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自我控制是德育得以实现的必要途径,是充分发挥学生自身在德育中的主观能动性,切实解决德育中“要我这样做”而不是“我要这样做”的问题,改变德育被动为主动的局面。实现由“自在之我”向“自为之我”的飞跃。德育是教育者按照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施加系统的影响,把一定的社会思想和道德转化为个体的思想意识和道德品质的教育。按照教育控制论的观点,如果把教育者对受教育者的作用称为教育者的输出,受教育者所接受的教育作用称为受教育者的信息输入,那么受教育者的输入质和量就不一定等于教育者的输出量和质。因为,高师学生可以根据自己已有的道德认识和评价标准,接受、拒绝或不完全接受教育者对自己主体的信息输入。这种输出与输入之所以出现接  相似文献   

2.
对德育过程中“人性化”的哲学思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透过德育过程的表象 ,我们不难发现 ,德育本质上是个体人格和品德的建构过程 ,是学生个性与社会道德规范的对话过程。然而 ,现实中的德育却在一定程度上已经成为教育者对受教育者人格和品德的改造过程。要改变这一状况 ,就应顺乎受教育者的接受机理和内在需要 ,着力贯彻人本原则的精神 ,切实推动德育过程人性化。一、传统德育过程中“人性化”的缺失什么是德育 ?长期以来 ,许多传统德育定义都认为德育只是一种由外而内对学生施加影响的过程 ,认为思想品德、人格等纯粹是从外部转化进学生的头脑的。比较典型的如《中国大百科全书.教育卷》就…  相似文献   

3.
《云南教育》2008,(24):26-27
德育是教育者培养受教育者品德的活动,是思想教育、政治教育、法纪教育和道德教育的总称。学校德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或阶段的要求和受教育者品德形成发展的规律与需要,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施加社会思想道德影响,并通过受教育者品德内部矛盾支持,使其形成教育者所期望的品德的活动。因此,德育是教育的核心,也是教育的难题。德育并非一朝一夕之功,必须长期坚持。“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正是德育长期性、持久性的生动写照。  相似文献   

4.
如何全面地从实质上认识德育过程,它关系到学校德育的方向、性质和能否培养出社会所需要的人才的问题.人类社会有学校教育以来,任何学校全面的德育过程都应有教育者的教育过程,受教育者的能动过程,受教育者德的形成发展过程,以及受教育者德的社会化过程.德育过程的实质,就是使受教育者德的社会化.德育过程是教育者的教育过程德育过程是教育者对受教育进行教育导向和调控各方面影响的教育过程,即教育者在德育过程中,按照社会政治经济制度的需要在德的性质和德的发展方向上对受教育者进行教育导向,并将家庭、环境和社会各方面对受教育者德的影响调控到统治者所要求的德上来.这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教育者要根据社会需要,在品德、思想和政治等方面对受教育者进行教育导向,使受教育者沿着社会所要求的德去发展提高.二是教育者对受教育者进  相似文献   

5.
德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的要求和教育个体的需要及身心发展的特点和规律,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地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并通过受教育者积极主动的内化与外化,促进其养成一定思想品德的教育活动。目  相似文献   

6.
要提高思想教育的实效性,必须研究受教育者如何接受思想教育的内在规律,接受教育者接受教育的规律办事。社会环境、个体心理状态和教育方式等都与接受有着内在的关系。只有揭示受教育者接受教育的规律,才能真正提高思想教育的实效性。  相似文献   

7.
冯国首 《甘肃教育》2000,(12):10-11
德育工作的要素,有内外之分:外部要素主要是指德育环境,包括自然界、政治、经济文化等因素;而就学校内部而言,德育要素则是指教育者、受教育者、德育目的、德育内容和方法等,其中主要因素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他们两者之间相互作用的结果便是德育的功能,即效果。由此可见,一个学校德育工作的成效如何,主要取决于教师(即教育者)和学生(即受教育者)之间的相互作用。这种相互作用,从教师的角度讲,主要体现在对学生的管理、教育、灌输和引导学生的思想、言行;而学生,除了认同、接受、内化教师的管理、教育、灌输,约束自己的言行外…  相似文献   

8.
德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需要和青少年思想品德的形成规律,为培养受教育者具有一定的思想观点、政治立场和道德品质而进行的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教育活动。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曾经说过:“道德普遍被认为是人类的最高目的,因此也是教育的最高目的。”因此,学校必须把德育工作摆在首位。教育者在构建学校德育模式的过程中,要充分认识到加强德育不仅是社会主义学校性质所决定的,也是青少年健康成长的需要。  相似文献   

9.
大学德育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双向活动过程。从教育者角度看,它是教育者对受教育者施加教育影响的活动过程(以下简称施教过程);从受教育者角度看,它又是受教育者接受教育影响的活动过程(以下简称受教过程)。教育者的施教过程和受教育者的受教过程是德育过程的两个...  相似文献   

10.
思想品德教学是教育者和有客观存在教育者双边活动的过程。德育的目的就在于通过一定的教育内容、方法、途径,使受教育者形成教育者所期望的思想品德。在这个过程中,受教育者并非消极、被动地接受教育,而是处于主体地位,其思想的形成、变化、发展,最终通过自身内在的思想矛盾与斗争,把各种外在的教育和影响转化为自己的东西,即外因通过内因起作  相似文献   

11.
试论学校德育工作的内容及实施途径陈佩芝德育是指教育者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把一定社会(或阶级)的思想和道德系统地转化为受教育者个体的思想意识和道德品质的教育。社会主义的德育就是教育者把社会主义所要求的思想和道德规范转化为受教育者个体的思想和品德,使...  相似文献   

12.
心理健康教育与完善高校德育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明确指出 :“各级各类学校必须更加重视德育工作……针对新形势下青少年成长的特点 ,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通过几年的努力 ,心理健康教育不仅成为高校德育的一个内容 ,也开辟了增强德育科学性和实效性的重要途径。一、心理健康水平与德育效果的关系高校德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对受教育者施加政治思想、道德影响 ,使个体具有一定的政治观点和立场以及一定的人生观、价值观和社会要求的道德规范等等 ,较多强调个体的社会属性。而心理健康教育则是运用心理学理论和方法 ,通过解除个体的心理困扰…  相似文献   

13.
以学生为主体的德育观念与实践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在德育中 ,教育者的主导作用是指教育者依据某种道德观念和要求 ,对学生有组织、有计划、系统地施加道德影响 ,力图使受教育者的思想道德向教育者所期望的方向发展 ;受教育者的主体作用表现在学生对教育内容的选择性接受及采取相应的行为反应上。由于学生各自的主体性发展水平存在着差异 ,对同样的教育影响会做出不同形式或不同程度的反应 ,亦会产生不同的教育效果。教育者的主导作用和受教育者的主体作用是辩证统一的关系 ,教育者的主导作用体现着教育的意志 ,保证着教育的方向 ;受教育者的主体作用决定着受教育者思想的变化 ,影响着教育的…  相似文献   

14.
德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的要求和教育个体的需要及身心发展的特点和规律,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地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并通过受教育者积极主动的内化与外化.促进其养成一定思想品德的教育活动.目前的德育存在着重理轻情、重说教轻内化的现象,不能真正深入学生的内心,导致德育丧失了生命力,收效甚微.  相似文献   

15.
一、“两课”在大学生德育教育中的整合作用 所谓德育,是指教育者按照一定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对受教育者施加系统的影响,把一定的社会思想和道德转化为个体的思想意识和道德品质的教育。在《中国普通高等学校德育大纲》中也  相似文献   

16.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德育作为学校教育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以一定的思想品德为目标,由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共同参与的活动过程,是教育者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用社会所要求的品德规范影响受教育者,启发他们自觉接受教育,形成教育者所期  相似文献   

17.
“德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和受教育者的需要,遵循品德形成规律,采用言教、身教等有效手段,通过内化和外化,发展受教育者的思想、政治、法制和道德几方面素质的系统活动过程。”对在这一过程中获得教育的学生  相似文献   

18.
创造幸福:德育创新的价值追求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传统意义上,德育指的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的要求和受教育者的个体需要及身心发展的特点和规律,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地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并通过受教育者积极主动地内化与外化,促进其养成一定思想品德的教育活动。从中外教育发展的历史来看,德育始终是教育活动中最重要的部分。但到了现代,随着工业、科学技术发展的需要,智育在教育中的地位不断攀升,德育的声音已越来越弱。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不仅有来自外部的科学主义、技术霸权的挤压,学校教育已变为主要以传授科学知识为中心,“用教材装满学生的头脑,完全不关心学生的判断能力以及德…  相似文献   

19.
德育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思想情感互相交流的过程,也是双方的自我教育相结合的过程。这个过程具有矛盾性。教育者不了解这些矛盾性,德育的效果就可能要打折扣。德育的长期性。这是德育过程的特点之一。指道德教育要持之以恒。由于受教育者的整个品德形成和发展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这就决定了德育任务的完成,不能一蹴而就。无论造就受教育者哪方面的品德,都需要坚持长期的教育培养,不可能在短时期内一次完成。德育的反复性。指在实施德育过程中,相同的内容根据形势发展的需要和实际情况从不同的侧面进行反复教育。这种反复不是机械的…  相似文献   

20.
注重教育内化 提高德育效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德育重在内化(一)德育必须重视学生内化,这是由德育过程的规律决定的。德育过程的本质是把一定社会的思想、道德转化为受教育者个体思想品德的过程。这种转化需要教师,但是,要完成这种转化,还必须通过受教育者的心理内部矛盾运动,通过受教育者自我教育的内化吸收。德育过程是教育和自我教育矛盾统一的过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