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小学阶段是学生情感观念、道德观念、社会观念形成的初步阶段,在这个阶段中学生的情感道德观还没有完全养成,他们需要正确的引导和教育.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对小学生的情感教育不容忽视,小学教育中设置这门课的主要目的就是通过书中的事例讲解教学来培养小学生良好的道德意识,让他们从小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相似文献   

2.
在教学活动中.密切联系儿童实际生活.并在活动中去体验和感悟.达到认识自然、了解社会和学会做人的目的。  相似文献   

3.
夏春华 《辽宁教育》2010,(12):54-54
小学低年级品德与生活教学中应以培养良好的礼仪素质为主线,从而带动其他素质的提高。在培养良好的礼仪素质过程中,我注意采取以下方法:  相似文献   

4.
在品德与社会的教学中,情感有着重要的作用。这不仅是由该课程的特点决定的,也是衡量一节课成功与否的要素。本文从小学生的身心特点出发,从导入、体验、留白三方面着手,通过教学案例阐述了在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中对学生情感的渗透策略,以期能实现学生情感的积极升华。  相似文献   

5.
品德与社会是一门教育性、情感性较强的课程,品德与社会教学的三要素是激情、明理、导向。教师在品德课堂中,要善于运用情感教学,促使学生知理动情,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  相似文献   

6.
在一次《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的课堂教学展示活动中,老师们分别以“我爱小动物”、“交通安全很重要”、“爱护公共设施”为主题匕了三节课。结果,第一节课我们被动物尸横遍野的画面所震惊,第二节课又在哀乐声中被交通事故中失去亲人的家属呼天抢地的样子所震撼,第三节课大量的公共设施被毁坏的图片更是让人感到触目惊心。展示活动结柬后,有的老师认为反面的事例太多。给学生的都是负面的影响,没有体现课程积极的影响作用。还有的认为生活中确实有大量这样的事实存在,教学就应该贴近现实生活,直面生活中的问题,声像鲜明的图片和录像对学生的触动很大,可以引起他们的震撼和思考,从而反省自己的行为。  相似文献   

7.
在《品德与社会》课程教学中,情感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是相辅相成不可分割的,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要把情感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可以以理激情,将教材中的情感教育内容与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结合起来;以情激情,将现代教育技术中的情感熏陶与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结合起来;以境激情,将学生实践活动中的情感培养和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结合起来;以行激情,将学生日常行为教育的情感培育和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结合起来。  相似文献   

8.
张爱真 《文教资料》2008,(17):105-106
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的教学理念与目标、设计框架等制约着教学方法的运用,基于此,该课程在实施中应运用体验性教学方法.本文列举了运用这一教学方法的教学设计,说明此教学方法在课程教学中具有普遍性意义.  相似文献   

9.
品德与生活教育具有开放性要求,教师要尊重学生个性差异,从教学组织形式、活动参与机会、合作方式等方面作为教学设计的重点考量目标,设计适合度更高的教学程序,为学生创设更多的开放性学习形式。这样才能全面升级品德与生活的课堂教学品质。  相似文献   

10.
品德与生活课程,在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大潮中应运而生。它不但能适应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的改革,而且具有创新意识,体现了与时俱进的时代感。可以说品德与生活课程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了更加多样化的舞台,教师在这个舞台上不仅是一个点拨和引导者,更是一个师生互助的合作者。由于品德与生活课程突出的是教学过程的活动性,强调的是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究、合作交流、直接体验和个性养成。所以教师对学生在课堂上的自主活动进行及时评价,更是不可缺少的一环。  相似文献   

11.
品德与生活的课程标准中指出:儿童的知识掌握是通过其在生活及活动中的直接体验、思考、积累逐步构建起来的。获取的主要途径就是通过活动主动建构,而不是依赖教师的直接传授。但教师可以通过与儿童一起讨论活动计划,提供选择活动内容的方式或者合作对象的机会引导儿童积极地参与思考,强调学生是活动的主人。教师只是对学生的知识建构起促进引导作用。  相似文献   

12.
周学松 《山东教育》2004,(31):51-51
《义务教育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实验稿)》中明确指出,品德与生活课程是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作为一个活动型的综合课程,呈现形态主要是儿童直接参与的主题活动、游戏和其他实践活动,与教师以往熟悉的思想品德课程有比较大的差异,在课程实施方面具有特殊要求。因此,正确理解课程活动性特征,灵活设计学生可直接参与的活动,努力改革课堂教学的组织形式就成为实施品德与生活课程的关键。  相似文献   

13.
生态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在小学的品德与社会课的教育中,不仅要教育学生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还要教育他们爱自然。本文简单介绍了环境和环境教育的概念,重点谈谈小学的品德与生活(社会)课中环境教育的意义和几种小学品德与生活(社会)课中环境教育的方法。  相似文献   

14.
品德与生活是以学生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学生良好的品德为目标,以学生活动为主要形式的一门学科。在品德与生活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根据教学内容,让学生真正获得深刻的情感体验,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相似文献   

15.
品德与生活课程具有三个基本特征:生活性、开放性、活动性。从儿童的生活实际出发,其内容涵盖了品德教育、劳动教育、社会教育和科学教育。直接地反映了儿童的现实生活。品德与生活教学必须回归儿童的世界,回归生活的世界,回归现实的世界。只有让儿童自主实践,才能使儿童快乐幸福地生活。我仅就品德与生活课的生活性谈几点想法。  相似文献   

16.
进入新课程以来,活动性成为小学《品德与生活》课程的一个基本特性。本文试从开展活动的时代要求、基本要素、实施策略等诸方面对此进行了阐述。  相似文献   

17.
小学品德与生活课是在小学低年级原有的思想品德课、自然课和活动课的基础上整合的一门新型的综合性课程。笔者经过全方位的调查,对一些基本的情况有了新的了解,结合新课程标准理念,从教育观念、学生自身情况、学校办学条件、教师教学能力、社会环境因素等方面入手,深挖品德与生活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和原因,然后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加以注意并着力解决问题。  相似文献   

18.
韩立勋 《双语学习》2007,(11M):144-144,146
品德与社会课程要关注每一个儿童的成长,发展儿童丰富的内心世界和主体人格,体现以育人为本的现代教育价值取向,培养他们对生活的积极态度和参与社会的能力,成为有爱心、有责任心、有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个性品质的人。  相似文献   

19.
伴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课程资源”已成为人们特别关注的一个崭新概念.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是新一轮课程改革提出的新目标。纵观我县《品德与生活》的课堂状况,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遇到的困难较多集中在“教材留下的空间大.要求教师自主创造发挥的东西多.教师无法深刻地认识与挖掘课程资源”这个问题.课程目标无法实现。教师应如何有效地开发与利用课程资源呢?笔者浅谈几点:[第一段]  相似文献   

20.
在新课程理念下,怎样评价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是广大教师和教研人员十分关注的问题。近几年,我区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初步构建起了“以学生发展为本”的课堂教学评价体系,即从教师的教学行为、学生的学习状态、活动的有效性三个方面进行评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