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1 毫秒
1.
固原地区地处黄土高原西北边缘,属暖温带半干旱气候区,境内沟壑纵横,梁峁交错,在这样的环境状况下,原始先民主要生活在山谷中的河边台地以及塬边和沟壑区,以原始农业为主要经济形式,同时兼营畜牧、渔猎和采集,文化类型包含仰韶文化、马家窑文化、齐家文化及具有地域特色的海原菜园文化。  相似文献   

2.
夏商西周到春秋前叶,太原盆地是戎狄族游牧的地区。春秋中期以后,晋国卿大夫势力进入盆地,建县立邑,形成了华夏族与戎狄族融合的局面。赵国氏族原本就是以畜牧为传统生产方式的氏族,后与戎狄族相互通婚,利用太原盆地民族融合和农牧经济纷呈发展的有利条件,迅速强大。春秋末期,赵氏在与晋公室以及诸卿斗争中,在太原盆地华夏族与戎狄族相交相融背景下,构筑晋阳城并以此为都,三家分晋,建立赵国。先秦时期太原地区的民族活动,是魏晋南北朝和隋唐五代该地民族融合的前奏。  相似文献   

3.
固原地区教改已见成效,但若适应全国改革形势发展,还须从固原地区实情出发,认清农村教改方向,从农村教育内部联系中,明确农村教改内容,建立适应农村发展的教育体系,并且从农教与其它系统联系中,探寻农村教改途径。只有这样,固原地区才有希望。  相似文献   

4.
北周宇文猛基、北周李贤夫妇墓、北周田弘夫妇墓、隋史射勿墓、唐史索岩夫妇墓、唐梁元珍墓6座墓葬出土了众多壁画,本文主要介绍壁画的揭取和保护以及壁画保存的现状。  相似文献   

5.
固原,地处黄河上游,位于宁夏回族自治区南部。通过分析历史上固原地区城市兴起的因素可以看出,较优越的自然环境是本区城市兴起的坚实基础,经济和文化因素是本区城市兴起的潜在动力,而重要的政治及军事地位才是本区城市兴起的推动力。  相似文献   

6.
东岳庙是固原著名的祠庙,由于自然风化或战争兵燹等使东岳庙多次遭到毁坏.历代主政官员及地方士绅都非常重视庙宇的维护和修缮,明清时期见于记载的就有多次.根据史料提供的线索对此进行详尽梳理,一方面使后人更珍惜、重视这些古遗迹的保护,另一方面尽力勾勒出有功于此的人员的生平及事迹,彰显他们对地方历史文化所做的突出贡献.  相似文献   

7.
考古资料表明.在旧石器时代,固原地区就有人类的繁衍和生息,并留下了大量文化遗存。按其不同特点和时间先后,有仰韶文化、马家窑文化、菜园遗存和齐家文化等古文化遗存,是我国悠久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8.
人类社会是从无阶级的原始社会突然一下子跃为有阶级的奴隶社会的吗?按照辩证唯物主义的质变量变规律:由一种质态向另一种质态的转变,首先是从量变开始的,没有量变就没有质变,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本文认为,在原始——奴隶社会之间存在着一个长期的量变时期,这个时期就是酋长国时期。  相似文献   

9.
秦汉时期的朝那湫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在秦汉历史文化记录中留有深刻印迹的朝那湫,曾经是国家蔡祀圣地,也是民族文化交汇的象征。朝那湫的水文地貌形势曾经发生变化。考察秦汉时期朝那湫及其相关现象,不仅有益于深化对于当时宗教文化和民族关系的理解,也可以丰富我们对于当时生态环境的认识。  相似文献   

10.
《新民主主义论》揭示了文化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社会变革中的重要性,总结和梳理了近代中国文化发展的历史特点和演化趋势,明确了中国文化走向现代化的历史必然。提出了建立“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发展目标以及中国共产党所肩负的文化使命,是中国共产党在民主革命时期已经实现高度的文化自觉、并且已经代表了先进文化发展方向的重要标志。  相似文献   

11.
青藏高原作为中华民族与文化的发祥地之一,具有非常久远的史前历史。从地下遗址遗物来考察,西藏昌都卡若遗址中谷物种子的发现、青海乐都柳湾彩陶的出土、青海西宁上孙家寨的环臂踏歌舞蹈彩盆以及青海海西诺木洪文化的发掘,则表明先秦时便有原始族群在青藏高原活动着;从传世文献记载我们也得知,先史时的青藏高原为古羌戎人的活动场所,殷、周时期,青藏高原为"羌戎之地",而齐家、卡约、辛店、诺木洪等文化,乃至马家窑文化,以时代和地域而论,亦应该是羌人文化的遗存,至少也当属"先羌"文化的范畴。当中原历经夏、商、周三代步入文明时代后,生活在青藏地区的古羌人也在新石器时代的基础上迈入青铜时代,并创造了独具地方特色的青藏高原民族文化。  相似文献   

12.
京师文化是指五朝帝都时期的北京文化。其特点有四:一、多方位文化的荟萃;二、民族文化融合的结晶;三、宫廷文化居主体部位;四、中西文化交融互补。  相似文献   

13.
西周时期的王巡是管控地方的一种重要方式。早期国家以族邦为基础,王巡是管控地方族邦、强化王权的重要手段。周王朝在王畿区广设都邑宫馆,在王畿区以外的交通要道沿线及族群关系复杂的边域地区设置王帐,供周王巡行时驻跸,以举行礼仪活动及处理政事等。这些驻跸地也是周王朝地方控制网络的重要节点。西周王巡主要向南、北、东三向展开,南向主要包括汉水流域的南阳盆地、随枣走廊等地以及淮水上中游地区,北向主要沿太行山东麓走廊展开,东向则逶迤及于泰山脚下。王巡的方向亦是周王朝重点经营与管控的地区。  相似文献   

14.
通过对古文献、古文字及其他考古材料的分析,可探析出两周时期人们心目中诸主要神灵的权能,两周时期天(帝)的权能日渐从主宰王朝兴亡向主宰诸侯国盛衰转变,祖先神的自然权能日益被淘汰,社、山川之神、日月星辰诸神的权能到战国时期开始向自然权能方面回归。  相似文献   

15.
要夏商周时期是我国民族迁徙和融合的时期,中原地区民族向四边迁徙与当地土著族融合而形成新的民族和文化。三代时期湘鄂赣的民族和文化正是这一趋势的典型产物。  相似文献   

16.
从对江西地区的考古发掘资料,论述了生活在赣地的古越族先民迁徙繁衍的历史。说明经济文化处于较封闭、落后的地区,加强与先进地区民族的联系,接受外来文明,就会较快改变本地区经济、文化的发展状况。  相似文献   

17.
先秦时期广东地区的民族变迁和考古文化与中原以及长江流域的吴、越、楚等国均有着一定的联系。本文认为,形成广东地区的新石器时代文化既与中原有联系,又有差别且具有地方色彩;夏至战国末,广东地区的民族(含部族)在社会制度和民俗方面比之中原及岭北先进的民族或国家相比是比较落后,但其经济、文化还是缓慢而逐步地向前发展着,华夏文化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这个远离中原的地区。文章还提出在春秋战国时期,岭南文化进程的问题  相似文献   

18.
固原地处中原文化与西域文化、北方草原游牧文化的交汇之地,为道教在固原的生成和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和环境。崆峒山早期道教是固原道教文化生成的源头;朝那湫,是固原秦汉时期道教文化发展的渊薮;考古发掘再现了南北朝时期的固原道教文化的状况;元代固原道教在兴盛的同时融进了神秘色彩;明代道教文化是固原历史上宗教最为兴盛的时期;清代后期,由于战乱和地震等自然灾害,道教文化建筑遭到了很大破坏。但民间仍很活跃;民国初期,固原道教文化保持了清代以来的状态;1920年海原大地震,给固原的道教文化带来了毁灭性的打击。  相似文献   

19.
太原是著名的历史文化古城,有着近2500多年的历史。"太原"一词最早见于《尚书》,但只是作为地区名出现。战国后期,"太原"才成为建置名出现。又因为晋阳是太原郡的郡城和后来太原府的府城,所以晋阳也兼称太原。西汉初期太原郡下辖31县,后来辖境逐渐缩小,县的数量也经历了多次变化,到东汉后期已减至16县。  相似文献   

20.
把握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关系是把握社会的基础和前提.封建社会的核心问题是土地问题.中国的封建社会分为三个阶段:一是西周时期的领主制封建社会;二是春秋战国时期的过渡性封建社会;三是秦汉至明清的地主制封建社会.从历史分析的角度来看,科学把握西周和春秋战国时期的土地所有制关系,对于中国封建社会的研究具有正本清源的意义.本文首先剖析了西周时期的封建领主私有制,批判了封建土地国有制,研究了西周宣王时期的土地所有制关系的嬗变;其次考察了春秋战国时期的变法、土地兼并和双层土地所有制关系;然后考证了井田制的产生、发展和衰落;最后辨析了封建领主私有制和封建地主私有制的异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