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人生有三重境界,可用充满禅机的一段语言来概括: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  相似文献   

2.
<正>"见山是山,见水是水;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见山还是山,见水还是水",这是贾平凹先生在他的一篇散文中提到的一句话。细细品读这句话,它将一个人从懵懵懂懂的学习成长,到似是而非一样的工作思考,再到气定神闲般的成熟成才的过程描绘出来。这不正与管理者的专业成长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吗?一、见山是山,见水是水见山是山,见水是水,是说对事物本身的第一印象,  相似文献   

3.
如水的宋词     
在我的意识里,词是属于江南的,因为词中有太多水的意蕴,水的气息,水的芬芳。那幽咽的水,奔放的水,浩瀚的水,激荡在词作者心头,洗涤着他们的灵魂,纯洁着他们的情感,因此才有了宋词壮阔醇美的万千气象。  相似文献   

4.
宋代禅宗大师青原行思提出参禅的三重境界:参禅之初,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禅有悟时,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禅中彻悟,看山仍然是山,看水仍然是水。这体现了认识的不  相似文献   

5.
王正德 《考试周刊》2013,(33):149-149
<正>水是人类生产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物质,它的作用不言而喻。我现将高中阶段水作为反应物的化学反应做解析归纳,水参与化学反应与它的电离平衡有密切关系,首先谈谈它的电离平衡。一、水的电离平衡在纯水、酸、碱、盐的稀溶液中都存在着水的电离平衡,电  相似文献   

6.
人生有三重境界,这三重境界可以用一段充满禅机的话来说明: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  相似文献   

7.
宋代禅宗大师青原行思提出参禅的三重境界:参禅之初,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禅有悟时,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禅中彻悟,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是水。乍一读,如堕五里雾中,参不透其中的玄机,再一想,人生不就是这样吗?小时候我们被保护在温室里,相信世界是按既定的规则运行,分不清梦想与现实,所以我们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直观而天真。  相似文献   

8.
毛泽东在中国革命与建设实践中形成的人水和谐思想,从人民生存、国家命运和党的生命的高度强调了人水和谐的重要性。他认为敬水与治水是人水和谐的两个方面;从人水相争到人水和谐是人水关系的两个阶段;水文化与水实践协调发展是实现人水和谐的根本路径。毛泽东人水和谐思想是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为我们今天解决空前的水危机,构建人水和谐社会提供了有益借鉴和指导。  相似文献   

9.
有人说人生有三种境界,可以形象地比喻为: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笔者以为,古诗词教学也存在这样的三种境界。  相似文献   

10.
牛森 《现代企业教育》2014,(24):545-546
目的 对职业院校制剂专业实训基地所制备的纯化水进行质量监测,确保所生产的纯化水质量符合相关标准。方法 在校内制水实训基地按规范制备纯化水,在不同取样点提取水样,按照《中国药典》对纯化水的检测项目进行检验。结果 所制纯化水各项指标均符合标准。结论 纯化水的制水工艺合理规范,所制纯化水质量合格,可用于正常教学及应用。  相似文献   

11.
地球上的水会用完吗?我翻阅自然科学书籍,认真思考,终于明白了。太阳每天把地面和海面的水晒热,一部分水变成水蒸气,上升到空中变成云,云变成雨或雪飘落下来,成为水。这样循环往复,地球上的水不会用完,水  相似文献   

12.
林鼎茂 《教育艺术》2010,(5):27-27,21
不是槌的打击,乃是水的载歌载舞,使鹅卵石臻于完美。当一名品德课教师,很有必要努力打造如水的品德课堂,做到平时准备如水常流,把握目标如水柔情,追求常态如水自然。一、平时准备如水常流。要给学生一杯水,教师  相似文献   

13.
五彩池的水     
风光秀丽的九寨沟有五彩池,五彩池有五彩水。 “五彩水真漂亮啊!”“是啊,世界上没有哪里的水能够比上五彩池的水了!”游人在五彩池边上,一边赞美着,一边拍照着,把自己的倩影融进了五彩池的五彩水。  相似文献   

14.
西瓜水、青菜水、薏仁水……让这些五花八门的水,伴随宝宝度过一个健康的夏天吧!在夏天,"天热,宝宝多喝点儿水!"成了妈妈们的口头语。别看水再普通不过了,其实,喝水的学问大着呢!  相似文献   

15.
宋代禅宗大师青原行思提出参禅的三重境界:参禅之初,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禅有悟时,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禅中彻悟,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是水。乍一读,如堕五里雾中,参不透其中的玄机,再一想,人生不就是这样吗?小时候我们被保  相似文献   

16.
宋代禅宗大师青原行思提出参禅的三重境界:参禅之初,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禅有悟时,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禅中彻悟,看山仍然是山,看水仍然是水。这体现了认识的不断深化,体现了彻悟后的自然回归。  相似文献   

17.
人有人品,水有水品。 从白居易的《湖亭晚望残水》“流注随地势,洼坳无定质”,我们读出的是水的灵活多变,水可以“护田将绿绕”(王安石),水还可以是江河湖海溪潭,水也可以是雨露霜雪云气,水的灵活多变的品格使得“智者乐水”(《论语》)。  相似文献   

18.
王宝琪 《下一代》2013,(7):36-36
"水膜、水球实验"是我国女宇航员王亚平在首堂太空授课的内容之一。在实验中她让我们看到:水在太空失重环境下,是不会自行流出的;由于水的表面张力作用,还会形成很大很结实的水膜,不会轻易破裂,只会甩出小水滴。这与地面的水不同,虽有张力,但受重力影响,水膜还是比较容易破裂的。当航天员向水膜表面慢慢地加一些水,水膜会渐渐变厚,最终形成大水球。水球  相似文献   

19.
赵建英 《辅导员》2011,(30):32-33
鱼喜欢水,喜欢在水里自由自在地游动。水钟情鱼,钟情鱼围绕它无忧无虑地打转。如此鱼水深情的画面让人甚感温馨。水的心中满是鱼,水是为鱼而存在的水;鱼的心里喜欢水,鱼是向往水而留下的鱼。相信鱼和水都会为了对方不断地走向完美。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常想:如果我们的教育现状也如"鱼水深情图"般美妙,我们的教育环境如"水"般令"鱼"向往,我们的受教育者如  相似文献   

20.
《管子》在中国哲学思想史上第一次明确提出了"水"是万物之本原的命题。农耕文明与齐国地域孕育了管子的水本原论。管子的水本原论又拓展了水比德、水功能等方面的论述。通过水本原论,管子认识到了自然存在是人类社会发展的物质前提,人们只有通过生产实践,才能认识和利用水之规律。管子的水本原论属于旧唯物主义一元论,其学说带有明显的自发性和朴素性的特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