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以“中体西用”的儒学变易思想为核心理论的洋务教育导致了中国传统教育体制的裂变,为中西文化的融汇沟通架起了桥梁。首先,“中体西用”观承认中西二学相需并存,缺一不可,从而对洋务教育乃至中国近现代的文化教育提出了新的发展战略见解。其次,“中体西用”观认可了中西二学之间的差异性,从而刺激洋务教育在办学方向和体制上对传统教育进行了冲击与突破,对封建教育的内容和课程体系进行了某些创新性的变革。第三,洋务教育对西学的认可和引进,促进了我国近代官方留学生教育制度的建立和发展,使之成为中西文化融汇的主要载体和社会变革的力源之一。第四,洋务教育为中国近代学制的初步形成奠定了理论基础,各类新式学堂及实科教学逐渐成为教育的主流  相似文献   

2.
洋务运动是指 19世纪 60年代到 90年代洋务派大规模创办洋务事业的活动,它是地主阶级为维护和巩固清王朝的统治而掀起的自救运动。过去对它的评价颇有微词。但历史评价必须充分关注历史运动的总趋向。洋务运动涉及的范围相当广,主要包括:创办近代军事工业、编练新式陆海军、创办民用工业、创办报刊学堂、派遣留学生等。虽然洋务运动没有实现“自强”、“求富”的目的,但它在中国近现代史上留下了一定的历史功绩,应该说洋务运动大体上完成了历史赋予它的使命。   一、洋务运动促进了近代中国思想文化的演变洋务运动在中国近代造就了一…  相似文献   

3.
近代经世思潮和洋务思潮是中国近代史上两大重要社会思潮。比较两者,可以看出:近代经世思潮批判现实,倡言改革,振兴实学,而且关注夷情。洋务思潮继承和发展了近代经世思潮,提出了变局观、自强求富观和人才观,以更加理性和客观的眼光“开眼看世界”和“师夷长技”。近代经世思潮向洋务思潮的转换是中国近代社会文化思潮曲折前进发展的必然结果。  相似文献   

4.
留美爱国者容闳是近代“新中国运动”的先驱,他德兼中西,与时偕行。他所倡导的派遣童赴美留学是近代中外文化交流史上“特开新纪元”的创举,成为近代中国“科教兴国”和“复兴中国”的“前驱先路”。他毕生为“改良政治”上下求索,“确信中国会有灿烂的前程”。他是中国近代史上唯一一位迎着“诛妖救世”、洋务自强、维新变法、共和革命等社会思潮全程拾级而上、与历史潮流同步的“复兴中国”志士。  相似文献   

5.
李鸿章的洋务思想,特别是洋务经济思想及其活动,对近代中国历史的进程产生过重大影响。解放前一些论者对他评论有褒有贬。解放以来,史学界许多论者鉴于李鸿章戴有“汉奸”、“卖国贼”头衔,而不敢问津。近几年来,虽有《论李鸿章的洋务思想》专论文章问世,但至今仍未见到李鸿章的洋务经济思想专论。而许多论者认为,剖析李鸿章的洋务经济思想及其活动,却是研究洋务运动不可回避或缺少的重要方  相似文献   

6.
在中国近代,很少有什么历史事件像义和团这样引起过如此长期的众说纷纭的评论。说是“众说纷纭”,也许只有对洋务思潮和洋务活动的争鸣才能与之相比;说是“长期”,在于对洋务历史的各种争议大体上是在80年代之后才形成势头的,而关于义和团的众多评论则可以讲是经历了一个同本世纪历史并进的发展过程。义和团的迷一样起源,它的浓厚的神秘气息和暴烈的抗争行为,以及它同清王朝之间的错综复杂的关系和在国际社会引起的强烈震动等等,都构成了人们在考察近代政局乃至考察中国历史的发展时必然遇到并且容易发生种种感想的话题。  相似文献   

7.
曾国藩洋务教育思想的产生,与“数千年未有之变局”的时代背景和“调和汉、宋”的治学理路以及经世实践息息相关。曾国藩洋务教育思想的内容形成以培养通晓洋务的练兵、制器等近代科技人才为根本,以发展海防教育和留学教育为重点,以“借法自强”为终极目标的相对完整的体系,具有承前启后的显著特点。而曾国藩洋务教育思想的形成,一方面是其洋务实践的必然产物;另一方面,曾国藩洋务教育思想的发展,也对其洋务实践以及“同光新政”的开展,都具有开创性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8.
洋务教育对中国教育近代化的贡献主要表现于:洋务教育奉行的“中体西用”思想确立了近代教育改革的基本思想构架;其推行新学的结果,加速了旧教育体制的解体,加快了教育近代化的步伐;中译西书冲击和改变了旧的知识结构和教育体系,加速了课程内容一体化的进程;培养了一支近代化的师资队伍,形成了一股促进中国近代教育发展的雄劲东风;留学生制度的建立打破了封闭式的教育结构,形成了开放式的教育格局。  相似文献   

9.
近代中国工业化思想,主要是指利用机器大工业、采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进行国家建设的思想。它发轫于鸦片战争后的“师夷之长技以制夷”的洋务思想中,并随着近代中国救亡图存的脚步,经历了“以商立国”、“定为工国”、“棉铁主义”的思想历程,一步步走向深入,集大成于孙中山先生的“实业计划”。它是近代中国先进人士探索如何使国家富强的思想结晶  相似文献   

10.
第二次鸦片战争之后,随着洋务派登上中国历史的舞台,以“西文”、“西艺”为主要内容的洋务教育也相继问世。由于洋务教育是以“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作为指导思想而展开的,所以其问世伊始便伴随着“中体”与“西学”之间的矛盾和“中学”与“西学”之间的两难选择。“中体西用”的教育模式是以引入“西学”保存“中体”而展开,却以打破“中体”而告终。  相似文献   

11.
曾国藩官京都时,一心理学,修身善望,对鸦片战争不甚关心,不甚了解,强调京都“如无事时”。中年,一心“剿发”、“剿捻”,对第二次鸦片战争“专吉君臣大义”,都拒绝派兵北援,又认为侵略者未摧毁清朝庭政权,是“有德于我”;同意“借夷助剿”,但主张暂缓其行;积极仿造洋炮洋船,目的是“剿发逆,勤远略”。晚年,扩大“洋务”活动,开洋务运动的先河;处理天津教案,思想上矛盾重重,行动上畏葸妥协,“内愧神明,外惭清议”。主张“羁縻外交”和“诚信外交”。  相似文献   

12.
曾国藩是一个对中国历史造成重大影响的人物。写字曾是曾国藩日课的三大内容之一。他在书法上走过了一条由泛到专、由继承古典到创新时尚的曲折探索之路。由乾坤大源,曾国藩深刻而具体入微地推出了他的书法阴阳美学说,对于当时的南北书派之说也有独到的认识。曾国藩十分重视用笔,认为雄奇加淡远,是书法艺术的最佳境界。曾国藩是一个在历史上有争议的人物,他一生苦心追求的书法艺术因而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  相似文献   

13.
曾国藩的古文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曾国藩(1811-1872)不但是一个政治家,而且在学史上有一定的地位,常被人视为桐城派的殿军。章通过对曾氏与城派关系的清理,发现曾氏虽然到姚鼐的很大影响,但曾氏本人并不视自己桐城派中的一员。曾氏生当学术变迁之际,故能以包容之势吸取各家之长,“义理、词章、经济、考据”诚为其学术之大端,但曾氏的古主张则在于折衷骈散,“以精确之训诂,作古茂之章”。曾氏的章风格论在发挥姚鼐阴阳刚柔之说的同时凸现自己的趣味,即喜欢具“阳刚之美”的章。曾氏的创作论反映了曾氏本人的古取径,可与曾氏的古主张互相印证。总之,曾氏的古理论在处于社会巨变的当时是颇具代表性的。  相似文献   

14.
曾国藩作为中国近代历史上极具有影响力的人物,除了他在中国近代的政治、军事等方面具有较大的影响外,他的一千多封家书,更蕴含了他丰富的教育思想。通过对曾国藩家书中所蕴含的教育思想进行分析与整理,笔者认为其中包含的品德修养、家庭生活、读书修业、为人处世四方面的教育内容仍然值得我们古为今用,可为现代身为父母、教师、学生,甚至是领导者,提供重要的借鉴。  相似文献   

15.
《敢为天下先》等论著和文章,毫不掩饰地亮出了人们对曾国藩的全面肯定论。但问题之真正所在是,把毛泽东旱年和晚年评价曾国藩的两句话“愚于近人,独服曾文正”和“曾国藩是地主阶级最厉害的人物”理解为对曾国藩的全面肯定,不仅同毛泽东这两句话的真谛和实质相差极远,甚至还有曲解和篡改之嫌:  相似文献   

16.
"学"与"术"兼备是曾国藩的重要特点。曾国藩的学问是以通识之学和躬行实践为特征的"士大夫之学"。曾国藩既能"躬行践履",又能"涵养本原",做到了本末兼修,体用兼备,在"学"——"术"——事业的模式下,以"诚"为"术"之本,以醇正之学,化成其贞正之术,终以成就其事业、事功。  相似文献   

17.
曾国藩生于湖南湘乡,周围荟萃四大弟子与近百人作家,号称湘乡派,应运时代需要而生。《欧阳生文集序》是湘乡派创建的宣言书,它提出“文章与世变相因”理论,添加“经济”之学,发挥文学社会功效。曾氏死后,湘乡派在五四运动口诛笔伐中销声匿迹。  相似文献   

18.
曾国藩是晚清重臣,官至一品总督、武英殿大学士,封毅勇侯,在中国近代史上占有重要的一席,可曾国藩却说他自己远不如其祖父曾星冈.曾星冈在曾国藩心目中形象高大,地位崇高.曾星冈的言行对曾国藩及其家族后辈的影响深远,其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为人处世,二是治家齐家.在曾星冈言行的影响下,曾国藩家族人才辈出,成为近代以来家庭文化建设成功的典范.  相似文献   

19.
19世纪中后期兴起的“洋务运动”是中国封建统治集团的一个应变、自救运动。奕新、曾国藩、李鸿章等洋务官僚把教育内容作为教育改革的重要方面。在他们的领导下,改革者们设置新式课程,翻译西学书籍。这时期教材种类日益增多,内容渐趋丰富。从此,科技方面的教育内容在中国学校中得到承认,所编译西学教材在与一统天下的传统教材的抗争中争得了一席之住,并日渐被重视。  相似文献   

20.
从长篇历史小说《曾国藩》中曾国藩这个人物性格的二重性的外在表现入手,分析产生其二重性格的深刻历史文化根源,进而探究曾国藩形象的文学及社会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