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学前教育过程中,有许多时候我们都会面临一些纪律与自由的关系问题.比如:是否应该约束儿童的行为?约束应该达到什么程度?怎样把握纪律与自由的关系?等等.无论在教育的理论研究中,还是在教育的实践研究中,纪律和自由的关系问题都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自由是纪律的基础和前提,纪律是自由的保证和条件,二者是相互依存的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二者是缺一不可的.处理好二者的关系问题,有利于促进学前儿童身心和谐并富有个性地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2.
最近,一些幼教同行提倡用“随便站”来代替以前的“排排坐”,认为这是解放儿童的身体和精神,还他们真正的自由。“随便站”的儿童就一定比“排排坐”的儿童更自由吗?儿童的自由到底是什么?不是什么?什么样的自由才是儿童能享用的自由?教师如何做才是尊重儿童的自由?本文试对这些问题谈点看法。  相似文献   

3.
要激发学生兴趣.教师应善于积累资料素材,善于巧妙设计问题情境,采用多变的手法,调节学生胃口。使他们感觉每节课都是新鲜的,从而配合教师的教学活动,如在讲“纪律与自由的关系”时。我将其比喻为“鞋”与“脚”的关系,并讲了个寓言:有一天,脚对鞋说:“你总是约束我,不让我自由。”于是就把鞋扔到一边,脚独自前行,并左蹬右揣,结果被地上的玻璃划了一个大口子,脚连动也不能动了。可见纪律约束自由,是为了更充分的享受自由,同学们对纪律和自由的关系理解的更透彻了。  相似文献   

4.
人生的目的和意义是什么?这是年青人喜欢探索的一个哲学问题。近几年来,我国青年对这个问题进行了热烈的讨论,提出了各种各样的见解。其中“主观为自己,客观为别人”的观点在许多青年中很有影响,有的人甚至把它捧为“社会主义现阶段最合理的人生观”。这种观点有些什么根据?这些根据是否能够成立?很有必要讨论清楚。 提出“主观为自已,客观为别人”的人认为,“人的本性是自私的,世界上没有人能够例外”,“人在实现自私目的的行动中,客观上也为别人服务着”。这就是说,只要主观上为自己,客观上就一定可以为别人;为自己的主观动机与为别人的客观效果之间有着必然的、完全一致的关系。这种看法,不符合马克思主义关于动机和效果辩证关系的观点,也不符合  相似文献   

5.
《华章》2006,(8)
正如许多人理解的那样,“开发课程资源”确实是新课程改革的亮点之一,也是学校校长和教师课程意识觉醒的重要标志之一。那么,课程资源对学校、校长、教师、学生究竟意味着什么?有何意义?为什么要开发课程资源?如何开发?如何处理学校所开发的课程资源与教材的关系?如何评判课程资源的正确性及有效性?这些问题在热火朝天的“开发课程资源”的当下,应给予认真的冷思考。  相似文献   

6.
一些幼儿常常会提出这样的问题:“妈妈,我是从哪里来的?”这时妈妈的回答往往是哄骗,例如,“你是拣来的”、“你是别人送来的”、“你是从妈妈肚脐眼里生出来的”等等,有的妈妈还责骂孩子:“真不害臊,你问什么不好,为什么要问这个问题?”这些回答,常会给孩子  相似文献   

7.
借光     
小朋友,你们知道“借光”是什么意思吗?你一定会说:“噢,这是客套话,常用于向别人询问或请别人给予方便。”既然如此,为什么要去“借光”,而不是借别的什么东西呢?如果你想知道答案的话,就请你带着这个问题,读读《借光》这个故事吧!  相似文献   

8.
作为家长和老师,应该教会孩子笑脸面对别人的嘲讽,而不是反唇相讥。面对嘲讽,孩子应该予以善意回击,下面是常见的一些用于回击的话语:“那又怎样呢?”“你说什么呢?”“你可以说点别的吗?”“这有什么,别人以前就说过。”“你的意思是?”“这没什么好笑的。”“我就是这样,怎么了?”“我没必要回答这个问题。”“对不起,这是我的私事。”……回击的话语远不止上述这些,在和孩子演练时,要注意:1.让你的孩子从上述话语中挑选出一些以回应别人的嘲讽;2.叫孩子运用上面的话语进行练习;3.孩子回应后要和孩子一起微笑并给予肯定。笑脸面对嘲讽表明…  相似文献   

9.
新论点     
新课堂需要什么样的纪律1.从形式与实践的关系看,我们需要“形”“神”兼备,“形散”而“神不散”的纪律。这种纪律不追求形式上的热闹或安静,而追求学生思维的活跃和自由。纪律要有利于学生的解放。人的嘴和手等肢体的解放固然重要,但思想的解放、思维的自由更重要。纪律应着力思想的解放,这种纪律表现为热闹与安静的转换、自由与严格的和谐、“放”和“收”的辩证。体有创见的活动中获得启发。3.从他律与自律的关系看,我们需要学生内在的纪律,即自信性自律、自我控制的纪律。理论和实践告诉我们,真正有效的纪律是自我控制,它产生于学生的…  相似文献   

10.
要指导学生作文,这就有个作文命题的问题。怎样命题?命题的原则和依据是什么?如何通过命题作文来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这些都是值得很好研究并急待解决的问题。教学大纲指出:“命题作文,教师要认真考虑出题。题目要有启发性,使学生能展开思路,要切合学生的生活实践,使他们有话可说。”这就告诉我们,叫学生作文,并不是一时“心血来潮”,随便出个题目叫学生去写的,而应该是“教师要认真考虑出题”,  相似文献   

11.
我与他对话     
“作为一代巨人 ,你有什么感受 ?”“我的感受就是没感受 ,要真正成为巨人 ,就要放弃一些不必要的感受。”“例如 ?”“自卑、高兴、痛苦、欢乐、自喜、空虚、自由、沉闷。”“没有了这些感受 ,你的日常生活是怎样的呢 ?”“除了花七八个小时 ,或者十一二个小时在我的研究上 ,其余的时间和你们一样 ,但其中并不包括赌博。”“你对你的研究成果有什么看法 ?”“这应该问你自己。我说过 ,我把这些不必要的感受已经抛弃。”“你认为什么才叫有必要的感受 ?”“感受物与物之间的存在与关系 ,空间的大小 ,时间的移动。”“你发现了许多对于人类有…  相似文献   

12.
有的人认为,卞之林的《断章》,写的是“人生的悲哀在于装饰别人”。我不这样认为。我认为《断章》的观点是:装饰别人,也应该是快乐的。不管你承认与否,人一出生,就已经开始互相“装饰”的命运了。只是,这有什么不好吗?如果不好,我们为什么还活得如此开心呢?还记得小时候,老师是怎么教导的吗?“要好好和小朋友相处,要团结友爱!”这些话很明显地告诉我们,在和别人相处时,要和善,要互相帮助。也就是是要尽心“装饰”别人,别人才会和你相处得好。比如我们从大自然中获取快乐,也是因为相互的“装饰”在起作用。如海边拾贝,云山观  相似文献   

13.
轻松一刻     
房子教师:夏天的假日里你什么时候起床?孩子:第一线阳光射进我家窗户时我立即起床。教师:这不太早了吗?孩子:啊,我的房子是向西的。不是我的错“维克多,你不觉得害臊吗?你是班上最坏的学生。”“这和我有什么关系?班上最坏的学生昨天转到另一所学校去了,这能是我的错吗?”座右铭老师希望全班同学记住这句座右铭:“给别人的要多,得别人的要少。”一个男生大声地说:“对,老师,我父亲正是这样做的。”“啊,你爸爸是干什么的?”“拳击家!”那位男生响亮地回答。·轻松一刻·先吃什么母亲问儿子:“汤姆,如果汽车是用巧克力做的,你先吃哪部分?”“…  相似文献   

14.
现代课堂管理——构建权威与自由的平衡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代课堂管理的重要问题之一是权威与自由的失衡,在实然存在的权威和应然存在的自由之间是相互对立的关系,相互疏离和相互解构的关系。权威和自由之间应该是一种既相互限制又相互保障的关系,两者的关系的平衡需要对权威重新定位和对自由有所限制,教师应成为“对话者”,纪律应实现“人性化”,课程知识应“动姿化”。  相似文献   

15.
脑筋急转弯     
1、上课铃响了,却没有一个同学在教室里,为什么?2、小华吃葡萄不吐葡萄皮,为什么?3、一个盒子有几个面?东有一个很特殊的问题,你问别人,别人如果要回答,必定会回答:“没有。”请问:这是一个什么问题呢?爪座钟什么时候敲13下?6、中国人念完“清华大学”要多少时间?)越拍匀是体葺课孰他亘奢的是葡萄千黯巍黔鲜羹…缪{霎脑筋急转弯@祁增年~~  相似文献   

16.
学习几何,首先要过语言关,有的同学却认为:我们天天都要讲话,通过语言与别人交往,语言怎么会变成“关”呢?这些同学不了解什么是“几何语言”,更不理解“几何语言”的特殊作用,因而往往也学不好几何.  相似文献   

17.
写字     
别人问我:“你最喜欢干的事是什么?”我说:“写字。”别人就说:“哎,奇怪了,你没事干的时候,也拿张纸来乱写吗?”我说:“不是这样呀!”别人再要追问,我就笑一笑,不说了。  相似文献   

18.
“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范畴”一章,内容很丰富,本文仪就教学中经常碰到的几个问题谈一点看法,和同志们共同探讨。一、关于引言学生刚接触这一章时,对“范畴”这一新的概念比较生疏,往往提出许多问题,例如:什么是范畴?范畴和规律是什么关系?范畴在认识中有什么作用?.等等。为了帮助学生解决这些问题,学好“基本范畴”这一章,在开始讲授时要先有个引言。引言首先要回答什么是唯物辩证法的范畴。为此先得从什么是范畴讲起。  相似文献   

19.
成长圆桌     
我读初二了,有时显得很自信,有时又很忧愁。我有个毛病: 要做作业时,会问自己:“为什么要做呢?”想背书时,又会想:“背了有什么用?别人比你学得快,你再慢点又有什么关系?”想拾起信心重新再来时,又会想:“有什么用呢?反正学不好。”事实证明,我有信心的时候能把许多事情做  相似文献   

20.
现实生活中不难见到这样的孩子:学什么总比同龄的孩子慢,做什么也比小伙伴差。他们总是被斥为“笨手笨脚”。这些孩子上学以后问题更多:明明很用功,起得比别人早,睡得比别人迟,可成绩就是上不去。面对老师、家长的责备,他们也很沮丧:我就是笨嘛。他们真的是天生愚笨吗?孩子为什么觉得自己“笨”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