和心灵交流的动态过程,因此.阅读就具有了态度上的主动性、需求上的多样性、心理上的独特性.这是其一;其二,阅读教学中存在着多重对话关系:学生与作者的对话,教师与作者的对话,教师与学生的对话,学生与学生的对话,甚至还包括编者与作者的对话等,所以,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  相似文献   

19.
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的多重对话,是思想碰撞和心灵交流的动态过程。阅读中的对话与交流,应指向每一个学生的个体阅读。”这一理念给予阅读教学丰富而鲜活的内涵。  相似文献   

20.
李良柏 《教师》2008,(12):73-73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阅读作为动态的生成过程,是师生进行的一种多层面、深层次的交流与碰撞,只有实现所有学生智慧和情感的和谐共生,才能实现每个学生的个性化阅读。下面就如何在阅读教学中奏响“对话”主旋律,笔者谈谈个人的看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