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罕见的阵地防御战 1951年夏秋季的防御作战,我军虽然取得了很大胜利,但在敌人密集的炮兵、坦克、航空兵火力的猛烈轰击下,付出了不小的代价.实践证明,仅仅依托一般野战工事,是很难有效地保存有生力量,进行持久防御的. 在夏秋季防御作战中,战士们为防炮、防炸弹,在山上挖了一些"猫耳洞".后来,又把这些"猫耳洞"挖深,把两个洞连结起来,形成一个"U"形地下坑道.敌人打炮时,战士们就进去隐藏;敌人步兵接近时,战士们便冲出来杀敌.这是朝鲜战场上坑道工事的雏形.  相似文献   

2.
人们崇敬、羡慕新闻记者这一职业;然而,不少人却未曾想到这是一项充满艰辛,充满风险的职业。我曾三次陪同数家新闻单位的记者赴南沙,亲眼目睹了记者们含辛茹苦、出生入死、奋力拼搏的工作精神,前线战士都为他们所折服。在官兵们的一再恳求下,在一种崇敬感、责任感的驱使下,我用笔记述了一批批记者们在南沙战斗的风采。  相似文献   

3.
访泰回来后,我在《新华日报》、《扬子晚报》上先后发表了八篇文字稿和一幅照片。这些稿件虽然质量不高,但在那走马看花的集体采访中我还是作了一番努力的,也有一些感受。现在采撷几朵黄花,奉献给读者。人无我要有  相似文献   

4.
四川大地震牵动着亿万中国人的心.新闻媒体纷纷派出记者参与采访报道.在第一时间向公众传递最新信息,帮助人们了解灾情.从而更有效地组织支援活动。不少记者深入第一线,与抗险救灾的战士们一道摸爬滚打.将最感人至深的画面,呈现在观众面前。  相似文献   

5.
在我的记者生活中,随刘邓大军作战采访,受教育最深,可以说是终生难忘。 1945年春,我作为前线记者,参加了对日伪军作战的南乐战役。在濮阳,邓小平政委对我们讲话说,南乐战役打得好,歼灭日军、伪军3300多人,扩大了抗日根据地。这年冬,我随大军进行对日伪的鲁西战役。邓政委赞扬杨勇部队,十天下五城,打得漂亮。我参加打仗,吃了苦,可惜写稿不多。对我来说,是个教训。  相似文献   

6.
在采访中,记者面对着五彩缤纷的世象,面对着存在心理特征差异的各种人物,需要按照心理学的规律,主动地进行心理调节与锻炼,以适应变化着的社会和人。这样,才能把握采访活动的全过程,积极、主动、科学地开展采访活动,更为敏锐地发现新闻线索,采撷到真实、精确、生动的新闻素材。每个采访者都有各自的心理特征。比如,有的人感知事物属于详细型、精确型,在采访中观察事物细致入微,精确周密,善于捕捉许多动人心弦的细常,注意搜集一些往往被别人忽略的情节,但有时不够果断、迅速。有的人属于概括型、快速型,能在大量纷繁的现象中迅速捕捉最有新闻价值的素  相似文献   

7.
坐火车出差采访,是记者的“家常便饭”,但乘坐万里跨国输送“和平使命-2007”联合反恐军事演习部队的军列,我感受到的却是另一番景观。 早上7时30分,一阵急促的起床哨声在车厢内响起。我来到某装甲连官兵的车厢,看到连长蒲德正在组织战士进行训练。他们因地制宜.依托车厢的狭长走廊,分组进行俯卧撑、单腿起立等辅助性体能训练,战士们练得额头沁出了汗珠。  相似文献   

8.
今年6月,我作为全国八省市青联慰问团团员,和北京日报另外一名记者邵镇军一起,奔赴云南老山、者阴山前线慰问子弟兵,同时采写战地报道。在前线,我们度过了令人终生难忘的十几个日日夜夜。到达前线指挥部以后,我们每天跟随各慰问小组上前沿,下连队,和战士们一起跨战壕,钻猫耳洞,一起坐在炮弹箱上吃罐头,啃压缩饼干,一面慰问,一面采访。6月26日黄昏时  相似文献   

9.
新闻是“七分采访三分写”,这话一点不假。我“爬格子”3年多,在写作中走过不少弯路,其中总结出一条肤浅的教训:采访深入一定要细,广集素材,这样才能淘出埋在沙堆中最闪亮的金子。那是去年4月20日下午,在离成都军区空军司令部驻昆办事处不远的一个建筑工地上,工人们正在施工,突然来了一伙歹徒,见人就打。战士陈刚发现这一情况后,拔腿跑回办事处向主任陈明生大校报告,陈主任立即带3名战士1名学员前去制止,刚好我旅副旅长杨共和路过此地,也参加了斗歹徒的行列。这起陆空官兵携手斗歹徒的事迹过硬,也比较感人。当我得到这…  相似文献   

10.
“深入”的第四种境界──“神”入“神”,精神也,是作品的精华。“神”入,即要求记者在采访时要深入被采访对象的精神境界,善于提精选粹,使自己的作品神采飞扬。法国新闻界有一位名人,他采写了大量有影响的作品。一位记者采访时间他写了多少字的作品?他回答说:“我写文章不计算字数,而计算思想。”这位名人的回答很有味道,值得深思。思想精华是新闻作品的灵魂,它赋予作品生命的活力,没有思想的作品只是一个文字“僵尸”。思想是一根红线,可以将散乱的材料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成为珠联璧合的艺术品;思想是智慧的闪电,它使新闻…  相似文献   

11.
今天,父母们千方百计把孩子送到最好的学校进行以思为名的教育,人人都感受得到"思"的重要。可是我们真的理解思考、善于思考吗?《若有所思》让我意识到:思想已经迷失在思考能力的训练中了,也许时至今日,我们也不明白"思考"意味  相似文献   

12.
前些日子到东北部队转了一圈,最近又到“硬骨头六连”去了一趟。在和一些神枪手战士接触中,使我联想到记者练基本功的一些问题。尤其是在“硬骨头六连”采访,我看了许多,听了许多,也想了许多。其中想到的一点就是:我们记者能不能像“硬骨头六连”战士练射击、投弹、刺杀那样苦练基本功?能不能像六连神枪手们那样,用的时间短,而功夫又练得过硬?以下写的都是一些感想。许多问题想得都不透,只是提出来和大家研究。  相似文献   

13.
报业迅速发展,个人英雄主义时代正在改变,重大突发新闻,报纸动辄大篇幅或数版报道,记者"单打"逐渐让位于集团作战,采访的组织、稿件的写作也跟以前有所不同,建立完善的"团队作战——主笔制"变得越来越重要。为何建立"团队作战——主笔制",其核心内容是什么,如何建立这一机制,本文试作讨论。  相似文献   

14.
10多年过去了,我还清晰地记得两件小事。那时,我还是新闻干事。一次,我陪一位记者到新疆军区某汽车团采访。晚饭后,这位记者和战士一起弹吉他、唱流行歌曲。我很纳闷:“从北京来的‘大记者’,怎么和战士这么随便?”还有一年冬天,中央媒体组团到新疆军区采访。来到吐尔尕特边防连时,下起了雪,一位女记者看到站岗的战士裸着双手,就摘下自己的皮手套,悄悄塞给战士。从这两件小事我发现——当一名称职的记者,没有厚实的知识功底不行,没有理性思考和独立见解不行,不关注国家和民族的命运不行,和普遍群众、普通士兵没有感情更不行,当记者首先要有…  相似文献   

15.
有位资深记者,也是一家新闻单位的领导.我几次听他发言,每每谈及创业政绩,总结奋斗经历,他都会豁达大度、真挚诚恳地讲上一句:我和我的伙伴们一起努力…… 这种善于加一个"们"的说法,体现了一个人的胸襟.  相似文献   

16.
提问是新闻采访最常见的形式.是采访成功与否的关键环节。如果说采访是一门艺术.那么.最能体现这门艺术的就是提问了。提出的问题是否恰当,直接关系到采访意图、报道效果能否顺利实现。当然.新闻采访中的提问并不是简单的你说我记、你问我答,其中大有技巧。比如记者在采访时遇到的对象中.有的人情感外露.有的人性格内向;有的人谈起话来滔滔不绝,有的人却沉默寡言:有的人善于表达,有的人却拙于言辞。面对不同类型的采访对象.记者只有善于运用提问的艺术和技巧.切实做到问之有理、问之有趣、问之有物,才能达到采访的目的和效果。  相似文献   

17.
今年6月,我作为全国八省市青联慰问团团员,和北京日报另外一名记者邵镇军一起,奔赴云南老山、者阴山前线慰问子弟兵,同时采写战地报道。在前线,我们度过了令人终生难忘的十几个日日夜夜。到达前线指挥部以后,我们每天跟随各慰问小组上前沿,下连队,和战士们一起跨战壕,钻猫耳洞,一起坐在炮弹箱上吃罐头,啃压缩饼干,一面慰问,一面采访。6月26日黄昏时分,我们沿着新开出的盘山道,登上了者阴山主峰,晚上住在山上的席棚里。临睡前,指导员叮嘱我们,夜间出门,一定要先用手电筒照  相似文献   

18.
采访须求真     
“真实是新闻的生命,”这是每一个新闻工作者都应该牢记在心并身体力行的。今年1月采访英雄战士李向群事迹的经历告诉我,要做到自己笔下新闻作品真实,绝非易事。采访时,李向群生前所在部队、部队驻地桂林市、李向群家乡海南省琼山市已经收集整理了李向群事迹的大量材料和资料,素材十分丰富。但一细读,总觉得发生在李向群身上的有些故事给人一种“高处不胜寒”的感觉,有的细节经不起推敲。于是,我有意识地在采访中对准备采用的一些素材多做了一些调查核实工作。结果表明:小心无大错。以下略举几例。一、李向群是哪个部队的?李向群…  相似文献   

19.
由于工作的繁忙,我将业余新闻学习搁置下来,导致自己在新闻函授学习中未能及时地完成老师交予的作业,辜负了老师的一片心意,在此深感歉意。我从小就渴望能成为一名记者。走进军营后,我被战士们的淳朴所感动,又萌发了当记者写战士的念头,得知军报举办新闻函授学习的消息,我便迫不及待地跑到邮局将平日积攒的钱交了报名费。当那些崭新的新闻函授书籍邮寄到我手中时,那种欣喜若狂的感动更让我增添了几分学习的动力。但由于不善于利用业余时间,同时在采访过程多次受挫,意志的不坚定等因素,迫使我的采访工作不得不半途而废,没有经过…  相似文献   

20.
今年7月,陕南发生特大洪水灾害,我到灾区采访了8天。翻山越岭,采撷到了许许多多感人的故事。虽然在人民日报只发了《生死关头见形象——记陕南抗洪救灾中的共产党员》(2002年7月21日头版)、《冲不垮的坚强堡垒》(2002年7月27日四版)两篇稿件,但我感到收获颇丰,不仅仅是文字的收获,更重要的是思想上的收获、灵魂上的震撼。①今年1月至5月,陕西省在农村广泛开展“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学习教育活动。这一学教活动刚刚告一段落,6月初陕南就发生了特大洪水灾害。特大洪水咆哮肆虐、撼天动地,同时也考验着广大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