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4 毫秒
1.
一种集成的科技实力综合评价方法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国内外对有关科技实力评价多基于指标体系法的计算进行,且常用单一方法,这类方法按照权重赋值方法的不同,可分为主观赋权法和客观赋权法。本文从目前各种评价方法中选择和引入了主观赋权法和客观赋权法中的3种适宜方法:线性加权法、主成分分析(因子分析)法和标准化法,给出了适应于每种方法的计算方法,分析了每种方法优势和不足之处。尽管每种评价方法适合于科技实力评价,仅采用一种方法进行科技实力综合评价,其结果无疑具有一定的片面性。因此,本文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融合主观赋权法和客观赋权法优势的集成方法,从而使评价结果更为合理,此方法也适合应用于各种综合评价类型中。  相似文献   

2.
“科学技术动力观”与中国可持续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兴吾 《软科学》2000,14(4):9-12
20世纪 90年代 ,江泽民同志在对邓小平“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理论的宣传和贯彻落实中 ,进一步确立起“科学技术动力观”。江泽民同志指出 :“科学技术是生产力发展的重要动力 ,是人类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纵观人类文明的发展史 ,科学技术每一次重大突破 ,都会引起生产力的深刻变革和人类社会的巨大进步” ;科学技术已“成为推动现代生产力发展的最活跃的因素 ,并且归根到底是现代社会进步的决定性力量。”笔者认为 :江泽民同志的“科学技术动力观”是纵观人类文明发展史确立起来的社会发展观 ,它全面、深刻地突出了科学技术的社会价值 ,…  相似文献   

3.
1949年以来中国的主流科学技术观是以"科学是生产力"观点为核心的科学技术观,本质上属于功利主义科学观的范畴。其主要缺陷是:以技术代科学或重技术轻科学的倾向普遍;科学技术的文化、政治等社会功能未受重视;科学自主性的意识淡薄;科学主义思想影响广泛等。塑造中国主流科学技术观的基本方向是:坚持功利主义科学观的合理性、适当吸收理想主义科学观的优长之处以及其他各种相关的思想资源,在思想观念上真正实现科学与技术的统一、科学的社会性和自主性的统一,以及科学的生产力属性和科学的文化、政治等社会属性的统一等,努力超越"生产力科学技术观",走向一种新的、更高级的主流科学技术观。当前,重塑中国主流科学技术观至少应强化以下基本观念:(1)科学技术是一种在历史上起推动作用的革命的力量;(2)技术源于并支撑科学;(3)科学技术是一种具有鲜明特色的文化;(4)科学的自主性不容漠视;(5)科学并非完美无缺。  相似文献   

4.
高校学生管理“一主两翼”模式探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校学生管理队伍是高等学校教师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等学校从事德育工作,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是大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我省目前高校学生管理常用模式已经逐渐不适应新时期的高校特点和学生特点,在深入探索和大胆实践中,“一主两翼”学生管理新模式已逐步形成。其中“一主”指专职辅导员,“两翼”分别指党员联系老师和班级专业导师。  相似文献   

5.
6.
现代科技管理面临的挑战:科技创新集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规避风险、综合利用科技资源,科技与经济结合的需要,科学自身的发展趋势,网络和虚拟组织的产生四个方面分析了科技创新集成的成因、问题和现状;论述了科技创新集成引发的系列科技管理新问题;提出了科技创新集成是开放的基于多规则的高智力多主体行为构成的复杂系统的思想;分析了在相对较低物质水平条件下,高智力群体需求跨度大的特点;概括了集成技术之间的四种逻辑关系和现代科技管理需要借助的系列理论和方法。  相似文献   

7.
张乐平  吴树雄 《科技管理研究》2006,26(2):124-125,139
在国家和区域创新体系内,高校具有独特的创新资源结构和多元化的创新能力,为集成创新创造了基础。但是高校的创新体系也存在着结构性矛盾,使得集成创新仍然需要战略的指导和机制的设计。高校的集成创新必须建立开放式的创新战略,加强创新资源的集成和共享,建立供给与需求的匹配机制,加强创新能力的集成。  相似文献   

8.
9.
知性实践观:科技伦理的症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实践是认识活动与改造活动通过调节社会关系的活动相互渗透、互相耦合而成的同一或整体 ,是真与善的统一。“科技伦理观”要么将实践理解为纯粹的改造世界的物质活动 ,从而得出技术伦理论或科学、技术都无需关注伦理问题的结论 ;要么将实践理解成纯粹的认识世界的精神活动 ,从而得出科学、技术都必须关注伦理问题的结论。把有机性的实践机械地“拆零”为两个对立的、僵死的规定 :认识活动和改造活动 ,在此基础上肯定一方而否定另一方 ,这种对实践的形而上学知性曲解是“科技伦理论”争论各方的共同症结  相似文献   

10.
本认为“创新概念经历了“创造新东西”、“经济学内涵”和“整合”论三个阶段的否定之否定的演变过程,并将熊彼特的“创新”理论概括为由三个部分构成的有机体系。作通过“创新理论在我国”演变过程的考察,认为我国许多人一直是仅仅从技术学来理解“创新”概念,并深刻揭示了中国传统化阻碍科技与经济结合的劣根性,以及当前盛行“等同”论思想渊源。最后论述了“等同”论与新时代明要求的相迅不容性。  相似文献   

11.
论科学技术学的建构及技术预见学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杨耀武 《科学学研究》2005,23(5):597-600
我国科学技术学的建立和发展,应该体现时代科技特征,聚焦科技兴国实践,重视未来学特别是技术预见研究。这将需要关联学科群的体系整合,也需要关联学科群的转型定位。只有关注未来的科技,才能指导科技的未来。  相似文献   

12.
基于熵权-G1法的科技评价模型及实证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客观赋权的熵权法和主观赋权法的G1法对指标进行组合赋权,建立了基于组合赋权法的科学技术综合评价模型,并对中国2000-2005年期间的科技发展进行了评价。本文的特色与创新一是构建了包含治理工业污染投资等反映科学发展观的评价指标体系。二是在G1法确定指标权重时,对准则层和各指标层分别用G1法赋权,解决G1法直接对指标层赋权、无法对准则层进行评价与排序的问题。三是对主观赋权G1法与客观赋权熵权法得到的权重组合赋权。这就避免了现有研究的客观赋权法无法反映专家经验、或主观赋权法无法反映客观条件变化的双重弊端。  相似文献   

13.
传统的科学传播研究主要依托科学社会学、科学技术与社会等学术背景,侧重于考察和反思科学传播过程中的权力关系。在科学传播研究经历了30年发展后,原来忽略这一领域的传播学研究者,正在以社会科学(如心理学)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为基础,推动科学传播的科学化。这些学者考察了人类接受科学信息的心理机制、科学政治化对人们掌握科学的影响、价值和信任在公众接受科学知识方面所发挥的作用及其测度、以及基于实证研究的科学传播解决方案。科学传播的科学对于走向快速发展轨道的中国科学传播领域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4.
地方政府对科技资源整合模式的选择与应用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科技资源整合度不高是我国地方政府在科技资源整合过程中普遍存在的问题。以某市为例,分析科技资源的现状,总结出该市在科技资源整舍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结合国内外实践经验,在对各国和地区资源整合方式总结的基础上,提出科技资源整合的四种模式。最后为该市政府科技资源整合的选择与应用提供一些政策性建议。  相似文献   

15.
STS视野中的科学技术之辨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南海 《科学学研究》2003,21(Z1):11-13
文章认为,科学技术在STS领域内应被视作社会活动之主体的本质力量的一种外显。其本质表现为:一方面,科学技术从一开始就是推动社会进化的主要原动力;另一方面,科学技术作为人类社会的异化而又会对环境和人类造成负面效应。环境伦理观的核心是:人类应充分利用科学技术为人类和其他生物物种服务,维护地球生态的繁荣。  相似文献   

16.
吴中如 《科学学研究》2007,25(1):188-190
对《中外科技与社会大事总览》这部学术巨著的体例结构及其主要特征和编者的选材方法进行评述,并在此基础上论述《中外科技与社会大事总览》对于科学技术学研究的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17.
基于超效率DEA的科学技术评价模型及其实证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迟国泰  隋聪  齐菲 《科研管理》2010,31(2):94-104
摘要:根据“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通过指标的海选和筛选构建了适合于中国省级行政区的科技综合评价指标体系。根据科技投入与产出、科技对经济和社会的影响等评价准则,利用聚类分析方法把14个省级行政区分成好、中、差三类,建立了基于超效率DEA的科学技术评价模型,对中国14个典型的省级行政区进行了实证研究并提出了政策性建议。本文的特色与创新一是通过聚类把科技实力接近的省级行政区分成一类,分别对每一类的省级行政区用DEA方法评价,避免了把不同类型的评价对象进行评价导致评价结果失真的弊端。二是通过对输入冗余和输出不足的计算,揭示没有达到效率最优的省级行政区的科技投入过剩和科技产出不足。根据这些科技投入过剩和科技产出不足提出了有针对性的政策建议。三是通过科技对经济的影响准则来兼顾协调与可持续发展原则,建立了反映科学发展观内涵的协调与可持续发展的指标体系。  相似文献   

18.
科技悬赏奖的目的在于最大限度发挥人们的智力潜能,最大程度促进科技创新、以及为最迫切的问题寻找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从1714年至今,科技悬赏奖已经有近300年的发展史。科技悬赏奖在设奖主体,获奖对象以及被悬赏的技术方面各具特点。设立科技悬赏奖对加速技术进步、提高全民科技意识具有重要意义,并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传统奖励与政府科研经费拨款制度的不足。我国具有设立科技悬赏奖的可能性和必要性。  相似文献   

19.
试论邓小平科技战略思想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从科学技术的战略地位、解放科技生产力的战略思路、科技体制改革的战略设计和科学技术发展的战略部署四个方面,探讨了邓小平科技战略思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