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问题的提出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化学·九年级·下册》第十单元课题一(第48页和49页)【实验10-1】中,提出将紫色石蕊溶液分别滴加到食醋、盐酸、石灰水和氢氧化钠溶液中,希望通过引导学生对实验现象的观察来得出结论:  相似文献   

2.
一、指示剂与中和反应 例(2005年江西中考题)如图所示,小田同学在进行酸碱中和反应的实验时,向烧杯中的氢氧化钠溶液滴加稀盐酸一会儿后发现忘了滴加指示剂.为确定盐酸与氢氧化钠是否恰好完全反应,小田从烧杯中取了少量反应后的溶液于一只试管中,并向试管中滴加几滴无色酚酞试液,振荡,观察到酚酞试液不变色.于是,她得出“两种物质已恰好完全中和”的结论.  相似文献   

3.
题目 (2006年济南市中考题)在一烧杯中盛有100g BaCl2和HCI的混合溶液。向其中滴加溶质质量分数为10%的Na2溶液,混合溶液的质量与滴入的Na2CO3溶液的质量之关系曲线如图所示.  相似文献   

4.
1 氢氧化铁胶体的制备及丁达尔现象的观察 按课本中的方法制备氢氧化铁胶体效果不好,即是采用聚光手电做光源,在暗室中进行丁达尔现象仍难令人满意,因此,我做了如下改进。 向小烧杯中加蒸馏水50mL,滴加饱和三氯化铁溶液6~7滴,摇匀后,向小烧杯小心滴加6~7滴1mol/L稀氢氧化钠溶液,边滴,边摇匀,溶液逐渐由透明变得朦胧即成胶体。如  相似文献   

5.
高中化学新教材中Na2 O2 的性质实验值得研讨。一、教材P .3 2 [实验 2 5 ]最好用大试管 ,取 0 .3 g过氧化钠 ,用滴管滴加 1mL~ 2mL水后 ,再用带火星的木条伸入试管口内检验产生的气体 ,木条复燃 ,证明产生的气体是氧气。如果Na2 O2 的量少或滴加的水少 ,产生的氧气就少 ,用图 2 6所示操作通常情况下不能复燃。并且 ,验证完氧气后 ,还可滴加酚酞 ,通常溶液会先变红 ,稍一振荡就立即消失。接着 ,取一只 1 0 0mL的烧杯 ,将试管中的溶液倒入烧杯中 ,加 2 0mL~3 0mL水 ,再滴加酚酞 ,溶液显红色且不会消失。二、教材P .3 …  相似文献   

6.
李明 《理科考试研究》2007,14(10):50-50
题目 (2006年济南市课改实验区)在一烧杯中盛有100g BaCl2和HCl的混合溶液,向其中逐渐滴加溶质质量分数为1096的Na2CO3溶液,混合溶液的质量与滴入的Na2CO3溶液的质量关系曲线如图所示:[第一段]  相似文献   

7.
1 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反应的改进称取2克氢氧化钠放于烧杯,加进60毫升96%酒精,不断搅拌,使成饱和氢氧化钠酒精溶液,贮入试剂瓶备用。取3毫升饱和氢氧化钠酒精溶液于试管,通入CO2,则产生白色沉淀,这是生成的Na2CO3。将上述生成物分装于两支试管,一管中加入少量蒸馏水,振荡,沉淀溶解;另一试管中滴加盐酸,产生CO2气体,用点燃的火柴伸入试管,火焰熄灭验证。2 红磷在氯气中燃烧装置如图①、图②圆底烧瓶配上双孔橡皮塞,一孔插上直角玻璃导管,另一孔插入长约15cm的尖嘴玻璃管,用橡皮管与长约5cm的直玻璃管相连。橡皮塞上再插上反焊…  相似文献   

8.
在酸和碱反应的实验中,浙教版《科学》九上教材中是分两次来学习完成的。第一次在书本第8页,学习稀盐酸性质的过程中,以活动形式编排:在氢氧化钠溶液中滴入2滴紫色石蕊试液,溶液呈----色;再逐滴滴入盐酸,溶液颜色有什么变化?要求学生用紫色石蕊试液来寻找中和反应变化的证据。第二次出现在书本第14页,在学习碱有哪些性质的过程中,以活动形式编排:在2支分别盛有3ml氢氧化钠稀溶液的试管里,各滴加1滴酚酞试液,再分别向2支试管里逐滴加入稀盐酸和稀硫酸,边滴边振荡,直到红色刚好褪去。要求用酚酞试液来显示中和反应的变化证据。选用紫色石蕊试液和酚酞试液有什么不同呢?  相似文献   

9.
在酸和碱反应的实验中,浙教版<科学>九上教材中是分两次来学习完成的.第一次在书本第8页,学习稀盐酸性质的过程中,以活动形式编排:在氢氧化钠溶液中滴入2滴紫色石蕊试液,溶液呈____色;再逐滴滴入盐酸,溶液颜色有什么变化?要求学生用紫色石蕊试液来寻找中和反应变化的证据.第二次出现在书本第14页,在学习碱有哪些性质的过程中,以活动形式编排:在2支分别盛有3ml氢氧化钠稀溶液的试管里,各滴加1滴酚酞试液,再分别向2支试管里逐滴加入稀盐酸和稀硫酸,边滴边振荡,直到红色刚好褪去.要求用酚酞试液来显示中和反应的变化证据.选用紫色石蕊试液和酚酞试液有什么不同呢?  相似文献   

10.
现行化学教材(苏教版)必修《化学2》第75页中提到“在洁净的试管里加入2mL10%的氢氧化钠溶液,滴加4—5滴50/0的硫酸铜溶液,得到含氢氧化钠的氢氧化铜悬浊液。加入2mL10%的葡萄糖溶液,加热、观察并记录实验现象”,  相似文献   

11.
在100mL的小烧杯里加入约40mL淀粉胶体和20mL食盐溶液的混和液体。 将两支半截试管,一端各用线扎紧半透膜,再倒入5~10mL蒸馏水,放到盛混和液的烧杯里。 0.5min后,向其中一支试管里滴加硝酸银溶液,出现白色沉淀,证明了氯离子可以透过半透膜的微孔;向另一支试管里滴加碘水,不发生变化,证明了淀粉胶体的微粒不能透过半透膜的微孔。另取一支盛有混和液的试管,沿内壁加入一滴硝酸银,可看出生成白色沉淀再加一滴碘水即变为蓝色。两组实验前后对比,现象十分明显。  相似文献   

12.
巧用有机溶剂的几则实验上海市共和中学胡一毅(200070)一、硬脂酸的酸性取5克固态的硬脂酸,加入50毫升无水乙醇,配成硬脂酸乙醇溶液。取烧杯一只加入50毫升蒸馏水,滴加无色酚酞溶液数滴,再加几滴配成极稀的氢氧化钠溶液,呈红色。试管中加入了3毫升红色...  相似文献   

13.
管爱国 《考试》2003,(2):48-48
先请看两道题目:1、等体积、等物质的量浓度的硫酸、氢氧化钠溶液分别放在甲、乙两烧杯中,各加等质量的铝,生成氧气的体积比为5∶6,则甲、乙两烧杯中的反应情况可能分别是(B)A、甲、乙中都是铝过量B、甲铝过量、乙中碱过量C、甲酸过量、乙中铝过量D、甲酸过量、乙中碱过量2、A、B 两只烧杯中分别盛有100mL 3.0molL·~(-1)的盐酸和氢氧化钠溶液,向两只烧杯中分别加入等质量的铝粉,在相同状况下产生气体的体积比为2∶5,则加铝粉的  相似文献   

14.
有一道题:在一烧杯中盛有10ml、2mol L-1的H2SO4溶液,同时有一表面光滑的塑料小球悬浮于溶液中央,向该烧杯里注入0.4mol L-1的Ba(OH)2溶液至恰好完全反应,此实验过程中:  相似文献   

15.
1 实验装置 实验装置见附图。 2 操作步骤 1.取二只烧杯(100 mL)各加入约50 mL的蒸馏水,然后往一烧杯(烧杯Ⅰ)中滴加3~5滴KCNS溶液,向另一烧杯(烧杯Ⅱ)中滴入3~5  相似文献   

16.
鲁科版化学教材必修I第43页《电解质》一节中,为证明稀硫酸与氢氧化钡反应的实质,设计了如下实验:在方形透明塑料盒内加入0.01mol·L-1氢氧化钡溶液,滴加酚酞溶液,插入两个电极,连接电源和电流表,用滴管向反应容器内滴加0.2mol·L-1稀硫酸溶液,观察溶液中的现象和电流表读数。此实验想要达到的实  相似文献   

17.
形成喷泉实验的原理是容器内外产生较大的压强差,利用产生的压强差,将液体快速压进容器中。许多师生认为氯气能与氢氧化钠溶液发生反应,导致烧瓶中的压强减小,外界大气压将氢氧化钠溶液从烧杯压入烧瓶,但实验过程中发现,氢氧化钠溶液和氯气很难形成喷泉,即使用饱和氢氧化钠溶液,也很难产生成喷泉,原因是氢氧化钠溶液和氯气反应速率较小。  相似文献   

18.
针对苏教版《化学1》中"二氧化硫水溶液中滴加氯化钡溶液再滴加过氧化氢溶液"探究实验的不足,巧妙地设计了在无氧氛围中把SO2气体通入BaCl2溶液中,然后再滴加双氧水,取得了非常明显的效果。  相似文献   

19.
探究了影响硫酸铜和氢氧化钠溶液反应的两个主要因素:氢氧化钠的质量分数、反应物的滴加顺序,最终总结出硫酸铜和氢氧化钠溶液反应的适宜实验条件。同时分析讨论了探究过程中出现的意外现象。  相似文献   

20.
一、问题的提出 现行化学教材(苏教版)必修<化学2>第75页中提到"在洁净的试管里加入2mL10%的氢氧化钠溶液,滴加4~5滴5%的硫酸铜溶液,得到含氢氧化钠的氢氧化铜悬浊液.加人2mL 10%的葡萄糖溶液,加热、观察并记录实验现象",[1]而在选修<实验化学>教材第33页<牙膏和火柴头中某些成分的检验>中却提出"……反应的氢氧化铜必须新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