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论文从叙述风格出发,试图通过考察《红旗谱》与《白鹿原》对农村革命的叙述差异来解读历史。这种叙述差异主要体现在文章叙述的角度和侧重点、文章叙述的客观性、人物个性的塑造以及叙述风格方面。  相似文献   

2.
《红旗谱》与《白鹿原》因其不可估量的文学价值,成为当代文学研究的重点关注对象。朱老忠和白嘉轩作为这两部巨著的主人公更是洋溢着无穷的人格魅力。他们在处事方式、人物思想和人生态度上都有很大不同,造成这种不同的原因是与时代背景、文化思潮有较大关联。  相似文献   

3.
《红旗谱》与《白鹿原》分别是"文革"前十七年和新时期最具代表性的小说作品之一,在我国当代文学史上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两部作品的题材范围相近,都是描写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历史生活。但由于两位作家所处的历史时期不同、审视历史的艺术视角、表现生活所遵循的艺术原则不同,因此作品的艺术面貌和达到的艺术水准也存在着差异,表现出我国当代文学两个时期不同的创作风貌。  相似文献   

4.
上世纪八十年代,广播小说的流行推动了小说的传播;近年来,小说与影视媒介的“联姻”又愈被人们重视。本文将以八九十年代的两部巨著《平凡的世界》、《白鹿原》为例,从正反两方面探讨播放媒介对小说发展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当代著名小说《红旗谱》在大学课堂讲授时,用多媒体教学能取得意想不到的好效果。它的课件制作可分为三个步骤“教案安排”,“资料加工”,和“课件生成”。每一个步骤在其具体制作时,都有一些必须注意的地方。全课件共约调用150个Authorware图标,课件总容量为220M。  相似文献   

6.
社会审美心理是由传统的审美定势和现实的审美需求两部分构成;《白鹿原》对社会接受所提供的审美启示及作用,主要从作品的人物创造、人物的性行为描写和对人物所处历史境遇的客观审视等三个方面,给人们提供了理解历史和现实人生的新视野。《白鹿原》为后续小说的创作留下较为广阔的堂间,提供一种新的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7.
《红旗谱》:一种契约范型--《红旗谱》的叙述学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叙述学的角度看,本文认为:1、《红旗谱》力夺的叙述单位构成文本的功能层,推进文本的叙述流程.支撑作者的总体意涵;财夺的叙述节构成文本的迹象层,扩写文本的总体意涵;2、作者以毁约为支点,以契约双方经济关系的平衡与否构建文本的主框架,通过双方的契约行为的定义、方式、结果、目的和层次的异同,传达作者反权势和倚仗权势实施经济占有的总体意涵;3、正是这一总体意涵的顺利完成,使叙述单位1与叙述单位2构成了完整的叙述环链;叙述单位3虽然行为的目的略有不同,但其定义、方式、结果和层次与上述两个单元同一,且呈转了下文的叙述进程,三者应视为完整的叙述环链。  相似文献   

8.
《白鹿原》故事充满了对立和矛盾.从社会层面上说,表现为革命与反动的较量、文明与野蛮的对抗、科学与迷信的冲突.从个人层面上讲,《白鹿原》中的人物,生活在纷乱的社会中,基本上是一些优点(长处)缺点(罪过)均有的“混沌”式人物.这是艺术的真实,也是生活的真实.他们之间关系复杂,冲突不断;斗争时而激烈,时而缓和.只有实现人民当家作主,反动势力才能消灭,文明才能张扬,野蛮才能消除,科学才能发达,迷信才能消失,纷乱的生活才能变得清明,混沌的社会才能得到新生.除去“纷乱”,消除“混沌”,实现真正的“清明”和“新生”,还需要白鹿原人民作不懈的努力.  相似文献   

9.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后期至九十年代,中国家族小说又掀起了一股热潮,其中<白鹿原>与<尘埃落定>是其代表作品,她们以其浑厚的内容和一些现代艺术技巧赢得了广大读者的青睐,尤其是其中的人物描写,渗透着美学辩证法,深刻地展示了历史和人生的命运,透露着文化反思的气息.  相似文献   

10.
史诗式的长篇小说《白鹿原》是陈忠实的代表作,《白鹿原》的成功不仅表现在史诗性结构,还表现在作品中呈现出来的深厚的儒家文化底蕴。白嘉轩是陈忠实在《白鹿原》中塑造的一位儒家道德的忠实实践者,他是儒家文化渗透到白鹿村的典型人物。  相似文献   

11.
从福柯的权力、知识、话语理论来看,《白鹿原》写出了"仁义白鹿村"与"革命白鹿村"在断裂与延续中的转换过程。在历时的层面上,代表"现代"的革命话范型通过新式学堂(知识文化建构)、罂粟种植(经济消解)、乡约等官职设置(社会制度)等一系列具有"现代性"的实践行为对代表仁义话语范型的白鹿原进行系统的入侵与腐蚀。在共时的层面上,则是白鹿村年轻一代面对话语范型转换期间的人生道路选择:有小娥对仁义话语范型的盲目而激烈的反抗斗争,有黑娃等人对仁义话语范型自觉的回归,有鹿兆鹏、鹿兆海、白灵等对革命话语范型自觉的追求,还有被仁义话语范型驱逐之后不得已投向革命话语范型的投机者。  相似文献   

12.
付昆 《楚雄师专学报》2013,(12):52-55,62
剧作家将被称为"史诗"的长篇小说《白鹿原》加以改编,但在改编过程中,改编者对小说进行了一些删减、增加和创造。虽然删减了一些内容使电影无法完整地体现出小说的深刻内涵,但改编者运用的独特艺术手法和创造力,则让影片更具观赏性和娱乐性,增添了作品的艺术魅力。因此,《白鹿原》从小说到电影的改编,其得失可谓"瑕瑜互见"。  相似文献   

13.
元代白鹿洞书院的情况,已知的很少。文章在现有资料之外,补充了泰定元年的一次修复、书院山长和相关人物七个、还有陈澔的一篇文章。  相似文献   

14.
性文化是人类文明的第一支温度计,两性结合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白鹿原》在对博大精深的秦汉文化伦理精神的阐释过程中,对两性文化进行了深刻思考。因此,本文由性文化意义解构的视角切入,从生殖崇拜、婚嫁习俗、男性霸权、文化的悲剧与人性的复苏四个方面关注《白鹿原》中的两性文化,并揭示这种文化所造成的悲剧,从中挖掘理性与人性。  相似文献   

15.
从人类学的角度看,《白鹿原》中的神秘文化是人类早期对自然界看法的遗存,"白鹿"等意象体现了早期人类的图腾崇拜和原始思维模式。  相似文献   

16.
文章从社会悲剧与"人"的现代反抗精神、性格悲剧与人格理想的可能限度和命运悲剧与"自由意志"对生命的有效实现三个方面重新诠释了<白鹿原>的悲剧美学及其内涵,挖掘了这种悲剧意识对于茅盾文学奖、对于当代文学的意义所在.  相似文献   

17.
《吕氏乡约》是北宋时期由吕大均制定并由吕氏兄弟在蓝田推演的中国第一部成文的乡村民约。它体现着乡土中国,士绅阶层以"知识—权力"结构模式而实行的民间自治思想,凝结着儒教文化礼乐刑罚并重的集体无意识。陈忠实发现并对它进行了创造性转化,使其成为《白鹿原》中呈示民族文化心理结构的重要具象,因此,剖析《吕氏乡约》在小说中或显或隐的结构便是研究近现代乡土中国的典型标本之一,由此不仅能够解开民族秘史的诸多重要症结,而且也能够了解儒教文化遭遇现代化的种种困境。  相似文献   

18.
《西园闻见录》是晚明学者张萱现存唯一的一部史著。关于该书的记事范围,张萱自称“自洪武以迄万历”,这一说法也为学界广泛采用,然笔者经过考察却发现该书记事范围实际延至天启年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