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郭沫若的抗战史剧,选材立意追求普遍性,突出表现为反映人类永久关心的生死问题。它依靠戏剧冲突所表现的生死观,具体内涵包括三点:讴歌人民大众的崇高生死观,鞭挞剥削阶级的卑劣生死观,昭明生存与死亡的辩证关系。艺术作品如何避免速朽而永葆青春,郭剧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经验。  相似文献   

2.
郭沫若是为中国人民谋求人权的杰出战士,也是设计人权治国方略的先行者,他的六部抗战史剧.称得上这方面的力作。剧本依靠舞台形象所昭示的人权真理的内涵,主要包括三个方面:批判剥削阶级破坏人权的罪行,歌颂人民大众争取人权的壮举,揭示人权与国权的内在联系。  相似文献   

3.
郭沫若史剧艺术探索,在抗战时期走向成熟。这种成熟在史剧语言特性的探索及实践上表现得十分突出。在抗战史剧中,出于对史剧语言时代性的考虑,郭沫若提出了"古今共通语"理论并加以实践;出于史剧的舞台表演考虑,他提出了史剧语言口语化、音乐性要求并加以实践;出于史剧文学性要求,他注重史剧语言的情绪性特征并加以实践。  相似文献   

4.
郭沫若抗战史剧中塑造的女性形象兼具传统与现代两重属性,这表现在他对正面女性形象的重审与再造,也表现在他对反面女性形象的再思考。因此,他的创造既暗合于当代的创作趋势,在处理传统与现实的关系上,又高于同时代的许多作家。  相似文献   

5.
郭沫若与田汉是20世纪中国剧坛浪漫抒情剧的双子星座。他们的剧作在表现女性抗争,谱写文化名人赞歌,塑造宫庭女性形象方面存在着可比性。  相似文献   

6.
郭沫若在“五四”前对帝国主义的入侵感到愤恨,但他并没有把反对的矛头直接对准帝国主义,其反帝爱国思想笼统抽象。“五四”以后,郭沫若的反帝爱国思想迅速发展,明确、直接地提出了反帝主张,并投身于中共领导的大革命中。  相似文献   

7.
从美学和戏剧理论角度分析和评价郭沫若的历史剧创作及其理论的得失,可见其史实的艺术是虚构化在戏剧理论方面的审美规律中进行的,这审美的规律就是叙事剧技法和叙事要素的理论作用。叙事剧的技法是以“古为今用”的创作态度来发挥一定的作用,而叙事诗的美学因素就是在历史人物的形象化方面起到一定的艺术效果。  相似文献   

8.
科普剧作为一种“寓教于乐”的新型教学形式被引进科学课堂。与其他科学学习活动相比,科普剧的形式和内容需要体现一定的艺术性,以便更能帮助学生在科学素养与人文素养两方面协同发展,对学生具有很强的吸引力。前期准备时,师生要一起回顾课堂上能引起学生兴趣或争辩的话题;教师要跟学生一起讨论创作的形式和内容、表演所用道具。课堂科普剧的设计要从创作题材的选择、剧情的主要内容和主角的拟定、剧情矛盾的编制等方面进行考虑。  相似文献   

9.
抗战时期,是全世界大动荡、大分化、大改组时期,变化大而且快,相当复杂!冯玉祥是西北军的领袖,用数十年不间断的日记,从他的角度,为我们记载了很多重要的、罕为人知的历史细节,很值得认真加以研究。  相似文献   

10.
名人故居在文化旅游发展中具有极大的开发价值和现实意义。郭沫若这位文化巨人在当时的乐山县沙湾镇的郭家老宅,完成了其思想、性情、学习习惯与视野的塑造、积累与奠定。从文旅IP建设角度,沫若故居搭建了时空叙事的文旅IP价值,沫若戏剧小镇承载着文创场域的文旅IP建设,沫若文化IP在乐山市整体文旅规划中占有不可忽视的位置。沫若故居呈现的IP价值在革命历史与个人足迹、传统文化与当代艺术、整体布局与个别规划之间,将郭沫若人生中展现的才华、气节,为国家、文学、艺术等方面所做的贡献,借助文化与旅游融合的窗口,展现于世界。  相似文献   

11.
顾育豹 《教育艺术》2004,(12):28-29
在著名学者余秋雨最新出版的自传体新作《借我一生》中,曾几次提到郭沫若推荐的中国科技大学学生曲信先转入上海戏剧学院学习之事,但没有展开详写。这里笔者对此作一点介绍。  相似文献   

12.
新时期以来的一些抗战史小说具有明显的史诗性。从形式的史诗化上说,这些小说都是大部头、多卷式的宏篇巨制;所表现的生活内容,在时空上也都阔大辽远,几乎都具有多线索、多层次的开放性结构形态。其史诗性审美表现形式有三种基本形态:“三国演义”式、“战争与和平”式和“战争风云”式,表现出了作家们的独特创造意识。  相似文献   

13.
20世纪30年代,面对国难,邹韬奋提出了“唤起民众”的主张,以启迪民众的民族意识,投身于抗日救亡的伟大斗争中;他在抗战期间的救国行动更是其救国主张的有力体现。  相似文献   

14.
"教育救国"者认为教育是提高国民素质的根本措施,是挽回利权的关键,是国家富强的基础,因此是挽救民族危亡的主要手段;"实业救国"者以为,实业是国民赖以生存的基础,是夺回利权的关键,是提高综合国力的根本,从而也是拯救中国的不二方式。"教育救国"者以无论何项事业都需要科学、都需要教育为立足点,考虑教育的不可替代性;"实业救国"者以实业是科学技术的应用,实业的发展程度取决于科技以及传播科学技术的教育发展程度为认识结果。"教育救国"者指出,教育可以促进实业的发展,"实业救国"者认识到发展实业必须依靠教育。由此,"教育救国"与"实业救国"开始互动。这种互动,不仅推动了教育发展,而且推动经济与社会的发展。  相似文献   

15.
汤曼祖是明代著名的戏曲家、文学家.在他的诗集中,有一类特别的诗——咏剧诗.这些诗,吟咏了与戏曲有关的多方面内容,主要表现在这几个方面:一是关于戏剧的读者;二是关于演员(剧中演员和唱者);三是是关于戏曲的演出行头及收费标准;四是无知音的苦恼及剧作无法上演的愁苦;五是对昆曲的喜爱;六是关于戏曲理论方面的.其咏剧诗数量虽不多,但却有着不容忽视的价值,在明代的戏曲及咏剧诗历程上有着一定的地位.  相似文献   

16.
《非洲的假面剧》是维·苏·奈保尔于2010年出版的最作,书中通过作者在非洲的游历见闻,表达了作者对受殖民影响及西方强势文明冲击下非洲诸国现状的关注.本文运用后殖民理论中的“挪用”,从被殖民者对基督教、殖民文化及语言的挪用三个方面分析《非洲的假面剧》中的“挪用”策略.“挪用”不仅可以让被殖民者对自己国家的语言、文字、历史等进行重写,而且可以将其他文明的优秀成果为己所用.  相似文献   

17.
容闳是近代中国第一个毕业于美国一流大学的留学生,他为了中国的自强与发展奔走呼号了一生。但作为一个徘徊在中西边缘的人物,容闳与现实中的中国,总是在若即若离之间。尽管边缘人的境遇使容闳的救亡道路颇为曲折,然而终其一生,容闳始终都能紧跟时代潮流,执著地探索救国的真理。  相似文献   

18.
将戏剧游戏运用于故事剧主题活动的组织与指导过程中,应根据主题推进的不同阶段进行灵活选用。在故事剧主题开展的情节与角色熟悉阶段,可选用节奏步行、大风吹、雕像师、十级音量、yes/no等游戏;在情节与造型拓展阶段,可选用情绪体验馆、动作传真机、身体作画和拼合物件等游戏;在升华表演与情感阶段,可采用抛球说心声、松鼠与树、记忆相册等戏剧游戏。  相似文献   

19.
简论张之洞的实业救国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之洞的实业救国思想的产生有着深刻的历史和思想根源。它以提倡农工商三年并重和提倡实业教育等为基点,提出了兴办实业的各种具体主张,并以此为指导进行了一系列实业救 国的活动。如办工厂、开矿山、修铁路,兴办 实业学校党等。张之洞的实业救国思想及主张主张产生过积极影响,也不可避免地具有局限性。  相似文献   

20.
基于课程资源的视角,可以将科普剧理解为以物为载体、以活动为载体和以人为载体等三种形式的课程资源统一体,其作为课程资源的开发,指向科学课程目标的达成,意味着科普剧开发主体和开发方式的改变。建立馆校互动机制、将课程内容情境化、将科普剧表演活动课程化是科普剧开发的重要策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