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发展,教育理念的日益更新,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融合已经成为教育发展的必备条件。新媒体、新技术对于教育手段的现代化,传统教育思想的转变,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的改革,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氛围及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具有重要的意义。在初中地理课堂中,新媒体、新技术的应用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  相似文献   

2.
刘佳 《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1,(18):34+38-34,38
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的不断发展,新技术、新媒体层出不穷。尤其在教育领域,媒体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这就需要我们教师尽快地掌握新的教育理念,以及新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能力,提高教学质量。新媒体新技术的便利性也打破了学校、课堂的地域范围,使学生的学习能够与外界信息互动,实现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3.
林爱琴 《福建教育》2020,(35):32-33
<正>美术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具有很强的技能特性。美术教学中如果没有灵活运用一定的教学方法,课堂就会如同一潭死水,学生对于美术学科的学习就会渐渐失去兴趣。我在长期的美术课堂教学中不断实践、不断探索,总结出高效开展小学美术教学活动的三种方法。一、活用新技术助教学信息时代,新媒体技术已经是教学中重要的辅助手段。教师巧妙借助新媒体技术开展教学,创设更加鲜活生动的教学情境,使教学富有吸引力,能让教学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有助于学生更直观地理解与掌握教学内容。  相似文献   

4.
以往的课堂,因为受所用媒体的限制,有些环节中的互动性受到了很大的约束.在信息高速发展的今天,我们不仅仅局限于做个课件就上课,往往会借助新媒体新技术来辅助我们的教学,以新媒体新技术为背景的教学促进了课堂教学空间的延伸,从课内学习延伸到课外;促进了学生"学"的方式的转变,让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教学活动;促进了教师"课件"的转变,把教师的"课件"变成学生的"学件".  相似文献   

5.
新技术时代新媒体被广泛应用,并深受青年学生喜爱,在新媒体生态视域下,中国古代文学的传承要有相应的对策,让中国古代文学课堂教学内容及延伸内容扩展成为新媒体主导,中国古代文学教师要担负起指导学生自媒体平台传播的责任。在自媒体传播中构建中国古代文学影响力。古代文学教师一定要利用教材、课堂和新媒体,激发青年学生对中国古代文学乃至中国文化的喜爱之情,让青年学生一定要掌握并传承下去。  相似文献   

6.
林奶勤 《天津教育》2020,(24):113-114
新媒体新技术的迅猛发展,改变了以往的课堂教学,更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因此,当前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势在必行,教师要充分发挥课堂这个主渠道作用,综合应用现代化信息技术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相似文献   

7.
微课堂可以在极短的时间内以最高的效率向学生传输大量学习内容,为学生提供便于操作的学习环境。学生通过观看微视频并自主操作熟练掌握所学知识和技能,有助于提高学习质量。如何将新媒体融于课堂教学机制,使其改变现有的师生单向传播,以及在进一步认识教学功能的前提下寻找到解决新媒体教学应用过程中问题的方法,是当前教育中的重要关注点之一。本文对微课堂在新媒体教学中的应用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8.
在微传播时代语境下,新媒体阅读渐成主流,但信息的碎片化使青少年的阅读呈现出快餐化、盲从性以及娱乐化等特征,这给语文阅读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带来了新的挑战。因此,我们在阅读教学中应该正视学生新媒体阅读现状,将传统阅读教学与新媒体阅读教学结合起来,关注数字化课堂教学研究,应用新技术新媒体改变课堂教学方式,更新教学观念,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从而不断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相似文献   

9.
思政课作为立德树人的关键课程,始终与党史一脉相承、紧密相连。党史资源是打造高中思政“金课”的重要载体。教学内容上,利用课堂主渠道,梳理党史脉络,旗帜鲜明讲党史,提高理论说服力,培育学生科学精神;教学形式上,精选教学案例,精心设计活动,借助新媒体、新技术增强课堂感染力,坚定学生政治认同;在“大思政”格局下,挖掘校本资源,抓住重要时间节点,利用红色教育场馆,从思政小课堂走向社会大课堂,增强学生公共参与能力。  相似文献   

10.
基于互联网技术对教学的促进优势和日新月异的发展趋势,我们要充分认识到在新技术环境下的教学,要切实找准技术与学科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的最佳结合点,多媒体呈现要符合教学各个环节的具体特点,注重教育教学新技术与学科学习的有效融合。这样,既提高了自身利用新媒体、新技术进行教学的能力,又解决了教学中的重难点问题,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高了学生的语文素养,构建智慧课堂、活力课堂。  相似文献   

11.
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化发展,素质教育的理念逐步深入人心,在新媒体新技术的支持下,美术课堂也在告别传统教学模式的基础上,进行了多方面探索,越来越倾向于以启发学生智慧、开发想象力、培养实践能力为主。有效运用新媒体,为现代美术课堂教学提供极大方便,发挥新媒体的视觉冲击力,实施美术课堂形象化教学,有利于强化感性效果,在探索中逐步加强新媒体应用与美术课堂教学管理整合的实践。  相似文献   

12.
本文主要介绍借助新媒体、新技术辅助"自育自学"课堂,使"课堂"变"学堂"。  相似文献   

13.
李方智 《科幻画报》2022,(4):221-222
在社会时代和科学技术快速发展的今天,各类新媒体、新技术逐渐在社会的各行业领域当中得到了广泛应用,特别是在教育教学领域中,新兴技术应用效果明显。小学信息技术作为小学教育体系中的一门重要学科,通过新媒体、新技术的融合应用,一方面能显著提升教学的质量,另一方面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自愿投身到课堂学习中来,是一种学生喜闻乐见的教学方式。基于此,本文通过对小学信息教学现状出发,分析当前信息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如何通过新媒体技术方式提升课堂教学的承销方式,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现如今,新媒体应用的普及化,使得高校学生获取知识更加方便,获取知识的类别也在逐渐增多,尤其是不同文化的输入、道德价值观念的传播等,对当今大学生的影响是比较深远的,所以高校的思政教育需要结合新媒体的环境特点,对隐性教育工作的内容进行布置和进一步拓展,这样不仅有助于满足学生的好奇心,同时也有助于学生更好地投入课堂学习中,进而培养专业技能过硬、思政水平兼优的优秀人才。故以新媒体环境为研究背景,探讨高职院校思政工作的隐性教育。  相似文献   

15.
新媒体是依托网络信息技术、数字技术、移动通讯技术等新技术向受众提供信息服务的新兴媒体。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呈现出思想趋于多元、群体聚集减少、媒体互动增多、个性意识增强等新特征,在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中,教育工作者应加强对新媒体的认识,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动性;充分利用新媒体技术,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针对性;培养学生新媒体素养,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性。  相似文献   

16.
正当下,是新媒体、新技术的时代。所谓"新媒体",是指"相对于报刊、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而形成的以数字技术、网络技术、移动技术为载体、媒介的新形态"。知识的碎片化、语言的图像化、信息的海量化等是新媒体的主要特征。语文教学,应当充分应用新媒体、新技术,提高学生的信息解读力、理解力。通过新媒体、新技术的助力,让学生的语文课堂学习深度发生。  相似文献   

17.
新媒体、新技术正以各种方式广泛而深刻地影响社会的方方面面,但是其在教育中的应用情况究竟如何?在新理念构建下的体验式学习环境中开展新媒体、新技术的学习是一个全新的课题。目前教师和学生对教学中引入新媒体与新技术并未给予足够的重视,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缺乏相应的学习体验。体验学习在促进学习者知识理解、激发学习者主动性、培养批判性思维等方面有积极影响。基于新媒体、新技术进行体验学习时,一方面要使物理环境遵循未来课堂、体验学习、场馆学习环境设计基本理念,以人为本,重视多角度、多方式地对事物进行呈现,尽可能地促进学习者直接经验的获取和反思;另一方面在体验学习活动设计时要将具体体验、反思观察、抽象概括、行动应用四个学习阶段贯穿其中,充分利用物理环境所提供的空间和技术支持,把获取经验(感知经验和领悟经验)与转换经验结合起来,实现体验学习过程的螺旋上升。  相似文献   

18.
黄振兴 《天津教育》2024,(5):171-173
<正>在科学技术快速发展的背景下,新媒体技术已经成为人们日常生活和工作必不可少的工具,在教育领域也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新媒体技术能够帮助初中历史课堂增添趣味性,丰富课堂内容和形式,加强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为学生提供更多元化的教学氛围,为初中历史课堂的改革提供强有力的支持,实现历史教学现代化发展。本文立足于新媒体技术,在遵循初中历史课堂互动性基本原则的基础上,探讨提升互动性的有效策略,为更多的初中历史教师提供教学改革参考思路。一、新媒体技术概述  相似文献   

19.
本文从四个方面论述了新媒体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运用:课堂上利用新媒体设备全方位提升听、说、读、写、译能力;课后利用各种交流平台进行资料分享、交流心得体会;微电影创作、电影配音、朗读录音等培养英语实践能力;利用新媒体尝试翻转课堂提升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相似文献   

20.
以信息技术和课堂教学相融合的"新媒体、新技术、新课堂"已成为我国基础教育的热点和焦点。作为当代的教师,必须重视新媒体技术的应用,并不断探索新媒体服务于教学的方法,促进教学的发展。主要介绍了新媒体教学的优越性,阐述了新媒体视野下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