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学校要面向世界,就必须从封闭走向开放、走向社会,融入整个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发展的潮流中,汲取一切有益于学校发展的新知识、新观念和新技术,努力提高学校的办学水平.这就要求我们每一位学校管理人员,努力工作构建学校"高、特、美"的形象,即"高":高质量、高效益、高层次;"特":学校有特色、教师有特点、学生有特长;"美":心灵美、言行美、环境美.  相似文献   

2.
抓好管理 争创名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科学有效的教育教学管理,对一所学校来说,无疑是顺利开展各项工作的有力保证。从某种意义上说,管理就是质量,管理就是效益。我校正是带着这样一种理念,对学校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并采取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收到了良好的效果。一、构建“高、特、美”形象,启动“一三五”系列工程。21世纪呼唤着高素质的教育,我们认为21世纪的学校形象应是“高、特、美”。“高”即高质量、高效益、高层次;“特”即学校有特色、教师有特点、学生有特长;“美”即心灵美、言行美、环境美。1998年8月,在学校领导班子会议和教师会议上,大家通…  相似文献   

3.
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有强大的合力来推动其发展。一直以来,人们普遍认为,学校、家庭、社会是助力教育走向光明的“铁三角”,即教育的发展离不开这三方合力推动。其中,“家校合作”更是大家熟知的高频词。正如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所说:“教育的效果取决于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一致性,如果没有这种一致性,那么学校的教育就会像纸做的房子一样倒塌下来。”因此,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的有益补充,而学校教育是家庭教育的拓展延伸。  相似文献   

4.
科学的教育教学管理对学校各项工作所起的作用是十分重要的,我校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对规范化。科学化的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们以“端正教育思想,改革教学内容和方法,改善办学条件,强化学校管理,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完善督导评估“为学校的教育改革思路,并在这个思想指导下,推行了“四四制”管理方法,循序渐进,稳扎稳打,质量兴教,科学育人,努力提高管理效益,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我们认为,21世纪的教育应是高质量、高效益的教育。21世纪的学校形象应当“高、特、美”。高,即高质量。高效率、高层次;特,即校有特色、师有…  相似文献   

5.
学校构建了“一本九株”责任特色德育体系;“一本”即立德树人,责任育人;“九株”即建好三支德育队伍——德育干部管理队伍、班主任育人队伍、生涯规划导师队伍;做好三个学段分层责任教育——高一对自己和家人负责、高二对他人和集体负责、高三对国家社会和生存环境负责;达成真、善、美三“惟”目标——惟真而动、惟善而行、惟美而崇。  相似文献   

6.
陶行知先生教育思想的核心是“生活教育”。其三个组成部分:“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和“教学做合一”。“生活即教育”是指生活就是教育,哪里有生活,哪里就有教育。“社会即学校”是主张以社会  相似文献   

7.
著名未来学家阿尔温·托夫勒曾经指出 :“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 ,而是没有学会怎样学习的人”。技校生短短两年学校学习后就走向社会 ,这迫切要求我们教学生学“会学”习。一、更新教学观念 ,教学生从单一的学校学习走向终身学习学校学习是学生在各类学校的特定环境中 ,按照教育目标的要求 ,在教师的指导下 ,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进行的一种特殊的认识活动。学校学习在现代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中正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终身学习不等于学校学习 ,但又不排斥学校学习 ,而是把学校学习当作终身学习的一个阶段 ,二者相互联系 ,相互…  相似文献   

8.
特色学校因其“特”而响,因其“特”而闻名,但 我们想想生活中社会知名度高的“特色”学校“特色”内容,还不是这样几类:升学率高、奥赛成绩好、有一个或几个由特长生支撑的特长项目。即使是这样的一些“特色”,更多的也是“贴”出来,“喊”出来  相似文献   

9.
昆明市第十二中学始建于上个世纪的抗日战争时期,65年的历史形成了昆十二中“自觉勤奋务实进取”的校风和“勤能补拙天道酬勤科学为友真理为友”的校训。昆明十二中是“全国科技示范学校”、“全国体育达标先进单位”、“云南省一级完全中学”、“云南省文明单位”、“云南省电化教育优类学校”和“花园式学校”,学校校风好、环境美、质量高,为学生全面发展创造了优良的育人环境。“有第一流的教师,然后有第一流的学校”。昆明十二中学有一支一流的教师队伍,有特、高级教师60人,其中有研究生学位和研究生同等学历25人,省、市、区学科带头人…  相似文献   

10.
位于祖国西南边陲的昆明是有名的“春城” ,也是高原之城 ,站在昆明市技工学校校园就可以俯瞰到这座美丽的城市。昆明市技工学校位于五华区学府路羊仙坡24号 ,那是昆明市西北方的一处高地。校园内建筑布局错落有致 ,花木扶疏、绿草成荫 ,一片优雅之环境。所以 ,在当地有“昆明之高 ,有昆明市技工学校而高之 ;昆明之美 ,有昆明市技工学校而美之”一说。其实 ,昆明市技工学校之“高”、之“美” ,不仅在于其地理位置和环境 ,还在于其于昆明市乃至云南职业教育体系中的分量。环山而建的校园犹如一处幽静的别墅 ,不显山不露水 ,却四处透露出清…  相似文献   

11.
知识经济的崛起,WTO的加入,终身教育、终身学习和学习化社会等国际教育思潮的影响,使得中国成人教育正经历着一场新的变革。突出表现在成人教育“关注视野”的新走向上:从关注职业走向关注人生;从关注学校化走向关注社会;从关注“教”走向关注“学”。  相似文献   

12.
在复杂多变的社会发展进程中,在学校变革的深度推进过程中,学校的决策与发展出现如下新的走向:谋事取向,从“萧规曹随”进化为“敢为人先”,超越效率取向和人事分离的局限;决策方式,从“无谋独断”走向“合谋共断”,尊重决策的科学性、倡导决策的民主化并期待决策的生成性;学校变革与发展的传承机制,则从“制度跟进”悄然转换为“文化接续”,超越就文化做文化或仅仅做校园文化的局限性,以“濡化”“涵化”两种力量相互促成的方式,在传承中创新、在创新中永续.  相似文献   

13.
古代统治者历来重视“美教化,移风俗”(《诗·周南·关雎序》),兴学办校。但由于朝代不同,对学校的称词也不尽相同,于是便给我们阅读古籍造成障碍。为此,特简释常见的一些学校称词如下:校、庠、序:三代(夏、商、周)的地方学校。《汉书·儒林传序》:“乡里有教,夏曰校,殷曰庠,周曰序。”即夏代称地方学校为  相似文献   

14.
审美教育即美育,是运用艺术美、自然美、社会生活美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点和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的教育,是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也是技工学校教育中不可缺少的重要一环。技校学生既不同于中学生,也不同于大学生,中学生的主要任务是为升入高一级学校打好基础,其美育可以顺其自然,按部就班进行,而技校生不久就要走向社会,因此从某种程度上讲,需要加速其美育的过程;大学生一般都有较好的基础并有较长的在校时间和较多的机会、较好的条件接触美、展示美,这些也是技校生所不具备的。根据这些具体情况,结…  相似文献   

15.
如何建设学校文化呢?我认为学校文化集中现体为四个字,即形、言、行、神。因此,建设学校文化就必须“美其形,雅其言,正其行,提其神”。这样,学校文化丰富的理论就能简约化、具体化了,学校文化建设也可由此从理论层面走向实际操作的层面。  相似文献   

16.
农村学校 ,特别是贫困地区的农村学校有其自身的特点。农村学校的学生家庭经济困难 ,文化素质低。如果不研究自身的特点盲目搞“减负” ,一刀切 ,别人怎么做 ,自己也跟着怎么做 ,农村学校的教学工作将会是一片混乱。根据自身特点 ,农村学校在“减负”工作中应注意以下问题 :一、谨防教学松劲“减负”绝不等于放松对学生进行文化科学知识的传授。如果以“减负”为名 ,放松对学生进行科学知识的传授 ,那么我们的教育就会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 ,不能按党的教育方针明确规定的把学生培养成“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  相似文献   

17.
成人教育"关注视野"的新走向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本文认为,知识经济的崛起,WTO的加入,终身教育、终身学习和学习化社会等国际教育思潮的影响,使得中国成人教育正经历着一次新的变革,突出表现在成人教育“关注视野”的新走向上。即从关注职业走向关注人生;从关注学校走向关注社会;从关注“教”走向关注“学”。  相似文献   

18.
“和美课堂”:和即和谐,教育和谐,方为教育。“美”即美好、 美丽。人间大美是教育,教育应该富有诗意,充满诗性,走向 美。着力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动手、学会动脑、学会生存、学 会和别人共同生活,从而实现生命的知、情、意、行的统一,达到 师生、生生、生本、师生与自然社会等多方面的和谐发展,最终 达到教育的和谐美好。我校的“和美课堂”在 2017 年被郑州市 教育局评为道德课堂有效形态。  相似文献   

19.
李寿鼎 《云南教育》2010,(23):48-48
一个好校长就是一所好学校。有什么品位的校长,就有什么品位的学校;校长的“质量”即学校的“质量”。有人说,教育好一个学生,幸福一个家庭;办好一所学校,则幸福一方社会。《左传》说:“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一个人的价值在于先立德,其次立功,再次立言。那么作为一个校长,我觉得应该要有“立德”、“立人”、“立业”的学校管理观。  相似文献   

20.
“写作的乐趣就在于发现和表现生活的美”。显然,发现先于表现——有所发现后才有所表现。学生对作文苦恼无非是“不知道写什么”,即“无”发现。作文走向智慧的发现,着力于学生从“无”发现走向“有”发现,再从有所发现走向智慧发现,从而练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