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在张树年先生与张人凤兄处,见到一封张元济先生于1931年7月为郑振铎先生写的介绍信。研读之下,深感这是一件难得的蕴有丰富信息的文献史料。今将自己的一点体会写出来。这封信很有点特别。用的是印有“涵芬楼制”的八行直栏旧式信笺,原文是用打字机竖打的,其上又有张元济用毛笔加的批注,但无署名。原文无标点,又用旧格式转行顶格。今试加标点,并改成现时通行格式,抄录如下。沅叔先生道席:  相似文献   

2.
张元济先生(1867—1959),字筱斋,号菊生,浙江海盐人。他的一生经历了中华民族近百年的历史。在清末、民国、新中国漫长的历史岁月里,张元济先生的身上时刻闪耀着爱国主义思想的光辉,展示出爱国救国的巨大精神力量,他的一生其核心就是爱国主义精神。下面我简述在各个历史时期张元济先生的爱国主义精神表现。  相似文献   

3.
张元济先生是我国现代著名的学者、出版家,他对祖国文化的最大贡献是校勘、出版了成套古籍。他在鉴别版本真伪、探究版本源流等方面也取得了较高的成就,是一位功底深厚的古籍版本学家。  相似文献   

4.
张元济先生及其创建的公共图书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元济先生是我国近代著名的出版家和版本目录学家,也是我国近代图书馆事业的开拓者和倡导者。文章论述了张元济先生创建公共图书馆的思想背景、实践及意义。  相似文献   

5.
刘芳 《中国编辑》2018,(9):93-96
《涵芬楼烬余书录》(稿本)与《校订元明杂剧事往来信札》是近期商务印书馆影印出版的与张元济相关的两种文献。其中,《涵芬楼烬余书录》(稿本)是张元济为"一·二八"事变后幸存的涵芬楼珍本古籍所编撰的版本目录底稿;《校订元明杂剧事往来信札》则收入了张元济等围绕《孤本元明杂剧》与相关人士的往来信札470件,完整地记录了堪称"战时出版奇迹"的《孤本元明杂剧》整理、校订、编印、发行的全过程。本文通过对上述两种文献文本的分析,试图还原以张元济为代表的老一辈编辑家的诸多工作细节,及渗透于其间的理想信念、文化担当与工匠精神,这对当代的编辑而言不啻一笔来自先贤的珍贵遗产。  相似文献   

6.
随双亲两次游西湖 少年时代,我先后两次随双亲游西湖。一次十岁一次十二岁。虽至今时隔七十余年,许多往事仍然印象很深,特别是父亲在旅游活动中的言行,更难忘怀。现择要略述一二。 这两次杭州之行,《张元济日记》中都有记录。第一次是民国五年四月“二日至杭州,九日回”;第二次民国七年四月十六日“请假赴杭州,”廿六日称“昨日午车自杭州返”。可惜在杭州的活动没有留下片言只字。其实那些日子是父亲难得摆脱繁杂公事,与家人同享天伦之时,也是我印象中父亲特别高兴的几天。  相似文献   

7.
民国十二年(1923年)二月的一个星期六中午,我从约大附中放假回家,母亲和姊姊就告诉我有关乐志华的冤案情况.乐被几个中西包探押到我家.听得大门口吵闹声,母亲命姊姊到西阳台看看发生了什么事,只见乐志华由两个包探扶着,站在门房间前,包探说来吊乐藏在我家的赃物.乐见了姊姊立即跪下,哀求说:“请太太(指我母亲)和小姐(指  相似文献   

8.
第六章 生活琐记 堂兄树源结婚 树源哥与无锡刘冠昭女士于民国五年十月二十日结婚。父亲为树源侄完姻,告了假(见《张元济日记》上册第133页“天头”)。婚礼在极司非而路寓所举行。几天前,大伯母偕冯氏姑母从海盐来。我们让出卧室,请两位长辈住。我睡在母亲床上,姊姊大约上三楼统间。 大客厅拉门拉开,与中客室打通,作为礼堂。请伍廷芳(秩庸)证婚。父亲主持婚礼,刘姻伯书勋亦到,是坤宅主婚人。贺客不少,大都是张氏族人和至亲。  相似文献   

9.
庐山一称“匡庐”,相传殷周时有匡姓兄弟结庐隐居于此而得名.山中群峰林立,峦蟑峨峋,林木葱茏,云海弥漫,自古有“匡庐奇秀甲天下”之誉.父亲一生到过许多名山,庐山可算去得最多,先后共有七次.1929年7月第一次上庐山,住了两个月.1932年6月、7月和9月,三次上庐山.1933、1934、1935年连续三年盛夏都在庐山度过.父亲对庐山留有极好的印象.1932年,我在美国留学没有随父亲上山,其余四次我都在父亲身边,所见所闻,记忆犹新.  相似文献   

10.
第九章 第一次回家乡海盐 父亲出生亍广东,清光绪六年(1880年)十四岁随祖母谢太夫人回家乡海盐,住虎尾浜故居,延师读书。光绪十八年二十六岁晋京会试,中式点翰林。以后就留京任职。父亲在家乡住了十二年,在他一生中仅占八分之一时间。可谓短暂之至。但是,他对家乡,对张氏宗族有深厚的感情。他关心、支持家乡的公益事业;张氏家族的事更处处放在心上,几乎全力资助。他一生为张氏家族办了三件事:一是修族谱,二是建祠堂;三是建公墓。我就这三件事的来龙去脉和我的亲身经历,叙述如下。  相似文献   

11.
1951年4月间,时任北京图书馆副馆长的王重民先生给嘉兴图书馆副馆长汪大铁写了两封信,讨论近代著名藏书楼浙江湖州南浔嘉业堂藏书的接管与整理问题,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  相似文献   

12.
读王重民致向达书信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择要介绍王重民教授于1935~1943年间致向达教授的29封信件,涉及对国事的看法、敦煌学等方面业务的进展等。  相似文献   

13.
郑振铎先生的三封佚信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郑振铎先生的三封佚信李性忠Abstract:Mr,ZhengZhenduo,afamousChinesewriterofmoderntimes,ahistorianofliterature,abookcollectorandbibliographer...  相似文献   

14.
南通市档案馆藏有大量的、弥足珍贵的大生企业档案,其中大生纱厂早期档案于2002年3月经国家档案局组织的专家评审委员会的评审,被列入首批“中国档案文献遗产名录”。在申报阶段,我们对馆藏大生纱厂档案进行清理,竟意外地在数千卷的大生档案中发现了220余件张謇函稿。这些函稿都是从未发表过的,在《张謇全集》中也未见收录,这对深入进行张謇研究无疑有着重要的价值。一、张謇未刊函稿的特点经初步分析,这220余份未刊张謇函稿有如下几个特点:1、时间跨度长。最早始于张謇创办大生纱厂时期的1898年,最末止于张謇逝世前三年的1923年,时间跨度长…  相似文献   

15.
《档案与史学》2003,(2):2-6
1.致王懿荣[1]函 同治八年十月二十二日(1869.11.25) 何诗孙爱画之癖甚深,尤专力于司农,兄以五画之精者听其选择.十月二十二日. 2.致王懿荣函 同治九年九月二十二日(1870.10.16) 王益吾[2]前辈校刊<水经注>,略加翻阅,服其校勘精密.九月二十二日. 3.致吴大根[3]函 光绪三年六月十八日(1877.7.28)  相似文献   

16.
这里公布两封狱中书信,写信的是三位于解放前夕被捕的中共党员、革命军人。在信中他们总结被捕经验,并对自己工作中的失误深感痛心,告诫同志们今后工作要小心,免遭敌人逮捕;同时他们还念念不忘在狱中坚持斗争,透露敌情,深信革命即将取得最后胜利。从信中,我们可以看出他们所具有的无私奉献、视死如归的革命精神。值此纪念建党八十周年之际,我们纪念所有那些为中华民族解放事业英勇献身的人们。档号D1-1655,选编者王慧青。  相似文献   

17.
正作家罗洪先生生前将家中书籍、信札等,分别捐赠给上海图书馆及家乡松江图书馆。倘有一些零星散札,就嘱我收留。其中,有九通是秦瘦鸥先生(1908-1993)写给她与朱雯先生的。这些信约写于上世纪七十年代末至八十年代后期的十余年间。信都不长,每通均一页纸,大抵一信谈一事,简洁明了。余生亦晚,与秦瘦鸥与朱雯两先生缘悭一面,但展读遗札,似乎能触摸到秦老先生  相似文献   

18.
周怡  李帅 《国际新闻界》2012,(3):109-114
近期发现辜鸿铭与英租威海卫最高行政长官、汉学家骆克哈特部分英文信札(1884-1921),涉及到诸多学术问题的探讨以及未曾刊发的原始稿件,包括辜鸿铭与在华外文报刊的复杂关系以及有关新闻当事人的涉外案件,骆克哈特在当中扮演了推荐人与调停人的角色。特别值得注意的是,一篇投往《字林西报》的《辜鸿铭六十寿辰讲演》中文底稿中,记载了辜鸿铭的生日,可以更正目前学界的不同说法。这些信札第一次面世,具有较高的文献价值。  相似文献   

19.
本文对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重庆博物馆)藏两种云南旧方志稿本:《(民国)续修曲靖县志稿》及《(民国)文山县志》进行介绍,认为二志分别为当时首轮及二轮修志成果,其中《(民国)续修曲靖县志稿》编纂方法上与传统旧志有所不同,并未单纯采用"卷目"式结构,而是将卷、章、节三者结合,以卷统章,以章驭节,这种结构的编排很明显具有旧方志向新方志过渡的色彩。而《(民国)文山县志》虽仅存二卷,所存内容编排少见创新,体例一依旧志,但此稿本或正是滇藏稿本之缺卷。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